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染色小常識

2021-01-15 甜心一點

一、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番紅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二、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的步驟為:塗片→固定→結晶紫色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洗→酒精脫色→番紅復染→水洗→乾燥→觀察。

1、塗片 

  首先在載玻片上滴一小滴蒸餾水,用灼燒過的接種針挑取少量細菌,置於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併塗抹開。注意塗抹要均勻平坦,塗抹成直徑約為1 cm的薄層。 

2、固定

  將載玻片在火焰上方快速來回通過一兩次,以載玻片的加熱面接觸手背皮膚,不覺過燙為佳;待冷卻後再在火焰上方來回通過一兩次,再冷卻,重複操作直到薄層變幹。

3、結晶紫染色 

  染色1分鐘,然後水洗並用吸水紙吸乾。

  碘液媒染 染色1分鐘,然後水洗並吸乾。

4、酒精脫色

  用95%酒精脫色,直到酒精不出現紫色時即停止(大約半分鐘),然後立即水洗,並吸乾。

5、番紅復染 

  染色3分鐘左右,然後水洗並吸乾。

6、鏡檢

  在顯微鏡油鏡頭下觀察,菌體顯藍紫色的為革蘭氏陽性菌;菌體顯紅色的為革蘭氏陰性菌。
 

三、結果
 

  染色結果革蘭氏陽性菌呈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四、意義

        1、鑑別細菌 

2、選擇藥物 

3、與致病性有關

  革蘭氏陽性菌能產生外毒素,革蘭氏陰性菌能產生內毒素;而內毒素主要是指革蘭氏陰性菌胞壁成分中的脂多糖,兩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五、注意事項
 

1、注意塗片不宜過厚,勿使細菌密集重疊,影響脫色效果,否則脫色不完全造成假陽性。鏡檢時應以視野內分散細胞的染色反應為標準。

2、火焰固定溫度要適宜,以玻片不燙手為宜,否則菌體細胞變性。

3、滴加染色液與酒精時一定要覆蓋整個菌膜,否則部分菌膜未受處理,亦可造成假象。

4、乙醇脫色是革蘭氏操作的關鍵環節。如脫色過度,則G+被誤染成G-菌,而脫色不足,G-被誤染成G+菌。在染色方法正確無誤的前提下,如菌齡過長、死亡或細胞壁受損傷的G+也會呈陰性反應,故革蘭氏染色用要對數生長期的幼齡培養物。

5、染色過程的時間控制。應根據季節、氣溫調整。一般冬季時間可稍微長些,夏季可稍微短些。


相關焦點

  • 革蘭氏染色技術——染色機制
    革蘭氏染色雖然在1884年就已經提出,但關於其染色機制一直是個謎。你了解革蘭氏染色機制嗎?教科書上的機制是正確的嗎?染色流程及結果一般來說,革蘭氏染色的基本流程包括:①細菌塗片,微火乾燥;②草酸銨結晶紫染色1-2min,水洗;③碘液媒染1-2min,水洗;④95%乙醇脫色;⑤沙黃復染1-2min,水洗,擦乾後顯微鏡鏡檢。革蘭氏陽性菌顯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顯紅色。
  • 革蘭氏染色和抗酸染色
    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 細菌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
    染色法的種類有很多,表解如下:2.革蘭氏染色法在上述的各種染色法中,以革蘭氏染色法最為重要。這一染色方法由丹麥醫生漢斯·克裡斯蒂安·革蘭於1884年所發明,最初是用來鑑別肺炎球菌與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間的關係,後推廣為鑑別細菌種類的重要特性之一。
  • 革蘭氏染色技術——由來
    革蘭氏染色是細菌鑑定的常用技術之一,根據染色結果可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
  • 微生物鑑定基礎——革蘭氏染色
    革蘭氏染色的基礎是不同細菌細胞壁的不同。革蘭氏陽性菌通常具有厚的肽聚糖層,可以保持初染媒染的染料。而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比較薄,初染媒染的染料在乙醇脫色時逸出。所以作為關鍵點來說,就是細胞壁,任何影響細胞壁的事件都有可能導致革蘭氏染色的錯誤結果。比如菌齡(細菌的培養時間)很重要,太嫩的細胞壁還沒有形成,太老的有可能又自融了。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直到現今,革蘭氏染色法仍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區別及染色原理
    視頻下載請點擊右下角的「每日必看」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
  • 革蘭氏染色的配置介紹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未經染色之細菌,由於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別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徵,而用以分類鑑定。革蘭氏染色屬復染法。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在乾淨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執載玻片的一端(塗有標本的遠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外層儘快的來回通過3-4次,共約2s-3s,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載玻片背面觸皮膚,以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待放置冷後,再進行染色。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嗎?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 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
  • 你真的會做革蘭氏染色實驗麼?
    但大家在日常的革蘭氏染色過程中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問題:明明是革蘭氏陰性菌,怎麼我的染色結果是陽性呢?或者怎麼陽性菌被我染成陰性了呢?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差?革蘭氏染色是一項經典的細菌鑑別手段,自19世紀80年代丹麥的醫師GRAM創立起,至今已經近一個半世紀,仍舊在細菌的檢測和鑑定分類上被廣泛應用著。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
  • 【詳解】微生物基礎檢測操作之革蘭氏染色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項
    (1)染色原理由於微生物細胞含有大量水分,機體是無色透明的,與周圍背景沒有明顯的反差,必須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微生物中細菌、致病菌是很小的生物體,必須通過染色的方法,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清楚,並且還可以通過染色的方法鑑別革蘭氏染色特性,以及是否長有鞭毛、周毛、莢膜和芽孢等。(2)染色方法①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又叫作普通染色法,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染上顏色,觀察細菌的形態。
  • 革蘭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影響其結果準確性的關鍵因素分析
    在我國,GB 4789系列的國標中很多致病菌的檢測也都需要進行革蘭氏染色,可見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說沒有精準掌握革蘭氏染色的微生物檢驗員,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檢驗員。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後經碘液進行媒染,之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媒染後的顏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簡單染色法是只用一種染料使細菌著色以顯示其形態,簡單染色不能辨別細菌細胞的構造。革蘭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麥病理學家C.Gram所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鑑別染色法。
  • 什麼是革蘭氏陰性菌?
  • 革蘭氏陽性菌的詳細分類及治療
    如果你去醫院就醫,醫生懷疑你有感染,可能會要求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查。該測試還可以幫助您的醫生了解細菌是革蘭氏陰性還是革蘭氏陽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然而你可能對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這些概念並不熟悉,今天為大家講解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的區別,革蘭氏染色法,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類型以及相應的治療。首先,我們了解下,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各自的特徵。
  • 今兒個講講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俠股柔情 免費訂閱本刊養狐之旅,從這裡開始關注俠股柔情,品讀養狐人生 革蘭氏染色的實際意義(1) 鑑別細菌:用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細菌分為兩大類,這樣可將致病菌的範圍縮小,然後再進一步鑑定。(2) 選擇藥物:革蘭氏陽性菌與革蘭氏陰性菌在細胞壁等結構上有很大差別,因而對抗菌素等藥物的敏感度不一。例如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都對青黴素敏感;而革蘭氏陰性菌則對青黴素不敏感,而對鏈黴素、氯黴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區分病原菌是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陰性菌,在選擇抗生素方面意義重大。
  • 微生物大世界 | 革蘭氏染色法、美麗的黴菌、製作乳酸菌……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少年」科普活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鑑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不經染色的細菌與周圍環境偏差極小,不易觀察,對細菌進行染色,「染上」顏色後,細菌不僅美麗的像藝術品,也更容易觀察和研究。孩子們會對老師選取的3種典型性細菌進行全過程的染色操作,學習革蘭氏染色法,然後通過專業的顯微鏡觀察自己染色的細菌。生活中我們都見過長毛、發黴的東東吧!
  • 實驗六:1.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2.顯微鏡油鏡的使用
    一、實驗目的:1.學習微生物塗片、染色的基本技術,掌握細菌的單染色法。
  • 微生物染色液配製及染色法
    2.1.2 染色法將塗片在火焰上固定,待冷。滴加染液,染1~3min,水洗,待幹,鏡檢。2.1.3 結果菌體呈藍色。2.2 革蘭氏染色法2.2.2 革蘭氏碘液碘          1g碘化鉀        2g蒸餾水        300mL將碘與碘化鉀先進行混合,加入蒸餾水少許,充分振搖,待完全溶解後,再加蒸餾水至3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