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021-01-20 食品實驗室服務


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直到現今,革蘭氏染色法仍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方便進一步觀察,脫色後可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番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重新染上紅色。有芽孢的桿菌和絕大多數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孢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複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複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複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染色液pH和染色時間等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 pH很低時,則都可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複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一)塗片固定

在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的薄層。為避免因菌數過多聚集成團,不利於觀察細菌個體形態,可在載玻片一側進行上述操作,而在另一側再加一滴水,從已塗布的菌液中再取一環於此水滴中進行稀釋,塗布成薄層。若材料為液體培養物或固體培養物中洗下製備的菌液,則直接塗布於載玻片上即可,如菌液濃度較大,也可使用水滴再進行一次稀釋。


塗片最好在室溫條件下使其自然乾燥,有時為了使之幹得更快些,可將標本面向上,手持載玻片一端的兩側,小心地在酒精燈火焰上方較高的位置微微加熱,使水分蒸發,但切勿緊靠火焰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變形。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固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水洗時被水衝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儘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s-3s,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載玻片背面觸皮膚,以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待放置冷後,再進行染色。


(二)染色

在固定過的塗片菌膜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染液,染色液應完全覆蓋整個菌膜,染色1min。


(三)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間,拿住玻片使之成450角,用細小的水流把多餘的染料衝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四)媒染

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 min。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


(五)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用細小的水流緩慢衝洗塗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紙吸乾。


(六)脫色

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 20 s~30 s後再進行水洗,吸去水分。


(七)復染

蕃紅染色液染色10 s後, 自來水衝洗。


(八)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基本操作步驟見下圖


下面是革蘭氏陰性桿菌和革蘭氏陽性桿菌的鏡檢照片(見圖5-6和圖5-7)。



(1)水流衝洗時,將載玻片微微傾斜,讓水流從塗菌處的上方而不要直接在塗菌處衝洗,同時應調小水流避免染色液飛濺。染色液如果滴在水池或桌面上,可以用84消毒液擦拭去掉顏色,但要注意84消毒液不可直接用於皮膚和衣物等。


(2)在實驗中經常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的結果,假陽性主要是由於脫色不完全

,可能是由於塗片過厚或者是結晶紫染色過度等,導致脫色不完全。假陰性可能是因為細胞固定過度,造成細胞壁通透性的改變,而出現假陰性結果;另外,細胞培養時間過長,可能已經有部分細胞發生死亡或自溶,也導致細胞壁通透性的改變而出現假陰性的結果。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的辦法是在同一張載玻片上設置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和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的對照與待染色的菌一起進行染色, 當對照菌呈現預期的染色結果時表明染色過程正常。


(3)所觀察的細胞一般應用18 h~24 h的活力培養物。因為一此菌株隨菌齡的變化在革氏染色反應和形態學上也會發生變化。


相關焦點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在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儘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s-3s,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載玻片背面觸皮膚,以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待放置冷後,再進行染色。
  • 【詳解】微生物基礎檢測操作之革蘭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項
    (1)染色原理由於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機體是無色透明的,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反差,必須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微生物中細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必須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並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鑑別革蘭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長有鞭毛、周毛、莢膜和芽孢等。(2)染色方法①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染上顏色,觀察細菌的形態。
  • 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染色法的種類有很多,表解如下:2.革蘭氏染色法在上述的各種染色法中,以革蘭氏染色法最為重要。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係,後推廣為鑑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 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鐘後,自來水衝洗。乾燥,鏡檢。
  • 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
  • 革蘭氏染色小常識
    一、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影響其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分析
    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檢驗員。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革蘭氏染色雖然在1884年就已經提出,但關於其染色機制一直是個謎。你了解革蘭氏染色機制嗎?教科書上的機制是正確的嗎?染色流程及結果一般來說,革蘭氏染色的基本流程包括:①細菌塗片,微火乾燥;②草酸銨結晶紫染色1-2min,水洗;③碘液媒染1-2min,水洗;④95%乙醇脫色;⑤沙黃復染1-2min,水洗,擦乾後顯微鏡鏡檢。革蘭氏陽性菌顯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顯紅色。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嗎?
    ,也是輔助我們鑑別菌種種類的基礎方法之一。 一、革蘭氏染色的原理 細菌細胞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
  • 微生物鑑定基礎——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的基礎是不同細菌細胞壁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通常具有厚的肽聚糖層,可以保持初染媒染的染料。而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比較薄,初染媒染的染料在乙醇脫色時逸出。所以作為關鍵點來說,就是細胞壁,任何影響細胞壁的事件都有可能導致革蘭氏染色的錯誤結果。比如菌齡(細菌的培養時間)很重要,太嫩的細胞壁還沒有形成,太老的有可能又自融了。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麼?
    革蘭氏染色是大家檢測過程中常用到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輔助我們鑑別菌種種類的基礎方法之一。
  • 革蘭氏染色的配置介紹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
  • 實驗六:1.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2.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一、實驗目的:1.學習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掌握細菌的單染色法。
  •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二)實驗原理: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鹼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鹼性染料的離子帶正電荷,能和帶負電荷的物質結合。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簡單染色不能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圖3-1 細菌基本形態顯微照片a.球菌;b.桿菌;c.螺旋菌細菌染色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染色方法。簡單染色法:是利用一種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方法。該法操作簡單方便,只適用於細菌形態和排列方式的觀察。
  • 革蘭氏陽性菌的詳細分類及治療
    如果你去醫院就醫,醫生懷疑你有感染,可能會要求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該測試還可以幫助您的醫生了解細菌是革蘭氏陰性還是革蘭氏陽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你可能對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這些概念並不熟悉,今天為大家講解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區別,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類型以及相應的治療。首先,我們了解下,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各自的特徵。
  •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無菌操作基礎知識   一、無菌操作技術   1、定義   是指在執行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汙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是保證微生物實驗準確和順利完成的重要環節。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 今兒個講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俠股柔情 免費訂閱本刊養狐之旅,從這裡開始關注俠股柔情,品讀養狐人生 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意義(1) 鑑別細菌:用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細菌分為兩大類,這樣可將致病菌的範圍縮小,然後再進一步鑑定。(2) 選擇藥物: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在細胞壁等結構上有很大差別,因而對抗菌素等藥物的敏感度不一。例如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