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防護核輻射 4000毫西弗輻射劑量可致死

2020-11-28 騰訊網

3月15日,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在日本巖手縣大船渡市進行搜救工作。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日本強震引發核洩漏,核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3日,中國核電安全專家鬱祖盛表示,日本原子能機構將福島縣第一核電站爆炸事故級別定為4級,目前核輻射劑量對人體沒有實際影響。那麼,核輻射究竟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影響?科技日報記者對核醫學專家進行了採訪。

噁心嘔吐發熱腹瀉是急性症狀

衛生部北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姚稚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放射性輻射在自然界裡都存在,我們日常在陽光下曬太陽就會接觸到來自宇宙的輻射。因此,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接觸放射性輻射,關鍵是接受的劑量在一定的範圍內。」

「短時間內大劑量電離輻射引起的放射性損傷,稱急性放射病。」姚稚明解釋說,較長時間超過允許劑量的輻射損傷,稱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見於接受過量射線的工作人員、公眾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難者,主要引發造血功能障礙、內臟出血、組織壞死、感染及惡性病變等。其中,核輻射導致的全身外照射損傷主要出現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疲勞、發熱和腹瀉。「假愈期」患者持續時間長短不同,症狀有所緩解。嚴重的發展到了極期則有感染、出血和胃腸症狀。經恰當治療後上述症狀逐漸緩解。「而局部照射損傷是隨受照劑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現紅斑、水腫、乾性脫皮和溼性脫皮、起水泡、疼痛、壞死、壞疽或脫髮等症狀。局部皮膚損傷通常持續幾周到幾個月,嚴重者常規方法難以治癒。不過,外照射多見於核電站工作人員。」姚稚明如是說。

4000毫西弗輻射劑量可致死

在放射醫學和人體輻射防護中,輻射劑量的單位有多種衡量模式和計量單位。較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當量劑量」,是反映各種射線或粒子被吸收後引起的生物效應強弱的輻射量。其國際標準單位是「西弗」,定義是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1焦耳,為1西弗。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也就是說,人體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機率。

「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鬱祖盛解釋道,核輻射是否對人體有害,關鍵要看吸收了多少輻射劑量。假如給一個極端數字,人在短時間內吸收了4000個毫西弗的放射性劑量,這就是個致死性劑量,人恐怕生命就要危險了。如果是吸收了100個毫西弗以下,而且是累計劑量,又另當別論。

「日常生活中,我們坐10小時飛機,也會接受30微西弗輻射。」專家透露。

據介紹,正常核電站一年所受到的累計核輻射劑量大約是0.2個毫西弗左右,也就是說是標準的1/10,是非常安全的。

人體正常生長的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機率很低,但是如果一定時間內人體接受的輻射超過人體耐受範圍,例如在放射線及其它輻射的作用下,基因突變機率將會大增,這有可能導致原癌基因被激活從而發生癌變。

根據資料檢索發現,目前國外發生的核輻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現為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髮、白血病、嘔吐、腹瀉等。嚴重的核輻射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也越大。其中,核輻射者最容易發生白血病、淋巴癌、皮膚癌、甲狀腺癌等癌症。

遭遇核輻射躲為先

「遭遇核輻射要儘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遠離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進出核汙染地區時,要穿防護服,並及時淋浴,清除核汙染。」廣東省職業病防治院放射醫學專家楊宇華主任醫師強調,發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別是有放射性物質向大氣釋放時,總的防護原則是「內外兼防」,首先,儘可能縮短被照射時間;儘可能遠離放射源;注意屏蔽,利用鉛板、鋼板或牆壁擋住或降低照射強度。「當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形成煙塵通過時,要及時進入建築物內,關閉門窗和通風系統,避開門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隱蔽。」

其次,避免食入、減少吸收、增加排洩、避免在汙染地區逗留。清除汙染,減少人員體內汙染機會。「如果核事故釋放出放射性碘,應在醫生指導下儘早服用穩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薦為100毫克碘, 兒童和嬰兒應酌量減少,但碘過敏或有甲狀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同時,一定要遠離核輻射。進入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汙染嚴重的地區時,要對五官嚴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減少放射性物質的吸入。穿戴帽子、頭巾、眼鏡、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於減少體表放射性汙染。要特別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汙染的水、食品等。

如果事故嚴重,需要居民撤離汙染區,應聽從有關部門的命令,有組織、有秩序地撤離到安全地點。撤離出汙染區的人員,應將受汙染的衣服、鞋、帽等脫下存放,進行監測和處理。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汙染的人員應清除汙染,最好的方法是淋浴。(科技日報 李穎)

相關焦點

  • 放射防護專家:輻射低於100毫西弗無害
    東方網記者蔣澤3月21日報導:「研究表明,一次接受小於100毫西弗電離輻射的照射,人體健康狀況基本無變化。」在今天下午的「你我共知」核輻射安全知識大講堂上,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放射防護科主任高林峰表示,小劑量的電離輻射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高林峰表示,電離輻射是指從原子、分子釋放一個或多個電子形成離子的過程。
  • 日本核洩漏影響有多大 專家開防核輻射食譜(圖)
    「白色衣服最防核輻射」說法被專家否定    看完這個簡訊,李紹林教授首先對39健康網編輯指出,簡訊中的所說的「穿白色衣服防核輻射」說法,是無稽之談,沒有科學根據,網友在防核輻射時大可不必在意衣服顏色。
  • 對話衛生部蘇旭:少量輻射不會危及健康 無需防護
    人們就生活在有天然本底輻射的環境中,時刻都接受著天然輻射的照射    記者:在這次日本核洩漏事故中,專家們經常會用「天然本底」輻射來進行對比。天然本底輻射導致的個人年輻射劑量,全球平均為2.4毫西弗(最新譯法「毫希沃特」),我國平均為3.1毫西弗。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天然本底輻射水平對健康無影響。    記者:目前,我國多地監測到放射性碘—131。監測到的具體數據是多少,是否會影響公眾健康?
  • 人體受到核輻射會有什麼表現?
    人體遭受過量輻射一般來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準,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也就是說,人體每接受1西弗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機率。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據我國核電安全專家鬱祖盛介紹,根據我國的標準,每人每年受到的輻射量應小於2.7毫西弗。
  • 輻射醫學專家:不必因日核危機驚慌
    核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那麼,人體可以接受的輻射量是多少?陳興安找出了權威出版物《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2007年建議書》。他告訴記者,根據這本書,在有計劃照射情況下,職業人員的有效劑量是5年累計年均不得超過20毫西弗(1毫西弗相當於1000微西弗),公眾則是每年1000微西弗。
  • 如何主動防護日常被輻射
    核輻射和普通輻射有區別  與普通輻射有所不同的是,核輻射是原子核從一種結構或一種能量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結構或另一種能量狀態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微觀粒子流。核輻射可以使物質引起電離或激發,故稱為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又分直接致電離輻射和間接致電離輻射。直接致電離輻射包括α、β、質子等帶電粒子。
  • 陳達院士:無需談核色變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福島核電站發生的化學爆炸,而非核爆炸。」日本地震與海嘯導致的核輻射危機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技術系陳達教授昨天說,市民無需「談核色變」,低劑量的輻射人體可以承受。
  • 遼寧核輻射監測結果每三小時上報國家核安全局
    3月17日,日本飛抵大連的一架貨機的貨物外包裝上檢測出放射性超標,省環保廳核安全局立即組織國內、省內核輻射專家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置專家,火速趕赴大連,連夜召開論證會,提出具體應對處理措施,為商檢部門提供了可參照的貨物檢驗標準。並建議商檢部門與日方協商改進貨物包裝,要求日本航班出境前做好洗消工作等。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遼寧省開始建立了輻射監測隊伍。
  • 「西弗」 到底是什麼?
    本報訊 日本地震引起福島核電站洩漏,新聞裡充斥著「核輻射多少多少西弗」的語句。「西弗」到底是一個什麼單位?1 西弗到底有多大?本期地理將為你介紹這個物理單位。不過,倫琴這個單位只能表示輻射量的大小,並不能反映生物組織吸收輻射的情況。為了更準確地量化人體遭受有害輻射的嚴重程度,人們提出了「吸收劑量」的概念,即每千克人體組織吸收輻射的能量大小。但是,不同的輻射源對人體的傷害效果是不一樣的。對於每一千克的人體組織來說,吸收 1 焦耳的 α 射線,其殺傷力遠遠高於吸收 1 焦耳的 X 光輻射。
  • 權威部門和專家解讀核安全 公眾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百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輻射?什麼情況下需要採取個人防護措施?怎樣防護?日本地震海嘯及核洩漏事故引發我國公眾高度關注,對於這些焦點問題,權威部門和專家解答如下:  黑龍江東北部空氣中發現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劑量有多大?
  • 專家:三種辦法防護輻射 距離、時間和屏蔽
    由於日本核洩漏事故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尤其是從最近的「搶鹽」事件中可以發現我們對於核輻射的恐慌情緒在不斷的蔓延。那麼到底我國居民目前需不需要做些防護準備,又該如何面對可能發生的核汙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安全所教授王作元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從輻射醫學的角度與大家進行探討。
  • 老鏡頭竟然有核輻射:核輻射鏡頭到底有害麼,要如何對待
    安全的輻射劑量是多少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對安全輻射劑量作出了定義1974年10月,ICRP通過了對參考人的正式定義:「參考人的定義是20-30歲之間,體重70公斤,身高170釐米,生活在平均溫度的氣候中攝氏10至20度。他是高加索人,居住和習俗是西歐或北美。
  • 廣東監測出微量放射性物質 防輻射物品未見搶購
    由於我國各地檢測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極其微弱,因此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不需採取任何防護措施。  本報訊 (記者任珊珊)廣東放射衛生專家表示,日本核輻射事故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抵達我國時已成強弩之末,因此沿海居民無需過度防護,更不需要服用穩定性碘片。
  • 醫療照射是人工輻射照射最大來源 要加強防護意識
    「醫療放射檢查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並非那樣聳人聽聞,用一次CT檢查的劑量來推算致癌風險率更是毫無依據。」 多次參與醫療放射防護標準起草的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鄭鈞正解釋說,「然而,目前來看,醫療照射應該是普通公眾所接觸的人工輻射照射最大來源。其他任何一個人工輻射的來源都不像醫療照射這樣直接。」
  • 西弗到底是什麼?
    為此,科學家們又專門定義了一種叫做「當量劑量」(equivalent dose)的物理量,讓不同類輻射的殺傷力之間可以進行公平的比較。和吸收劑量一樣,當量劑量的單位也是焦耳每千克,區別在於當量劑量要在吸收劑量的基礎上乘上輻射權重因數。不同性質的輻射,輻射權重因數是不一樣的。X 射線、伽馬射線的輻射權重因數都是 1;對人體破壞力極強的 α 射線,輻射權重因數則高達 20。
  • CT輻射有多大?拍一張胸部CT的輻射量,是一張X光片的70倍
    我們接觸到輻射的知識,最常認知的是核輻射,它對所有生物都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當年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雖然核輻射對所有生物有害,但醫學中利用輻射原理髮明出的人體CT掃描儀對於人類的疾病診斷做出了不少貢獻,讓醫生仿佛有了一雙透視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