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2021-01-21 微生物發酵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

革蘭氏染色原理

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的區別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在化學組成和生理性質上有很多差別,染色反應不一樣。現在一般認為革蘭氏陽性菌體內含有特殊的核蛋白質鎂鹽與多糖的複合物,它與碘和結晶紫的複合物結合很牢,不易脫色,陰性菌複合物結合程度底,吸附染料差,易脫色,這是染色反應的主要依據。 另外,陽性菌菌體等電點較陰性菌為低,在相同PH條件下進行染色,陽性菌吸附鹼性染料很多,因此不易脫去,陰性菌則相反。所以染色時的條件要嚴格控制。例如,在強鹼的條件下進行染色,兩類菌吸附鹼性染料都多,都可呈正反應;PH很低時,則可都呈負反應。此外,兩類菌的細胞壁等對結晶紫—碘複合物的通透性也不一致,陽性菌透性小,故不易被脫色,陰性菌透性大,易脫色。所以脫色時間,脫色方法也應嚴格控制。

「」每日必看「」中提供相關生物視頻下載,供教學使用。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1.細菌染色法由於細菌的細胞極其微小又十分透明,因此用水浸片或懸滴觀察法在光學顯微鏡下進行觀察時,只能看到其大體形態和運動情況。若要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和構造,一般都要對他們進行染色。通過這一染色,可把幾乎所有的細菌都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是菌種分類鑑定的重要方法。
  • 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鐘後,自來水衝洗。乾燥,鏡檢。,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 今兒個講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1) 鑑別細菌:用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細菌分為兩大類,這樣可將致病菌的範圍縮小,然後再進一步鑑定。(2) 選擇藥物: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在細胞壁等結構上有很大差別,因而對抗菌素等藥物的敏感度不一。例如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直到現今,革蘭氏染色法仍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革蘭氏染色小常識
    一、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染色流程及結果一般來說,革蘭氏染色的基本流程包括:①細菌塗片,微火乾燥;②草酸銨結晶紫染色1-2min,水洗;③碘液媒染1-2min,水洗;④95%乙醇脫色;⑤沙黃復染1-2min,水洗,擦乾後顯微鏡鏡檢。革蘭氏陽性菌顯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顯紅色。
  • 革蘭氏陽性菌的詳細分類及治療
    細菌感染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如果你去醫院就醫,醫生懷疑你有感染,可能會要求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該測試還可以幫助您的醫生了解細菌是革蘭氏陰性還是革蘭氏陽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你可能對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這些概念並不熟悉,今天為大家講解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區別,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類型以及相應的治療。
  • 能對付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抗生素,應該長這個樣子?
    一項最新研究總結出能有效殺滅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藥物化學結構的若干共性,這或許將有助於抗生素的開發。
  • 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
  • 微生物鑑定基礎——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的基礎是不同細菌細胞壁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通常具有厚的肽聚糖層,可以保持初染媒染的染料。而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比較薄,初染媒染的染料在乙醇脫色時逸出。所以作為關鍵點來說,就是細胞壁,任何影響細胞壁的事件都有可能導致革蘭氏染色的錯誤結果。比如菌齡(細菌的培養時間)很重要,太嫩的細胞壁還沒有形成,太老的有可能又自融了。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用細小的水流緩慢衝洗塗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紙吸乾。蕃紅染色液染色10 s後, 自來水衝洗。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影響其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分析
    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檢驗員。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嗎?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
  • 【詳解】微生物基礎檢測操作之革蘭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項
    (1)染色原理由於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機體是無色透明的,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反差,必須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微生物中細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必須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並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鑑別革蘭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長有鞭毛、周毛、莢膜和芽孢等。(2)染色方法①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染上顏色,觀察細菌的形態。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麼?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
  •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二)實驗原理:用於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鹼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類。鹼性染料的離子帶正電荷,能和帶負電荷的物質結合。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簡單染色不能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
  • Cell:一種雙機制抗生素殺死革蘭氏陰性細菌並避免耐藥性
    2020年6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和新抗生素發現的減少造成了全球健康危機。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幾十年來沒有新的抗生素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病原體。近日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在Zemer Gitai教授的帶領下,確定了一種新的化合物--SCH-79797--可以通過一種獨特的雙靶向作用機制(MoA)殺滅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且耐藥頻率低得無法檢測。
  • Nature:革蘭氏陰性細菌的膜結構
    Haohao Dong等人和Shuai Qiao等人發表了分別來自細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Shigella flexneri的脂多糖運輸蛋白LptD和LptE之間所形成的複合物的 X-射線晶體結構。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革蘭氏染色法:由丹麥病理學家Hans Christian Gram於1884年創立,是細菌學中最重要的鑑別染色法。各種細菌經革蘭氏染色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其基本步驟分為: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和番紅復染。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原理與細菌細胞壁結構和組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