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生物的你,這些微生物培養與分離的方法你都知道嗎?

2021-01-15 食品微生物檢測

大多數細菌均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培養,只有將微生物培養出來才能對它進行研究、鑑定和應用。


根據待檢標本的性質、培養目的和所用培養基的種類,採用不同的接種方法。


對混有多種細菌,採用劃線分離和培養,使原來混雜在一起的細菌沿劃線在瓊脂平板表面分離,得到分散的單個菌落,以獲得純種。平板劃線分離法通常有兩種方法:


①分區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較多的細菌的分離。先用接種環挑取標本塗布於瓊脂平板1區(佔培養基總面積的¼)並作數條劃線,再於2、3、4區依次劃線。每劃完一個區域,均將接種環燒灼滅菌1次,冷後再劃下一區域,每一區域的劃線均與上一區域的劃線交接1~3次。一個成功分區劃線的平板,培養後分別觀察1區形成菌苔,2區菌落連成線,3區和4區可分離到單個菌落。


②連續劃線分離法:此法常用於含菌量不多的標本或培養物中的細菌分離培養。方法是先將接種物在瓊脂平板上1/5處輕輕塗抹,然後再用接種環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線連續劃線接種,直至劃滿瓊脂平板表面。


2.瓊脂斜面接種法

主要用於菌落的移種,以獲得純種進行鑑定和保存菌種等。用接種環(針)挑取單個菌落或培養物,從培養基斜面底部向上劃一條直線,然後再從底部沿直線向上曲折連續劃線,直至斜面近頂端處止。生化鑑定培養基斜面接種,用接種針挑取待鑑定細菌的菌落,從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後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劃線接種。



3.穿刺接種法

此法多用於半固體培養基或雙糖鐵、明膠等具有高層的培養基接種,半固體培養基的穿刺接種可用於觀察細菌的動力。接種時用接種針挑取菌落,由培養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處,再沿穿刺線退出接種針。雙糖鐵等有高層及斜面之分的培養基,穿刺高層部分,退出接種針後直接劃線接種斜面部分。



用於各種液體培養基如肉湯、蛋白腖水、糖發酵管等的接種。用接種環挑取單個菌落,傾斜液體培養管,在液面與管壁交界處研磨接種物(以試管直立後液體淹沒接種物為準)。此接種法應避免接種環與液體過多接觸,更不應在液體中混勻、攪拌,以免形成氣溶膠,造成實驗室汙染。


5.傾注平板法

本法主要用於飲水、飲料、牛乳等標本中的細菌計數。取純培養物的稀釋或原標本1ml至無菌培養皿內,再將已融化並冷卻至45~50℃左右的瓊脂培養基15~20ml傾注入該無菌培養皿內,混勻,待凝固後置37℃培養,長出菌落後進行菌落計數,以求出每毫升標本中所含菌數。先數6個方格(每格為1cm2)中菌落數,求出每格的平均菌落數,並算出平皿直徑,然後按下列公式計數,求出每毫升標本中的細菌數。




6.塗布接種法

本法多用於紙片擴散法藥敏試驗的細菌接種。將一定量或適量的菌液加到瓊脂培養基表面,然後用滅菌的L型玻璃棒或棉拭子於不同的角度反覆塗布,使被接種液均勻分布於瓊脂表面,然後貼上藥敏紙片,或直接培養,本法經培養後細菌形成菌苔。



根據不同的標本及不同的培養目的,可選用不同的培養方法。通常把細菌的培養方法分為需氧培養、二氧化碳培養、微需氧培養和厭氧培養四種。


是指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在有氧條件下的培養,將已接種好的平板、斜面、液體培養基等在空氣中置35℃孵育箱內孵育18~24h,無特殊要求的細菌均可生長。少數生長緩慢的細菌需要培養3-7d甚至1個月才能生長。為使孵育箱內保持一定的溼度,可在其內放置一杯水。對培養時間較長的培養基,接種後應將試管口塞好棉塞或矽膠塞後用石蠟-凡士林封固,以防培養基幹裂。


某些細菌,在初次分離時,須在5%~10%二氧化碳環境中培養才能生長。常用的培養法如下。


①二氧化碳培養箱法:二氧化碳孵箱能自動調節二氧化碳的含量、溫度和溼度,培養物置於孵育箱內閣,孵育一定時間後可直接觀察生長結果。


②燭缸培養法:取有蓋磨口標本缸或玻璃乾燥器,將接種好的培養基放入缸內,點燃蠟燭後放在缸內稍高於培養物的位置上,缸蓋或缸口均塗以凡士林,加蓋密閉。因缸內蠟燭燃燒氧逐漸減少,數分鐘後蠟燭自行熄滅,此時容器內二氧化碳含量約佔5%~10%。將缸置於35℃普通孵育箱內孵育。


③氣袋法:選用無毒透明的塑膠袋,將已接種標本的培養皿放入袋內,儘量祛除袋內空氣後將開口處摺疊並用彈簧夾夾緊袋口。使袋呈密閉狀態,執斷袋內已置的二氧化碳產氣管(安瓿)產生二氧化碳,數分鐘內就可達到需要的二氧化碳培養環境,置於35℃孵育箱內孵育。


④化學法:常用碳酸氫鈉-鹽酸法。按每升容積稱取碳酸氫鈉0.4g與濃鹽酸0.35ml比例,分別置容器內,連同容器置於玻璃缸內,蓋緊密封,傾斜缸位使鹽酸與碳酸氫鈉接觸而生成二氧化碳。於35℃孵育箱內孵育。


微需氧菌培養在大氣中及絕對無氧環境中均不能生長,在含有5%-6% 氧氣,5%-10%二氧化碳和85%氮氣的氣體環境中才可生長,將標本接種到培養基上,置於上述氣體環境中,35℃進行培養即微需氧培養法。


4.厭氧培養

厭氧菌對氧敏感,培養過程中需造成低氧化還原電勢的厭氧環境。厭氧培養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如厭氧罐培養法、氣袋法、厭氧手套箱法、需氧菌共生厭氧法等。





標本或液體培養物劃線接種到固體培養基表面後,單個細菌經分裂繁殖可形成一個肉眼可見的細菌集團,稱為菌落(colony)。


①菌落的形態特徵:大小、形狀(露滴狀、圓形、菜花樣、不規則等)、突起或扁平、凹陷、邊緣(光滑、波形、鋸齒狀、捲髮狀等)、顏色(紅色、灰白色、黑色、綠色、無色、黃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據細菌菌落表面特徵不同,可將菌落分為3型: 

A.光滑型菌落(S型菌落):菌落表面光滑、溼潤、邊緣整齊,新分離的細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

B.粗糙型菌落(R型菌落):菌落表面粗糙、乾燥、呈皺紋或顆粒狀,邊緣大多不整齊。R型菌落多為S型細菌變異失去菌體表面多糖或蛋白質形成。R型細菌抗原不完整,毒力和抗吞噬能力都比S型細菌弱。但也有少數細菌新分離的毒力株就是R型,如炭疽孢桿菌、結核分枝菌等。

C.粘液型菌落(M型菌落):菌落粘稠、有光澤、似水珠樣。多見於厚莢膜或豐富粘液層的細菌、結核桿菌等。


α溶血:又稱草綠色溶血,菌落周圍培養基出現1~2mm的草綠色環,為高鐵血紅蛋白所致;
β溶血:又稱完全溶血,菌落周圍形成一個完全清晰透明的溶血環,是細菌產生的溶血素使紅細胞完全溶解所致;
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圍的培養基沒有變化,紅細胞沒有溶解或缺損。


③色素:有些細菌產生水溶性色素,使菌落和周圍的培養基出現綠色、金黃色、白色、橙色、檸檬色等顏色,產生的色素有水溶性或脂溶性。


④氣味:某些細菌在培養基中生長繁殖後可產生特殊氣味,如銅綠假單胞菌(生薑氣味)、變形桿菌(巧克力燒焦的臭味)、厭氧梭菌(腐敗的惡臭味)、白色假絲酵母菌(酵母味)和放線菌(泥土味)等。


細菌在液體培養基中有3種生長現象:大多數細菌在液體培養基生長繁殖後呈均勻混濁;少數鏈狀排列的細菌如鏈球菌、炭疽芽胞桿菌等則呈沉澱生長;枯草芽胞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專性需氧菌一般呈表面生長,常形成菌膜。


半固體培養基主要用於細菌動力試驗,有鞭毛的細菌除了沿穿刺線生長外,在穿刺線兩側也可見羽毛狀或雲霧狀混濁生長。無鞭毛的細菌只能沿穿刺線呈明顯的線狀生長,穿刺線兩邊的培養基仍然澄清透明,為動力試驗陰性。


添加微信:15053598736   申請加入微生物檢驗技術交流群!


添加微信:13370946458   申請加入理化、儀器檢驗技術交流群!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染色解析:你知道這些細菌的顏色嗎?
    微生物染色解析:你知道這些細菌的顏色嗎?
  • 純種微生物的分離、轉種和培養
    一、 實驗目的 1、了解微生物分離和純化的原理; 2、掌握常用的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方法; 3、掌握菌落特徵的觀察。其基本原理是選擇適合於待分離微生物的生長條件,如營養成分、酸鹼度、溫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種抑制劑造成只利於該微生物生長,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從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形成的單個菌落,通常是由一個細胞繁殖而成的集合體。因此可通過挑取單菌落而獲得一種純培養。獲取單個菌落的方法可通過稀釋塗布平板或平板劃線等技術完成。
  • 微生物檢測基礎知識大全!(包含微生物檢測的接種、培養、分離純化、鑑定和保存等)
    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3、穿刺接種 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
  • 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穗舉行—新聞—科學網
    /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現場。李誠斌/攝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2019)於12月11日至14日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吳清平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等28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
  • 微生物培養基的類型
    天然培養基是指利用各種動、植物或微生物的原料,其成分難以確切知道。例如培養細菌常用的肉湯蛋白腖培養基:牛肉膏3g,蛋白腖5g,水1000mL。用做這種培養基的主要原料有:牛肉膏、麥芽汁、蛋白腖、酵母膏、玉米粉、麩皮、各種餅粉、馬鈴薯、牛奶、血清等。
  • 路易興環保突破傳統微生物培養方法 有效提升微生物環境治理效率
    在傳統的生態系統中,想要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結構,要將微生物進行分離培養, 然後通過一般的生物化學性狀,或者特定的表現型來進行分析,但是這樣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局限於從固體培養基上分離微生物。
  •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及菌落觀察——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幾種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術。(2)了解四大類微生物的菌落特徵。【實驗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土壤中的微生物無論是數量和種類都是極其多樣的,因此,土壤是我們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可以從中分離、純化到許多有用的菌株。在土壤中,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絕大多數都是混雜生活在一起的。從混雜的微生物群體中獲得只含有某一種或某一株微生物的過程稱為微生物的分離純化。
  • 工業微生物產生菌的分離篩選(4)
    例如,分離檸檬酸產生菌的黑麴黴,就是利用調節培養基的酸鹼度獲得成功的。其分離方法是:取紅芋粉醪20%、檸檬酸10%~20%配成培養液,調節pH2.0~2.5,以一定量的培養基和土樣均勻混合,用毛細吸管點種在平皿內事先覆蓋的無菌濾紙上(2~3層),於30℃培養,這樣可以分離到產生檸檬酸的黑麴黴。
  • Nature:微生物培養技術發展迅猛,未來要搞定一切!
    如何與其它微生物互作?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在實驗室條件下分離並培養出這些微生物。遺憾的是有大量通過測序被鑑定出的微生物我們至今仍然無法成功培養。那麼,有哪些要素是在培養新的微生物時要注意的呢?有什麼新的技術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微生物嗎?今天,我們特別編譯了最近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的關於如何分離並培養微生物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人士和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 這些惟妙惟肖的畫,你能想像是用微生物做的嗎?
    圖為:華中農業大學參賽隊伍比賽要求以「初心」為主題,製作「細菌畫」,即以培養基為畫板,使在培養基上生長的、表達不同顏色的微生物組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從而形成完整的畫作。比賽結合了科學與人文藝術,綜合考察同學微生物知識、動手實驗能力、藝術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 環境中微生物的檢測和分離純化
    2、學習並掌握各種無菌操作技術,並用此技術進行微生物稀釋分離、劃線分離接種。 3、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法分離微生物。 4、認識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體會無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實驗原理 1、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營,在這裡生活的微生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是極其豐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插所,也是發掘微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可以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得到許多有價值的菌株。
  • 新手應注意的微生物培養你都了解嗎?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很多,簡要介紹如下:(1)水分水分是微生物實驗室培養中進行生長的必要條件。芽孢、孢子萌發,首先需要水分。微生物是不能脫離水而生存的。但是微生物只能在水溶液中生長,而不能生活在純水中。各種微生物在不能生長發育的水分活性範圍內,均具有狹小的適當的水分活性區域。
  • 如何培養厭氧微生物?
    在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實驗結果的準確性與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著直接的聯繫。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方法有多種,常見的有:1、在培養基中加入一些可溶性的還原劑(活性化合物) ,以增強培養基的還原能力。但此種方法,需要額外添加一些物質,容易導致交叉汙染。
  • 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法框架
    截至2020年8月,現行有效的食品微生物檢驗共有除GB 4789.32、GB 4789.33、GB 4789.37外的GB 4789.1—4789.43共40個方法。此外,還有GB 8538-2016等產品類別中包括的微生物檢驗方法。各檢驗方法的標準均遵循一定的架構。
  • 微生物實驗室必知培養基製備技術匯總!
    這些器皿在使用前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經過一定的處理,洗刷乾淨。有的還要進行包裝,經過滅菌等準備就緒後,才能使用。1、新購的玻璃器皿除去包裝沾染的汙垢後,先用熱肥皂水刷洗,流水衝淨,再浸泡於1~2%的工業鹽酸中數小時,使游離的鹼性物質除去,再以流水衝淨。
  • 李文均團隊在熱泉微生物培養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由於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對物種認知的缺乏,許多微生物類群還不能分離培養,也使得以物種純培養為基礎的原核微生物多樣性及下遊應用研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分離、培養並有效描述未知的90%以上的絕大多數微生物,是微生物學研究一直以來亟需解決的挑戰性課題。
  • 微生物檢測基礎操作
    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種在平板表面上,成等邊三角形的三點,讓它各自獨立形成菌落後,來觀察、研究它們的形態。除三點外,也有一點或多點進行接種的。3、穿刺接種在保藏厭氧菌種或研究微生物的動力時常採用此法。做穿刺接種時,用的接種工具是接種針。用的培養基一般是半固體培養基。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1月19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微生物肥料的9種類別,你知道幾種?
    微生物肥料俗稱細菌肥料,簡稱菌肥。它是從土壤中分離出的有益微生物,經過人工選育與繁殖後製成的菌劑,是一種輔助性肥料,應用於農業生產,統稱為農用微生物菌劑。施用後通過菌肥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藉助其代謝過程或代謝產物,以改善植物生長條件和農產品品質,尤其是營養環境。
  • 工業微生物菌種的選育、保藏和培養
    除碳源外,微生物對氮源、維生素及金屬離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適當地控制這些營養條件對提高分離效果是有好處的。另外,控制增殖培養基的pH值,有利於排除不需要的、對酸鹼敏感的微生物;添加一些專一性的抑制劑,可提高分離效率,例如在分離放線菌時,可先在土壤樣品懸液中加10%的酚液數滴,以抑制黴菌和細菌的生長;適當控制增殖培養的溫度,也是提高分離效率的一條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