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以三把半香祭祀,代表不同意思,那半柱香有什麼特別含義
在金庸《鹿鼎記》小說裡,有相當一部分篇幅敘述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為會員都「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所以稱作「天地會」的秘密組織。因當時清朝已經據有整個漢土,所以幫會的運作與會員的認證,趨於嚴密和小心。當時會員彼此的稱呼是「香」,拜拜時手持的炷香,非常平凡,不易被清廷察覺。這樣小心,是有緣由可以理解的,早在春秋時期,墨家的信徒即自稱是「蟲」,就是一例;日本德川家康的潛伏密探,也自稱為「草」,都是以最平凡的事物,來遮掩最神秘的幫會。
天地會祭祀開香堂時,都會焚「三長一短」的四根炷香,或是「三把半」,三大把再加半把焚香,向忠義堂的先賢先烈禱祝。而這四根長短炷香,分別代表四個故事與英雄人物,充滿聚義、保義的意涵。第一炷長香,忠義香,說的是東漢末年,漢靈帝中平元年,那年歲次剛好是甲子年黃巾之亂,發生了讓後世人稱道的「桃園三結義」:有三位意氣相投的年輕人,三月選在一個絢爛的桃花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這三位熱血青年即是二十四歲的劉備、二十三歲的關羽、十七歲的張飛。他們義薄雲天,令人稱羨。第二炷長香,俠義香,說的是北宋末年,描述了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的故事。
宋江、吳用、晁蓋、林衝等各自不同的故事,從他們一個個被逼上梁山,他們如何講究俠義,打抱不平、劫富濟貧,不滿貪官汙吏,最後集結梁山,與腐化的朝廷抗爭,展現「替天行道」的英雄本色。第三炷長香,仁義香,說的是羊角哀與左柏桃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元王招賢,燕國人羊角哀前往,路上遇識左伯桃,二人結為兄弟,同赴楚都。時值嚴冬,有大風雪,二人又凍又餓,在荒郊破廟左伯桃利用羊角哀外出尋找枯枝時,將自己衣物脫下活活凍死,他留下遺書說明自己的衣物給羊角哀取暖,否則兩人將都會因衣物單薄而同時凍死,他的犧牲可以保全另一人。羊角哀十分感動,只得哀泣前行,至楚都,得上大夫裴仲舉薦,上陳十策,拜中大夫,賜黃金百兩。
羊角哀奏請楚王,為左伯桃建墓立祠。至於,那炷短香呢?天地會則稱之為「有仁無義香」,它說的是誰的故事呢?故事的主角是李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在許多民間傳說中,都喜歡稱呼他:徐茂公。歷史上有「五大軍師」,分別是:姜子牙、張良、諸葛孔明、徐茂公、劉伯溫,五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是,如果以熟悉指數統計可能徐茂公是得分最低者,讓我們來認識這位唐朝開國大軍師。徐世績出生於開皇十四年,即公元五九四年,「開皇」是隋文帝楊堅的年號,他在位二十三年。在他出生的這一年,關中大旱,楊堅竟然不肯開倉賑濟。原因是這位隋朝的開國皇帝,是個「節儉得過分」的皇帝。許多史書均記載楊堅晚年日漸吝嗇,漸失仁愛百姓之心,「開皇之治」頹勢已現。
徐世績是山東的曹州離狐人,父親徐蓋,家豪富,「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錘」,一錘約當六斛四鬥,算是一個庶族地主。但在那個重視門第的年代,就連徐世績晚年也自稱是「山東一田夫耳」,淮確地說,徐世績就是出生在一個富而不貴的家庭中。徐世績在啟蒙年紀,從私塾先生學了四書五經,但他最感興趣的卻是兵書,對所謂《孫子》《吳子》《三略》《六韜》等,反覆誦讀,百看不厭。讀書之餘常習武練武,舞槍弄棒,與童年好友遊戲布陣用兵。十二歲時,他已是肩闊體壯的猛少年了。當徐世績十一歲時,弒父殺兄的楊廣登基。新皇帝動用了二百多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洛陽城,耗損了民間大量物資和人力,其中百萬計的勞工因此傷亡,許多家庭破碎。
大業八年,即公元六一二年,隋煬帝更徵集三十萬軍隊攻打高句麗,疆域在朝鮮半島靠北處,結果「慘勝」而歸,慘勝就是沒有大敗的委婉表述。次年,他又發兵再攻高句麗,但國內發生叛變,隋煬帝便不得不折返平亂。大業十年,即公元六一四年,他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高句麗王高元不敵,只有投降,隋煬帝便班師國朝只是,如此「三徵高句麗」的戰爭,使得百萬隋軍喪命異國他鄉,國力也耗費甚巨。至此,民間造反的活動漸成以燎原之勢,最終引發國內烽火遍起。隋朝末年農民舉旗抗暴,始於大業七年,即公元六一一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薄自稱「知世郎」。他作了首號召歌謠,規勸要去遼東赴死的軍夫,不如起義,一樣掉腦袋也無所謂,這是那個年代的廣告歌曲。
隋朝江山的農民起事猶如熊熊火焰,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從公元六一四年到六一七年間,農民起事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各地興起的大大小小起義軍高達百軍以上,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軍匯成三支強大的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即公元六一一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起義,即是今河南滑縣南,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其中最重要的有兩人,一是翟讓的同鄉好友單雄信,二是年僅十七歲的徐世績。魏徵、秦瓊、程咬金、李密、王伯當則是之後陸續投奔了瓦崗山,隊伍迅速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