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Bartomeu Monserrat &Chris J. Pickard
人們對氫在極高壓下的性質知之甚少。現在有實驗揭示了氫在高壓下分子排列的關鍵細節。
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我們對天體的認識,依賴於對這種元素在極端溫度和極端壓力下的性質的了解,譬如太陽的成分約75%是氫[1]。在實驗室複製這些條件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就連低溫下氫的高壓相結構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吉誠[2]等人在《自然》雜誌上發文,報導了在前所未有的壓力下探測氫結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一種六邊形緊密排列的分子結構。
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雖然它很簡單,但是氫的高壓相卻豐富且複雜。氫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電絕緣體,但在極端壓力下會變成一種金屬[3]——譬如這種狀態可能幫助生成木星的磁場。此外,理論研究表明,金屬氫可能會表現出許多奇異現象,如高溫超導[4](零電阻導電)或超流現象[5](零摩擦流體流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通過將壓力增加到遠高於地心處的壓力,人們發現了氫的多個固態相。這些實驗都用到了金剛石對頂砧:先將氫樣品放入薄箔密封墊中,然後用螺絲將密封墊固定在兩個金剛石之間,即可對樣品中心施加極端壓力。
分析壓縮樣品的主要方法包括研究組成分子如何吸收紅外光(紅外光譜儀),或觀察它們如何散射光線(拉曼光譜儀)。這些方法讓我們可以洞悉分子的結構。過去的研究已經揭示,隨著壓力的增加,氫從一種晶狀固體(其中所有的分子具有相似的鍵長),轉變成一種混合相(不同鍵長的分子共存其中)[6,7]。實驗結果與理論模型一致[8]。
檢測材料長程有序性的主要技術是X射線衍射,原理是晶體中電子散射的X射線會相互幹涉。由此產生的衍射圖包含亮點——對應相長幹涉;以及暗點——來自相消幹涉。許多重要的科學發現,包括DNA的雙螺旋結構,都得益於X射線衍射技術。
可惜到目前為止,利用這項技術來研究高壓氫,都被證明是太具挑戰性了。一個主要的難點是,電子散射X射線的能力隨著組成材料的原子的質量的降低而降低。氫是最輕的元素,產生的信號特別微弱。因此,很難區分氫樣品中電子散射的X射線和周圍由重元素(如鎢或錸)製成的密封墊所散射的X射線。另一個挑戰是,用於給樣品施壓的金剛石在暴露於X射線的情況下,容易破裂,導致壓力損失。
由於這些困難,氫的X射線衍射研究以前最高只能達到190吉帕斯卡[9](約為標準大氣壓的190萬倍)。這大約只是氫在金剛石對頂砧上所能承受的壓力的一半,還不足以研究氫元素最奇異的一些相態,比如混合相。
吉誠和他的同事們巧妙地解決了這些挑戰,在長達5年的時間裡,利用高達254吉帕斯卡的壓力,進行了100多次實驗。為了增加氫產生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的信號的對比,他們用的密封墊是由比鎢和錸輕的元素製成。作者還通過特別的實驗設計,在鑽石不可避免地破裂之前的那段短時間內產生了有用的數據。
研究結果揭示了氫分子在三種高壓固相(包括混合相)中的長程結構。在這三種固相中,氫分子呈六角密積結構(圖1),以六角稜鏡的形狀勻稱排列。不僅如此,增加壓力會擠壓稜柱體,使其變得越來越扁,越來越寬。
圖1極端壓力下的氫結構。吉誠等人的研究結果[2]表明,氫的三個高壓固相中的分子均為六角密積結構。這張圖是每個分子中兩個不斷移動的質子可能位置的快照。它還顯示了每個分子中兩個電子的電荷密度(從許多快照中取平均值)。
不過,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答。與所有比氦重的元素不同,氫沒有緊密結合在原子核上的電子,氫分子中的電子位於分子鍵中。因此,這些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不能用來直接探測原子核在分子中的位置或分子的取向,而是探測分子鍵的位置。
因此,吉誠等人的X射線研究結果需要與其他實驗技術相結合,例如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也可以包括核磁共振光譜——該技術直到去年方能適用在上文所研究的極端壓力下[10]。將這些實驗結果與理論模型相結合,將使高壓氫相的完整表徵成為現實。
在此次X射線研究中所達到的壓力對應於電絕緣分子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實驗的重點可能會放在更高的壓力上。然而,對X射線技術來說,在氫元素會轉向原子化和金屬化的壓力下開展研究,將是一個挑戰。在此相態下,電子不再處於分子鍵中;相反,結構中所有原子共享電子,因此不知道相應的X射線衍射圖會是什麼樣子。對宇宙中最輕、最豐富的元素的研究將迎來激動人心的時刻。
參考文獻:
1.Lodders, K.Astrophys. J.591, 1220–1247 (2003).
2.Ji, C.et al. Nature573, 558–562 (2019).
3.Dias, R. P. & Silvera, I. F.Science355, 715–718 (2017).
4.Ashcroft, N. W.Phys. Rev. Lett.21, 1748–1749 (1968).
5.Bonev, S. A., Schwegler, E., Ogitsu, T. & Galli, G.Nature431, 669–672 (2004).
6.Eremets, M. I. & Troyan, I. A.Nature Mater.10, 927–931 (2011).
7.Howie, R. T., Guillaume, C. L., Scheler, T., Goncharov, A. F. & Gregoryanz, E.Phys. Rev. Lett.108, 125501 (2012).
8.Pickard, C. J. & Needs, R. J.Nature Phys.3, 473–476 (2007).
9.Akahama, Y.et al. Phys. Rev. B82, 060101 (2010).
10.Meier, T.et al. Phys. Rev. X9, 031008 (2019).
原文以X-rays glimpse solid hydrogen’s structure為標題發表在2019年9月25日的《自然》新聞與觀點版塊
nature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2811-1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點擊圖片閱讀熱門文章
不一樣的元素故事:太初有氫|《自然-化學》專欄
微型「藥廠」:只需要幾美元,就能用這個可攜式設備製造複雜藥物
量子力學「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可能有答案了:算不出來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China@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2020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喜歡今天的內容嗎?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