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菌落觀察——萬融實驗

2020-12-08 實驗室小知識

【實驗目的】

(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

(2)了解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徵。

【實驗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土壤中的微生物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是極其多樣的,因此,土壤是我們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可以從中分離、純化到許多有用的菌株。在土壤中,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絕大多數都是混雜生活在一起的。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擇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二是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可以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一種純培養。獲得單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塗布平板法或平板劃線法等技術來完成。單個菌體經生長繁殖,在固體培養基表面生成成堆的細胞群,稱為菌落(colony)。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具有不同的特徵,是形態分類的指標之一。細菌菌落一般呈溼潤、光滑、較透明、較黏稠、易挑取等特點;放線菌菌落一般呈乾燥、不透明、緻密、難挑取等特點;酵母菌菌落一般較溼潤、光滑、黏稠、易挑取,比細菌菌落大且厚,多呈乳白色,少數呈紅色;黴菌菌落形態較大,質地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絨毛狀、棉絮狀等,菌落正反面顏色不同。

【實驗器材】

1.實驗材料菜園土壤。

2.培養基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馬丁氏瓊脂培養基。

3.試劑10%酚、鏈黴素、無菌水等。

4.儀器和用具無菌玻璃塗棒、無菌吸管、無菌培養皿、盛9mL無菌水的試管、盛90mL無菌水並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燒瓶。

【實驗步驟】

1.稀釋塗布平板法

(1)倒平板

1)分別將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馬丁氏瓊脂培養基溶化。2)待培養基冷至55~60℃時,向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中加入10%酚數滴,向馬丁氏培養基中加入鏈黴素溶液(使每毫升培養基中含鏈黴素30μg)。3)倒平板,每種培養基倒三皿,其方法如圖2—7所示。

(2)製備土壤稀釋液

1)稱取土樣10g,放入盛有90mL無菌水並帶有玻璃珠的三角燒瓶中,振搖約20min,使土樣與水充分混合,並使細胞分散。2)用一支1mL無菌吸管從中吸取1mL土壤懸液注入盛有9mL無菌水的試管中,吹吸三次,使充分混勻。3)以此類推製成10-1、10-2、10-3、10-4、10-5、10-6各種稀釋度的土壤溶液(圖9—1)。注意:每一稀釋度換一支無菌吸管。

圖9-1 製備土壤稀釋液(引自沈萍)

(3)塗布平板

1)每種培養基的三個平板底部分別用記號筆寫上10-4、10-5和10-6三種稀釋度。2)用三支1mL無菌吸管分別由10-4、10-5和10-6三管土壤稀釋液中各吸取0.2mL對號放入已寫好稀釋度的平板中。3)用無菌玻璃塗棒在培養基表面輕輕地塗布均勻。

(4)倒置培養1)將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平板和馬丁氏培養基平板置於28℃恆溫培養箱中培養3~5d。2)將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平板置於37℃恆溫培養箱中培養1~2d。

(5)挑菌接種將培養後長出的單個菌落分別挑取、接種到斜面培養基上,適溫培養,待菌苔長出後,用顯微鏡塗片檢查是否是單一的微生物。若有其他雜菌混雜,就要再一次進行分離、純化,直到獲得純培養。稀釋塗布平板法的操作流程如圖9-2所示。

圖9-2 稀釋塗布平板法的流程圖(引自M.T.馬迪根)a.將樣品滴加到平板表面;b.用無菌塗棒把樣品均勻塗布到平板表面;c.平板倒置培養;d.典型的塗布平板結果

2.稀釋混合平板法

此法與稀釋塗布平板法基本相同,無菌操作也一樣,所不同的是先分別吸取0.5mL10-4、10-5、10-6稀釋度的土壤懸液對號放入平皿,然後再倒入溶化後冷卻到45℃左右的培養基,邊倒入邊搖勻,使樣品稀釋液與培養基混合均勻,待冷凝成平板後,分別倒置於28℃或37℃培養箱中培養,再挑取單個菌落,直至獲得純培養。流程如圖9-3所示。

圖9-3 稀釋混合平板法的流程圖(引自M.T.馬迪根)a.將樣品滴加到已滅菌的培養皿中;b.加入無菌的培養基與樣品充分混合;c.平板倒置培養;d.典型的混合平板法結果

3.平板劃線分離法

(1)倒平板同上。(2)劃線在近火焰處,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種環,挑取上述10-1的土壤懸液一環在平板上劃線(圖9-4)。劃線完畢,蓋上皿蓋,倒置於適溫下培養。

圖9-4 平板劃線示意圖(引自M.T.馬迪根)a.在平板培養基的一邊做第一次平行劃線三四條;b.轉動培養皿約70°角,並將接種環上剩餘物燒掉,待冷卻後通過第一次劃線部分做第二次平行劃線;c.用同法通過第二次平行劃線部分做第三次平行劃線;d.用同法通過第三次平行劃線部分做第四次平行劃線;e.用同法通過第四次平行劃線部分做第五次平行劃線(3)挑菌從劃線分離平板上挑取單菌落(圖9-5),直至獲得純培養。

圖9-5 劃線獲得單菌落(引自M.T.馬迪根)4.辨認菌落通過以上平板塗布或平板劃線,可在相應的平板上獲得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黴菌的菌落。觀察這些菌落的形態特徵,並將記錄結果。

【實驗報告】

1.實驗結果

(1)平板分離結果記錄三種培養基平板上長出的菌落分屬於哪個微生物類群。

(2)菌落形態特徵將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的形態特徵填入表9-1中。

表9-1 四大類微生物菌落形態特徵比較

2.思考題

(1)在平板劃線法中,為什麼每次都需將接種環上的剩餘物燒掉?

(2)為什麼要將培養皿倒置培養?

(3)為什麼高氏1號瓊脂培養基和馬丁氏培養基中要分別加入酚和鏈黴素?如果用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分離一種對青黴素具有抗性的細菌,你認為應如何做?

(陳 敏)

相關焦點

  • 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和分離純化
    2、學習並掌握各種無菌操作技術,並用此技術進行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法分離微生物。 4、認識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實驗原理 1、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在這裡生活的微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極其豐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插所,也是發掘微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可以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得到許多有價值的菌株。
  • 土壤中放線菌的分離與純化
    2掌握微生物實驗的基本生物技術,主要包括無菌操作技術,純種分離技術,純種培養技術,以及抗生素檢測等。3掌握合成培養基,選擇培養基的製備方法。實驗原理放線菌是重要的抗生素產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主要是鏈黴菌),其數量僅次於細菌。一般在中性偏鹼性、有機質豐富、通氣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較多。由於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種不同種類微生物的混合體,為了研究某種微生物,就必須把它們從這些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分離出來,從而獲得某一菌株的純培養。分離放線菌常用稀釋倒平板法。
  • 純種微生物的分離、轉種和培養
    一、 實驗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離和純化的原理; 2、掌握常用的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方法; 3、掌握菌落特徵的觀察。 4、學習掌握微生物的幾種接種技術 5、建立無菌操作的概念,掌握無菌操作的基本環節 二、實驗原理 從混雜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分離與純化。平板分離法普遍用於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 噬菌體的分離純化及效價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分離純化噬菌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噬菌體效價測定的方法。【實驗原理】噬菌體是一類專性寄生於原核細胞內的病毒。本實驗是從陰溝汙水中取樣和分離大腸桿菌噬菌體,並用雙層平板法測定其效價。【實驗器材】1.實驗材料大腸桿菌斜面、含有噬菌體的陰溝汙水樣品。
  • 利用新儀器設備,上好微生物實驗課
    這是整個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和學生以後進行微生物學實驗時均需注 意的。   2. 水中細菌的實驗室培養和平板菌落計數法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其目的是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同時,水中細菌的實驗室培養,學習了水樣的採取方法和平板菌落技術的方法。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會正確使用微生物實驗中常用的接種工具,掌握各種接種技術。(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根據實驗目的的不同,採用的接種方法也不同,一般可分為斜面接種、平板接種、液體接種、穿刺接種等。斜面接種:是從已生長好微生物的斜面上挑取少量菌種移植至另一新鮮空白斜面培養基上的接種方法。它是菌種培養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平板接種:是用接種環將菌種接至平板培養基上,或用移液管將一定體積的菌液移至平板培養基上,然後進行培養。它主要用於菌落形態觀察、分離純化菌種、活菌計數或其他試驗。
  • 微生物檢測基礎知識大全!(包含微生物檢測的接種、培養、分離純化、鑑定和保存等)
    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3、穿刺接種 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
  • 實驗三:1.單菌落純化 2.平板菌落計數法(4學時)
    一、實驗目的:
  • 環境微生物基因組DNA的提取——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溶菌酶—CTAB—蛋白K—凍融法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組DNA的原理。(2)掌握採用溶菌酶—CTAB—蛋白K—凍融法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組DNA的方法及操作過程。(3)熟練掌握瓊脂糖凝膠電泳的操作過程。
  •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應用》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2.微生物的培養和純化(1)為了確定培養基的滅菌是否合格,微生物學實驗一般會設置空白對照:隨機取若干滅菌後的空白平板培養基在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觀察培養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提示:從大豆田土壤取土樣,利用缺乏氮源的培養基可分離出固氮微生物。(2)要分離出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應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取土樣?應配製什麼樣的培養基?
  • 自然界工業菌種的分離篩選
    一、採樣 以採集土壤為主。一般在有機質較多的肥沃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最多,中性偏鹼的土壤以細菌和放線菌為主,酸性紅土壤及森林土壤中黴菌較多,果園、菜園和野果生長區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澤地中,酵母和黴菌較多。採樣的對象也可以是植物,腐敗物品,某些水域等。
  •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微生物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術匯總!   無菌操作基礎知識   一、無菌操作技術   1、定義   是指在執行實驗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汙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無菌操作技術是微生物實驗的基本技術,是保證微生物實驗準確和順利完成的重要環節。
  • 「實驗」PCR產物的分離純化
    一、實驗目的1、掌握PCR產物純化的原理。2、掌握PCR產物膠回收的操作方法。二、實驗原理利用低熔點瓊脂糖凝膠電泳DNA片段,分離目的條帶DNA,然後紫外光下切割含目的DNA條帶的膠塊,利用膠回收試劑盒回收純化DNA片段。
  • 工業微生物產生菌的分離篩選(4)
    但不同菌種對營養要求差別很大,如奴卡氏菌在有氧條件下用普通培養基即可分離到,而以色列放線菌則在有CO2存在且有適宜培養基的情況下才能正常生長繁殖。篩選水解酶產生菌時,通常利用以底物為惟一碳、氮源的平板進行分離,如以澱粉為碳源的培養基可鑑定菌落能否產生澱粉酶;一種含纖維素粉為碳源的分離培養基,可以鑑別纖維素酶產生菌;用含有酪蛋白為有機氮源的平板培養基,可以鑑別蛋白酶的產生菌。
  • 專題複習17:選修1:微生物的培養與利用
    2.微生物的培養和純化(1)為了確定培養基的滅菌是否合格,微生物學實驗一般會設置空白對照:隨機取若干滅菌後的空白平板培養基在適宜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觀察培養基上是否有菌落生成。(2)觀察菌落需用固體培養基,因此培養基要添加瓊脂。(3)倒平板的溫度一般在50 ℃左右較為適宜,溫度過高會燙手,溫度過低培養基又會凝固。
  • 微生物檢測基礎操作
    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3、穿刺接種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
  • 蘭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離及形態學鑑定
    因此,分離和篩選能促進蘭科植物生長的適宜的共生真菌,對組培苗進行高效菌根真菌的人工接種,實現菌根化,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實驗器材】1.實驗材料野生蘭花菌根。2.培養基PDA培養基。3.儀器和用具數碼顯微鏡、超淨工作檯、恆溫培養箱、滅菌鍋、天平、電爐等。
  • 做微生物的你,這些微生物培養與分離的方法你都知道嗎?
    對混有多種細菌,採用劃線分離和培養,使原來混雜在一起的細菌沿劃線在瓊脂平板表面分離,得到分散的單個菌落,以獲得純種。平板劃線分離法通常有兩種方法:①分區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較多的細菌的分離。先用接種環挑取標本塗布於瓊脂平板1區(佔培養基總面積的¼)並作數條劃線,再於2、3、4區依次劃線。
  • 科學網—生物分離純化:難跑的最後一棒
    在生物技術科研和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蛋白質、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分離和純化工作,需要高效快速的分析、分離和製備方法。 而生物分離純化技術又有別於傳統的化學分離方法。因此,生物分離純化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產業角色。 據吳桂芳介紹,在生物製品的生產流程中,分離純化成本一般佔總成本的60%以上,主要是因為分離過程中的選擇性不高,有效成分損失多。對於一些對終產物純度要求高的產品,分離步驟越多,產物的最終收率越低。
  • 蛋白質分離純化的優選
    蛋白分離純化實驗有煩惱嗎?看似風平浪靜的「平衡-上樣-洗滌-洗脫」的蛋白純化操作,實則險象環生,一點樣品或者buffer的改變都有可能讓那首「從頭再來」響徹耳邊。人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一件得心應手的蛋白純化工具,有時候可以讓你更早的沐浴在快樂的科研之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