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各大廟宇的祭壇,還是各家的小香爐,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已經約定俗成了。但為何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者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何不能為人接受?
「三」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偏愛,比如三皇,退避三舍,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等等。而且不只是中國人如此,「三」在基督教中也是一個重要的數字,三位一體是基本教義,聖經中記錄了三贖基督的故事。
在信息不流通的時代,不同的文明都不約而同地將三放在一個比較高的地位。總的來說,這是人類的共性心理,反映著某種客觀事實或者認知原理。就如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都有對大洪水的描寫,民族的創始人都是兄妹,就是對真實的災難和婚姻風俗的反映。
而對「三」的崇拜和喜愛,從原始人民造字就開始了。就拿漢字來說,表示一二三,都是用對應的幾條橫線表示,而到四的時候就有了豎線。說明過了三,對於古人來說就很多了,不能一直用類推的造字方法以更多的橫線表示概念或者事件。
因此,「三」是一個界限,對於古人來說是高階記憶點。家裡有孩子的讀者,可以觀察孩子在學習數字時的表現。對於啟蒙時期的小孩,記住理解一二是很容易的,但學習三時就有些困難,進入一個瓶頸階段。這是人的生理條件決定的,人的記憶容量是隨著年齡增長才不斷增加的,啟蒙時期一次性只能記住兩個模塊。
以上可知,古代插三炷香是符合人們日常心理和行為習慣的。但既然屬於宗教中的習俗規矩,自然有其獨特原因和含義。
莊子齊物論裡說:「二與一為三。」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在道教中,「三」有很高的地位,萬物自化生而出。除此之外,道教還有「三清」——上清、觀清、玉清三位尊神。而在道觀上香,自然要用三炷香表現自己對道教的尊崇。《周易》中「三」表示的是先天離卦,離的意思是火,火為心。燒三炷香,也是用自己的心來呼應上天,訴說自己的願望。
佛教的核心教義是佛、法、僧三寶,即釋迦牟尼佛、法理、眾沙門。燒香禮佛拜的就是這佛教三寶。信徒皆是祈求上天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所以燒香燒了這麼多年,信佛的很多人認為三炷香的高低不同,表示的吉兇也不同。如果中間的那柱香燃燒的過快,三炷香呈現出一個「凹」字狀,則預示著七天之內有意外之財。如果中間的那柱香燃燒的比兩邊慢,三炷香的整體形狀是一個「凸」字,則是「增祿香」,燒香之人不久便會升遷。
除此之外,關於三炷香還有一種說法。三炷香,分別對應的是戒香、定香、慧香。第一炷香戒掉自己的欲望和雜念。第二炷香定心,進入冥想。第三炷香開謎破霧,內心透徹。
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想要功名利祿,不是天天燒香就可以的。摻雜這麼多欲望也是與佛教、道教思想相悖的。無論是佛祖還是玉清尊神,都不會眷顧那些貪戀多多而又自身懶惰的人。
因此,記住三炷香對應的是戒定慧,帶來的也是戒定慧。只有升華內在,堅定內心、刻苦努力,才能金榜題名、步步高升。只有抑制貪嗔痴,牢記真善美、堅守道德底線,才能平安無禍、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