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學教授眼中的鮑勃 · 迪倫

2020-12-06 三聯新知

文 / 王晨

全文刊登於《新知》2016年第6期(總第18期)《紅色專輯》

鮑勃·迪倫

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曾多次被頒給非專職作家,不過他們至少還稱得上「文字工作者」,因此來自音樂界的鮑勃·迪倫獲獎讓許多人意外,儘管每年的賠率榜上總會看到他的名字。有人戲稱這是文學回歸起點,因為荷馬也是歌者。不過,即使在這個文學與音樂分道揚鑣的時代,迪倫仍能作為詩人在文學圈佔有一席之地。1999年版《牛津英國詩選》的主編克里斯多福·裡克斯便對迪倫大為推崇,將其與彌爾頓、濟慈、丁尼生和葉芝等相提並論。他寫了一本500多頁的《迪倫的罪之幻象》(Dylan’s Visions of Sin)——書名讓人想起丁尼生的長詩。書中詳細解讀了迪倫的作品,甚至用4頁篇幅分析只有兩行歌詞的《倦馬》(All the Tired Horses)。

在各式迪倫研究者中,哈佛大學的古典學教授理察· 託馬斯(Richard F.Thomas)可謂另闢蹊徑,他在迪倫作品中看到了古典文學的影子:比如《孤寂之日布魯斯》(Lonesome Day Blues)中的「I’m gonna spare the defeated, I am goin』 to teach peace to the conquered /I’m gonna tame the proud」直接模仿了《埃涅阿斯記》中的名句「以法加諸和平,寬恕臣服者,摧毀高傲者」。專輯《摩登時代》(Modern Time)中更是大量出現了與奧維德《悲歌》和《黑海書簡》雷同的文句(來自彼得·格林的企鵝版奧維德流放詩譯本):

迪倫《免談》(Ain’t Talkin』):

Every nook and cranny has its tears.

奧維德《悲歌》1.3.24 :

every nook and corner had its tears.

迪倫《免談》:

They will tear your mind away from contemplation.

奧維德《悲歌》 5.7.66:

tear my mind from the contemplation of my woes.

迪倫《免談》:

They approve of me and share my code.

奧維德《黑海書簡》3.2.38:

who approve, and share, your code.

迪倫《葉落之際》(The Levee’s Gonna Break):

Some people got barely enough skin to cover their bones.

奧維德《悲歌》4.7.51:

there’s barely enough skin to cover my bones.

迪倫《水上之靈》(Spirit on the Water):

I want to be with you anyway I can.

奧維德《悲歌》5.1.80 :

I want to be with you anyway I can.

迪倫《勞工布魯斯2號》(Workingman’s Blues#2):

Them I will forget / But you I』ll remember always.

奧維德《黑海書簡》4.6.42-3 :

Them I』ll forget, / but you I』ll remember always.

當然,如果只是借鑑前人而不賦予其新的內涵,那將只是拾人牙慧。在這點上,被迪倫借鑑的《埃涅阿斯記》就是個正面的例子:《埃涅阿斯記》清楚地模仿了荷馬史詩,但目的是突出拋開範本而進行創新的部分。迪倫同樣如此,通過與古人的互文,迪倫歌中的戰爭不再僅僅是越戰,而是模糊了時空界限,可以是埃涅阿斯的戰爭、維吉爾時代的羅馬內戰,乃至一切帝國戰爭和道德淪喪。這種做法在迪倫作品中並不孤立,託馬斯甚至將其視作「田園傳統的當代繼承者」:作為美學體驗的憂傷能同時帶來痛苦和快樂,除了崇高之物,對時間、地點以及逝去或不在場之人的沉思也能誘發這種情感,並通過回憶和現實反差變得更加強烈。維吉爾是田園憂傷主題的開創者,雖然與忒奧克裡託斯的牧歌存在明顯的互文關係,不過憂傷美學最為強烈之處往往出於維吉爾的改編。託馬斯認為,和維吉爾一樣,時間、地點、回憶和不在場對象也是迪倫作品中憂傷的核心主題,迪倫1997年的專輯《忘我之時》(Time out of Mind)就可作為例證。與《牧歌》類似,這部專輯包括10首主題相關的歌曲。其中《將暮》(Not Dark Yet)讓人想起《牧歌》中多次出現的暮色意象,就像第一首牧歌的結尾「更長的影子從高山投下」。夜晚本該是寒冷的,歌中卻說「It's too hot to sleep」,讓人聯想起熱戀中的牧人科呂東:「夕陽拉長了影子,愛情卻燃燒著我」。「Behind every beautiful thing,there’s been some kind of pain」(所有美好背後必有痛苦隱藏)則直接道出了憂傷美學的真諦。

那麼,迪倫是在何時和以何種方式受到古典作品影響的呢?有時答案可能相當具體,比如2008年的專輯《私錄系列》(The Bootleg Series)中出現了《免談》更早的版本,並沒有那些來自奧維德的句子。可以推測,迪倫是在完成那個版本後才讀了格林的奧維德譯本。總體而言,託馬斯認為:比起同《聖經》的關係,古典文本和意象的使用在迪倫作品中出現得更晚。1965年的《伊甸之門》(Gates of Eden)完全沒有古典元素,而1978年的《換崗》(Changing of the Guards)中則提到了朱庇特和阿波羅。

實際上,託馬斯還找到了迪倫的一份「書單」,雖然不清楚這些書與其作品的關係,但多年後仍將其列出,也許表明這些書並非對迪倫全無影響。在2004年出版的自傳《編年史》中,迪倫提到1961年自己剛到紐約時曾住在雷古奇(Ray Gooch)夫婦的家中,在擺滿頂天立地大書架的書房裡,「找尋我從未得到過的教育」,「在那以前,我成長的文化環境讓我的頭腦被煤灰染黑。」他主要讀詩集,如拜倫、雪萊和朗費羅,還用吉他給愛倫·坡的《鍾》伴奏。但書單中提到的一些「古典作品」令人感到奇怪,比如奧維德的《變形記》被他稱為「恐怖故事」,還有一些是不存在的書:例如塔西陀寫給布魯圖斯的信,伯裡克利的《理想的民主城邦》,或者索福克勒斯關於神明本性和職能、解釋了為何只有兩種性別的書(可能將西塞羅的《論神性》和柏拉圖的《會飲篇》混為一談)。這也許是記憶的混淆,但更可能有意為之。在「書單」行將結束時,迪倫提到了格雷夫斯的《白色女神》(一本同樣虛虛實實的神話學作品),他看似漫不經心地表示「我當時還不知道如何召喚詩歌繆斯」。 把詩人權杖交給赫西俄德的繆斯自稱「能把許多虛構的故事說得像真的,但是如果我們願意,我們也知道如何述說真事」(《神譜》27-28)。40多年後寫下那段往事時,迪倫想必已經掌握了繆斯的脾性,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已不再重要。(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鮑勃·迪倫這本曾在地下秘密風行的書,竟然這麼酷!
    1964至1966年間,正值創作巔峰的鮑勃·迪倫寫下了一部難被定義的作品,出版前,書稿就在地下秘密風行。在書中,1960年代甘迺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經濟、文化、思想各層面交織衝撞的景況,被迪倫割裂、打亂,重新編排,織入不少歌詞的原形或變體,以文字唱出非凡的超現實之歌。
  • 鮑勃·迪倫官網刪除獲諾獎信息,瑞典文學院至今未能聯繫到他
    鮑勃·迪倫官網刪除獲諾獎信息,瑞典文學院至今未能聯繫到他 新華網 2016-10-22 13:39 來源:澎湃新聞
  • 【絕版團】諾貝爾獎得主鮑勃·迪倫詩歌繪本全4冊,珍藏級別,中英文雙語,親子共讀經典睡前故事
    《鮑勃·迪倫詩歌繪本》的插畫由凱迪克大獎得主等繪製,4冊風格各不相同。那麼作為父親的鮑勃•迪倫,完美詮釋了「好的父愛無國界」。迄今為止,鮑勃創作了 600 多首歌,發行過 46 張專輯,全球銷售超過 1.1 億張。
  • 諾蘭用《星際穿越》致敬詩人迪倫,我們不妨讀這16本書致敬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電影《星際穿越》裡,迪倫·託馬斯的這首詩不時地在影院裡迴響。       2003年,是迪倫·託馬斯去世50周年。2014年,是迪倫·託馬斯誕辰100周年。兩個整數紀念之間離得如此近,因為他只活了39歲:他在22歲寫下了名篇《死亡也一定不會戰勝》,在26歲就已完成一生中80%的作品。       但迪倫·託馬斯的影響力卻從未止於他燃燒生命的39年。
  • 訪談︱詹姆斯·波爾特:後古典主義與古典學在中國
    Long)),他雙聘於伯克利修辭學系、古典學系,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古希臘美學專家、古典學術史專家,特別精研於尼採與古典傳統研究。在採訪中,波爾特教授對古典學在中國的發展表現出高度興趣,就「後古典主義項目」及其對中國學術界的啟示展開討論。限於篇幅,訪談分兩篇刊出,此為下篇。
  • 「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 閆勇/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閆勇)2019年9月27日,由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湖南師範大學辭賦駢文研究中心協辦的「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和樓國際多功能會議室舉行。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會議期間,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甘陽是古典學專業委員會首任副會長,曾在2012年推動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承辦了第一屆全國古典學年會。但1919年前後,哥倫比亞大學一些教授開始用現代英語來教授西方古典著作和經典著作,結果大受學生歡迎,這就是哥倫比亞大學通識教育的起源,可以說美國通識教育的初衷就是不要求古典語言訓練的古典學教育,實際是在現代大眾高等教育基礎上更加普及了西方古典文化。
  • 鮑勃愛因斯坦去世原因 鮑勃愛因斯坦代表作主要成就
    近日,網曝美國著名演員鮑勃愛因斯坦因癌症去世,享年76歲。國內很多網友都表示不知道鮑勃愛因斯坦是誰,下面為大家帶來鮑勃愛因斯坦個人資料。鮑勃愛因斯坦去世原因  近日,網曝美國著名演員鮑勃愛因斯坦因為癌症去世,享年76歲。國外不少明星都發文悼念,據悉,鮑勃愛因斯坦曾兩度獲得艾美獎。一起來看看!
  • 方凱成評《後古典主義》︱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
    這也是「責任」一章所關心的:古典學家的學科責任是教授特定的「經典篇目」,倫理責任則是「去偽存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認定正統的古典學(語文學和歷史學)假定了某種「真實客觀的過往」,那么正統的古典學家應當使用與時俱進的科學工具去恢復並重構過往:古典學家應是「過去的守護者」(32-34頁)。
  • 量子密碼術:幫「鮑勃」和「愛麗絲」傳悄悄話
    量子密碼術:幫「鮑勃」和「愛麗絲」傳悄悄話  本報記者 聶翠蓉  鮑勃與愛麗絲,他們是誰?兩人什麼關係?是不是遠隔異地的戀人,每天有說不完的悄悄話?  其實這兩個名字,只是在密碼學和電腦安全中的慣用角色,他們不一定是「人類」,有可能是一個電腦程式。
  • 甘陽劉小楓理解的古典學並非狹義,不必再糾纏何為「正宗」
    2月6日文匯報刊載《古典學在中國的是是非非》,2月7日經澎湃新聞轉載為《古典學不是劉小楓他們搞的那套》,再次掀起了關於「古典學」的激烈爭論。隨後劉小楓教授以舊文重刊媒體作為回應:《古典學的何種「傳統」》(2012)、《為什麼應該建設中國的古典學》(2008),《新京報》刊發訪談《與劉小楓談古典教育》,比較完整地闡發了其「中國的古典學」觀點。
  • 《少狼》男星迪倫·奧布萊恩的淨資產是多少?
    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名人承受了多少苦難,但迪倫·奧布萊恩(Dylan O 'Brien)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一個很好的理由是,他總是對自己的特技感到自豪。堅持在電影和電視中表演特技的演員面臨著嚴重受傷甚至死亡的極端風險。這就是奧布萊恩在拍攝《迷宮》系列電影第三部時發生的事情。他設法克服了絕望的時刻,最終使自己進入了一個舒適的收入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