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細菌總數及大腸菌群的測定——萬融實驗

2021-01-18 實驗室小知識

【實驗目的】

(1)學習水中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數量測定的方法。

(2)了解大腸菌群指數在飲用水細菌學檢查中的重要性。

【實驗原理】為檢驗飲用水是否達到衛生標準,需要進行水中的細菌數量及大腸菌群數的測定。細菌總數可以說明水質被汙染的程度,一般來說,細菌數量越多,汙染的程度越高。大腸菌群是大量出現在糞便中的非致病菌,從其數量的多少可判斷水源被人畜排洩物汙染的程度,所以大腸桿菌可作為糞便汙染的指示菌。國家飲用水標準規定,飲用水中大腸菌群數不超過3CFU/L,細菌總數不超過100CFU/mL。2005年6月開始,城市供水衛生標準有所提高,自來水中細菌菌落數不得超過80CFU/mL,任意取100mL水樣不得檢出大腸桿菌。因此,對水中的細菌數量及大腸菌群數的檢驗是保證飲用水安全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評價水質狀況的重要指標。本實驗採用平板菌落計數法測定水中細菌總數。其方法是將待測樣品經適當稀釋,塗布在平板上,經培養後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統計菌落數,根據稀釋倍數和取樣量計算出樣品中的細菌數量。平板菌落計數法由於計算的是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數,故其反映的是樣品中活菌的數量,又稱活菌計數法。另外,由於樣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單個細胞,平板上形成的每個菌落不一定是單個細胞生長繁殖而成,有的可能來自兩個或多個細胞,故平板菌落計數法使用菌落形成單位(colony-forming unit, CFU),而非絕對細菌數量。水中大腸菌群數量的測定可採用多管發酵法或濾膜法。其中,多管發酵法是最通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大腸菌群發酵乳糖產酸、產氣的生理特點,將水樣根據含菌量做適當稀釋後,接種到乳糖蛋白腖發酵液中,經37℃培養24h後,如果試管中發酵液由紫色變為黃色,且小管內有氣體產生,說明產酸、產氣,判為陽性;若24h後尚未產氣,可能由於菌量少,可繼續培養到48h,判定結果為可疑;若既不產酸,也不產氣,判為陰性。此法適用於各種水樣的檢測,但操作繁瑣,需要時間長。相比較而言,濾膜法操作簡便、快速。該法是採用一種孔徑約0.45μm的多孔硝化纖維膜或乙酸纖維膜濾膜過濾器過濾水樣,使其中的細菌截留在濾膜上,然後將濾膜放在適當的培養基上進行培養,大腸菌群可直接在膜上生長,從而可直接計數。此法僅適用於水質較好、體積較大的水體,如大城市的水廠常採用此法,但不適用於雜質較多、易於阻塞濾孔的水樣。

【實驗器材】

1.實驗材料自來水、池水、河水或湖水。2.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復紅亞硫酸鈉培養基(遠藤氏培養基)、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內含倒置杜氏小管)、三倍濃縮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內含倒置杜氏小管)、伊紅美藍培養基(EMB培養基)。

2.試劑無菌水等。

3.器皿內裝9mL無菌水的試管、內裝50mL無菌水的三角燒瓶、無菌帶玻璃塞瓶、無菌培養皿、無菌吸管、微孔濾膜(孔徑0.45μm)、過濾器(容量500mL)、抽氣設備、鑷子、移液管、接種環、酒精燈等。

【實驗步驟】

1.水樣的採取

(1)自來水先將自來水龍頭用火焰灼燒3min滅菌,再開放水龍頭使水流5min,以無菌三角燒瓶接取水樣,以待分析。

(2)池水、河水或湖水取距水面10~15cm水層的水樣。先將無菌的玻璃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後翻轉過來,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滿後,將瓶塞蓋好,再從水中取出。注意:採來的水樣最好立即用於檢測,否則需放入4℃冰箱中暫時保存。

2.細菌總數測定

(1)自來水

1)加樣:用無菌吸管吸取1mL水樣,注入無菌培養皿中。每個水樣重複三皿。2)制平板:分別傾注約15mL已溶化並冷卻到45℃左右的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蓋上皿蓋,立即輕輕旋轉搖動,使水樣與培養基充分混勻,平放待凝。另取一空的無菌培養皿,傾注牛肉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15mL,作空白對照。3)培養:平板凝固後,倒置於37℃培養箱中,培養24h。

(2)池水、河水或湖水

1)稀釋水樣:取3支裝有9mL無菌水的試管,加入1mL水樣,依次稀釋到10-3。注意:稀釋倍數視水樣汙濁程度而定,以培養後平板的菌落數在30~300個之間的稀釋度最為合適。若一般中等汙穢水樣,可取10-1、10-2、10-3稀釋度;汙穢嚴重的水樣,取10-2、10-3、10-4甚至更高的稀釋度。2)加樣:取適當稀釋度水樣1mL加入空的無菌培養皿中,每一稀釋度做2個重複。3)以下步驟與「自來水」的方法相同。

(3)菌落計數

1)首先選擇平均菌落數在30~300個之間的,當只有一個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符合此範圍時,則該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即為該水樣的細菌總數(附表11-1中例1)。2)若有兩個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在30~300個之間,則按兩者菌落總數之比值來決定。若其比值小於2,應取兩者的平均數;若大於2,則取其中較小的菌落總數(附表11-1中例2及例3)。3)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大於300,則應按稀釋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附表11-1中例4)。4)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小於30,則應按稀釋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附表11-1中例5)。5)若所有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均不在30~300個之間,則以最接近300或30的平均菌落數乘以稀釋倍數計算(附表11-1中例6)。注意:同一稀釋度的兩個平板,若其中一個平板有較大片狀菌苔生長,則不應採用,而以無片狀菌苔生長的平板作為該稀釋度的平均菌落數;若片狀菌苔的大小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餘的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勻時,則可將此一半的菌落數乘2以代表整個平板的菌落數。以上平板菌落計數的方法如圖11-1所示。

圖11-1 平板菌落計數法

3.大腸菌群指數測定

(1)多管發酵法(圖11-2)

1)自來水①初發酵:取2個裝有50mL三倍濃縮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的三角燒瓶,各加入100mL水樣;取10支裝有5mL三倍濃縮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的試管,各加入10mL水樣。混勻後,於37℃培養24h(24h未產氣的繼續培養至48h)。②平板分離:將24h培養後產酸、產氣及48h培養後產酸、產氣的發酵管(瓶)中的菌液,分別劃線接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於37℃培養18~24h,將符合下列特徵的菌落進行塗片、革蘭氏染色和鏡檢:(a)深紫黑色、有金屬光澤;(b)紫黑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c)淡紫紅色、中心顏色較深。③復發酵:經塗片、染色和鏡檢後,如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則挑取該菌落,重新接種於普通濃度的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試管中,每管可接種同類型菌落1~3個,於37℃培養24h,若結果是產酸又產氣,即證實有大腸菌群存在。根據初發酵試驗的陽性管(瓶)數查附表11-2,即得大腸菌群數。

圖11-2 多管發酵法測定水中大腸菌群的操作方法

2)池水、河水或湖水①稀釋水樣:將水樣稀釋成10-1與10-2。②初發酵:分別吸取1mL10-2、10-1的稀釋水樣和1mL原水樣,注入裝有10mL普通濃度乳糖蛋白腖試管中。另取10mL和100mL原水樣,分別注入裝有5mL和50mL三倍濃縮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的試管和三角燒瓶中。③以下步驟同上述「自來水」的平板分離和復發酵試驗。所加水樣體積為100、10、1、0.1mL的發酵管結果查附表11-3;水樣體積為10、1、0.1、0.01mL的發酵管結果查附表11-4,即得每升水樣中的大腸菌群數。

1)濾膜準備:將濾膜放入裝有蒸餾水的燒杯中,加熱煮沸15min,共煮沸三次,前兩次煮沸後換水洗滌兩三次再煮,以洗去濾膜上殘留的溶劑。2)濾膜過濾器裝置:將已滅菌的過濾器基座、濾膜、漏鬥和抽濾瓶按圖11-3所示裝配好,抽濾瓶接上真空泵。注意:濾膜用無菌鑷子移至過濾器的基座上,其他可直接用手或夾鉗操作,但不要碰到伸入抽濾瓶的橡皮塞部分,以免染菌。

圖11-3 濾膜過濾器裝置

2)加水樣過濾:過濾器漏鬥內加入河水或湖水100mL,加蓋。開動真空泵進行抽濾。抽完後,加入等量的無菌水繼續抽濾,目的是衝洗漏鬥壁。注意:直徑為35mm的濾膜所過濾的水量以培養後長出的菌落數不多於50個為適宜。一般清潔的深井水或經處理過的河水與湖水等可取樣300~500mL;比較清潔的河水或湖水可取樣100mL;嚴重汙染的水樣可先進行稀釋;未知的水樣可做3個稀釋度,選擇菌落數合適的稀釋度進行計算。

4)平板培養:用無菌鑷子取濾膜邊緣,將沒有細菌的一面緊貼在遠藤氏瓊脂平板或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平板倒置於37℃下培養22~24h,培養結果參見圖11-4。注意:濾膜與培養基之間不得有氣泡。

圖11-4 濾膜法測定大腸菌群

5)革蘭氏染色:挑取符合大腸菌群特徵的菌落(參閱多管發酵法),進行革蘭氏染色並鏡檢。6)發酵試驗:將鏡檢結果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的菌落再接入乳糖蛋白腖水培養基試管,經37℃培養24h,若產酸又產氣,即為大腸菌群陽性。

7)計算:1L水樣中的大腸菌群數=濾膜上的大腸菌群菌落數×10

【實驗報告】

1.實驗結果將各水樣的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測試結果記錄在下表中,並對所測水樣作出評價。

表11-1 水樣的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測試結果

2.思考題

(1)從測定的細菌總數結果來看,自來水是否符合飲用水標準?在不同的地方,這種測定條件能否根據實際情況(諸如培養溫度、培養時間等)加以改變?為什麼?

(2)比較多管發酵法與濾膜法測定大腸菌群的結果。它們各有何優缺點?

附表11-1 計算菌落總數方法

附表11-2 大腸菌群檢數表

附表11-3 大腸菌群檢數表

註:「+」表示大腸菌群發酵陽性;「—」表示大腸菌群發酵陰性附

表11-4 大腸菌群檢數表

相關焦點

  • 微生物中的菌落總數與大腸菌群你了解多少?
    本次小科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微生物中的菌落總數與大腸菌群菌落總數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如培養基、培養溫度和培養時間等)培養後,所得每g(mL)檢樣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總數。菌落總數測定是用來判定食品被細菌汙染的程度及衛生質量,它反映食品在生產工程中是否符合衛生要求,以便對被檢樣品做出適當的衛生學評價。菌落總數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食品衛生質量的優劣。
  •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了解細菌生長曲線的特點及測定的原理。(2)學習用比濁法測定大腸桿菌的生長曲線。【實驗原理】將少量的細菌接種到一定體積的、合適的新鮮液體培養基中,在適宜的條件下進行培養,定時測定培養液中的細菌數量,以細菌數量的對數作縱坐標,生長時間作橫坐標,繪製的曲線為生長曲線。生長曲線是微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於液體培養時所表現出的群體生長規律。
  • 噬菌體的分離純化及效價測定——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學習分離純化噬菌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噬菌體效價測定的方法。【實驗原理】噬菌體是一類專性寄生於原核細胞內的病毒。本實驗是從陰溝汙水中取樣和分離大腸桿菌噬菌體,並用雙層平板法測定其效價。【實驗器材】1.實驗材料大腸桿菌斜面、含有噬菌體的陰溝汙水樣品。
  • 牛奶抽檢報告:注意小品牌巴氏奶,大腸菌群最高超標2200倍
    巴氏鮮奶被「細菌」汙染 抽檢結果顯示,微生物超標是不合格牛奶的主要原因,包括大腸菌群(26次)、菌落總數(9次)、金黃色葡萄球菌(3次)、商業無菌(1次)等指標,佔不合格比例的66.1%。
  • 細菌鑑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應——萬融實驗
    【實驗原理】微生物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使得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為人類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更多的機會與途徑。微生物代謝類型多樣性具體表現在生理生化反應的多樣性。不同細菌具有不同的酶系統,分解糖類、胺基酸等有機物的能力各異,從而使產生的分解產物亦有不同。因此,藉助各種生理生化反應可以鑑別細菌的種類,這是微生物分類鑑定的重要依據。
  • 細菌的形態結構觀察和染色技術實驗——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1)掌握幾種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2)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實驗原理】細菌的個體形態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圖3-1)。圖3-2 細菌特殊結構顯微照片(引自M.T.馬迪根)a.細菌芽孢;b.細菌莢膜;c.細菌鞭毛【實驗器材】1.菌種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cocus aure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巨大芽孢桿菌
  • 網紅餐廳檢出大腸菌群!小心,你家也可能有!
    根據上海市市場監管局9月2日公布的今年第33期省級食品安全抽檢信息顯示,滬上某知名網紅火鍋店被檢測出使用的熱水杯、調料碗檢出了禁止檢出的大腸菌群。根據針對餐飲行業消毒餐具的國家標準(GB14934-2016),在餐具中「不得檢出」大腸菌群。近期,大腸菌群超標頻頻發生,前不久,同樣是某知名火鍋品牌也是因為餐具中檢測出大腸菌群而多次登上熱搜。
  •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答案
    為此,象山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對山泉水進行了實驗檢測,結果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實驗單位象山縣市場監管局、象山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實驗目的隨機選取山泉水,檢測其細菌含量。實驗過程象山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的工作人員,隨機抽取了象山縣8個山泉取水點的水樣,用無菌樣品瓶進行取樣後,在2小時內低溫保存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測。通過檢測,確認山泉水中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銅綠假單胞菌的情況。
  • 實驗證明自來水很髒?專家詳解「電解水騙局」
    絮狀物是三價鐵離子  水解後的反應物  鞍山市水質檢測中心質控科長艾欣稱,電解水實驗並不能檢驗水髒與否,因為自來水中有礦物質。電解自來水產生的墨綠色、棕色的絮狀物,就是電解反應的三價鐵離子水解後的反應物,並非肉眼看不見的髒物質。而純淨水中不含或含有較少礦物質,因而電解不會出現反應。「電解水實驗其實並不假,只是有些人把實驗原理歪曲了。」
  • 「電解水實驗」其實是個騙局
    揭穿「電解水實驗」騙局    「用電解棒電解自來水、礦泉水時有很多的絮狀物出現,而純淨水的絮狀物很少,這能證明水質好壞嗎?」有現場參觀市民提出這樣的疑問。    「不能。天然水中含有一些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如鈉、鈣、鎂及其他離子,這些離子具有導電性。
  • 你知道家中毛巾上的細菌有多少?總數可達近千萬!
    -實驗準備  實驗時間:2017年4月19日至4月26日  實驗地點: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2科  實驗人員:本報記者、微生物檢驗2科檢驗人員  實驗設備:專業檢測設備  檢測項目:細菌總數、真菌總數  ◆樣本一  洗臉專用溼毛巾  王先生的這條毛巾前後大概用了兩三個月
  • 保障太空人健康之對太空中大腸桿菌的研究
    大腸桿菌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的腸道,是我們腸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不過當我們免疫力下降時,有可能引起腸道外的感染,比如敗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另一方面,個別種類的大腸桿菌能引起腸胃炎,導致腹痛、發熱、腹瀉等。
  • 海底撈旗下一門店爆出筷子大腸菌群不合格!大腸桿菌究竟是什麼?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近日發布的關於21批次不合格食品情況的通告顯示,杭州撈派餐飲有限公司第十五分公司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群不合格。產品信息顯示,其生產(購進)日期為今年4月29日。 平時經常看到大腸桿菌超標的新聞,但是有多少人了解大腸桿菌是什麼?本文介紹下大腸桿菌。
  • 衡水衡酒酒業老白乾氰化物超標1倍 淘寶油茶大腸菌群超標
    淘寶貴真河南特產店銷售的標稱焦作市三田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武陟油茶(五仁),大腸菌群檢出值為1.6MPN/g、<0.3MPN/g、2.3MPN/g、0.36MPN/g、<0.3MPN/g,標準規定為5次檢驗結果不超過1.5MPN/g且至少3次檢驗結果不超過0.3MPN/g。大腸菌群是國內外通用的食品汙染常用指示菌之一。
  • 連鎖酒店菌群超標?盤點那些常見的致病菌
    近日,有記者對快捷酒店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0家酒店裡有4家細菌總數超標,有5家竟然檢測出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4]巧合的是,當年的「引文桂冠獎」頒發給了華盛頓大學的Jeffrey I.Gordon教授[5]——他長期研究腸道菌群與健康的關係,而所有人的腸道裡都有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的學名叫大腸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因為它是埃舍裡奇(Theodor Escherich)無意中發現的。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科學家利用人工培育的 " 迷你腸道 ",發現腸道細菌與結直腸癌的關聯。維護腸道菌群平衡,或是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手段。今年 4 月,《自然》雜誌報導一項新研究:腸道細菌可以導致癌症。這是怎麼回事?別驚,今天就來聊一聊腸道菌群和癌症。01.腸道菌群:人體真正的 " 主宰者 "?此前,通過糞便體外培養,科學家已陸陸續續發現幾百種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