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燕泥青年課堂
蛙類與它的親戚蟾蜍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兩棲動物了,它們屬於兩生綱下的無尾目(學名:Anura)。該目生物得名於其成體基本無尾,而卵一般產於水中,孵化成蝌蚪,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成體用肺呼吸,但多數皮膚也有部分呼吸功能。
小蝌蚪找媽媽
無尾目較其他兩棲生綱生物要先進,雖然多數無尾目可以離開水生活,但其繁殖仍然離不開水,卵需要在水中經過變態發育。
雨林中的樹蛙將卵產在綠葉上來保溼
作為現代兩棲綱中較為特化、種類最多的一個目,無尾目現有31科左右,303屬,3500多種。其中,中國已知7科(含8個亞科),分隸45屬(含9亞屬),305種(含16亞種)左右。
各類青蛙
無尾目又可以分為較原始的始蛙亞目與較進步的新蛙亞目。其中,新蛙亞目下的物種包括了無尾目中96%,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新蛙亞目甚至出現在一些偏僻的島嶼。而紐西蘭是個特例,只有始蛙亞目而沒有新蛙亞目。新蛙亞目的成員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和南半球,其中種類最為豐富的要數拉丁美洲。
無尾目的全球分布(綠色部分)
世界上最小的蛙是阿馬烏童蛙(Paedophryne amauensis),全長7.7毫米,最大的則是非洲牛蛙(Pyxicephalus adspersus),大的可以長到32釐米。
阿馬烏童蛙與1美分硬幣
別看如今的無尾目體型不算大,它們所屬的滑體兩棲類(Lissamphibia),包括無尾目(Anura,蛙和蟾蜍),有尾目(Caudata,鯢和蠑螈),無足目(Gymnophiona),祖上曾"闊過"。
原蛙(Gerobatrachus),被認為是無尾目與蠑螈的共同祖先
滑體兩棲類的祖先是出現於3億3千萬年前的石炭紀早期的離片椎目動物。石炭紀時,脊椎動物剛剛登陸,離片椎目種類繁多,包括中等身型的樹匐螈與許多大型的半水中生物。
石炭紀肉食離片椎目動物復原
到了2億多年前的二疊紀中晚期,離片椎目已經主宰了淡水生態系統。這些兩棲動物不斷的繁衍及多樣化,出現了很多類水中生活的生物。它們中的一些脊骨逐漸脆弱,四肢細小及退化,頭顱骨變得大而扁平,眼睛向上,這些物種成為了全椎類及其他相關的類群。其他的物種發展出像鱷魚一樣細長的鼻端,卻沒有裝甲。這類動物包括了已知最大的兩棲動物:來自巴西體長達9米的普氏鋸齒螈(Prionosuchus)。
普氏鋸齒螈復原圖
直到1.996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大型的離片椎目才滅絕,最後的離片椎目是分布於白堊紀中期的澳洲的的酷拉螈(Koolasuchus)。它們是生活在較寒冷的裂谷中,與恐龍一同生活,體重可達500千克。
酷拉螈復原圖與人類大小對比
本周推薦的紀錄片就是由英國著名的自然生物學家兼生態紀錄片製作人——大衛.愛登堡爵士解說,並運用特殊手法及角度拍攝的《傳說中奇妙的蛙類》。這部紀錄片將帶我們探索世界各地的青蛙,以及它們生命的各個階段
《傳說中奇妙的蛙類》海報
戳👇小程序,了解奇妙的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