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有什麼深刻含義?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逢年過節,無論是否皈依三寶,總會有很多人前往寺院燒香拜佛。一般人可能不清楚,在佛菩薩像前,究竟燒幾柱香、磕幾次頭合適,是不是燒的香越多越好、越貴越好、越高越好?其實不然,只要一片至誠,燒三柱香、磕三個頭也就夠了。那麼,燒香拜佛究竟有何深刻含義?只是純粹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身體健康或者升官發財?

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許多善男信女經常到寺院在佛前燒香磕頭,祈福祈壽祈子,祈求升官發財、姻緣美滿、萬事勝意。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無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本意卻不是這樣。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是迷信;同樣,當一個人沒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就肆意指責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者。因為他們都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為,如果弄清楚之後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一種對覺悟者的恭敬行為、發願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因果邏輯。

三柱香,分別叫戒香、定香、慧香。

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決心,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

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夠入定;

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夠得到智慧。

戒、定、慧三者,是「破迷開悟」的方法,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只有戒掉自己的惡習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來;心定下來之後,才會出現「定能生慧」的結果。一個人如果整天想著升官發財、斂物斂色、打人整人、偷雞摸狗、貪汙受賄,「上下交爭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來呢?心動神疲,無暇靜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滿智慧呢?

磕三個頭,一叩首,表示對佛(覺悟者)禮敬;二叩首,發願向覺悟者學習,願歸於佛門;三叩首,是在莊嚴者的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

依上定義,當我們懷著向覺悟者致敬、向覺悟者學習、改過自新、從善積德的心態在佛前燒香磕頭,又何罪之有?又怎能與迷信同語。看破和放下不等於悲觀厭世、懶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後,就會更加重視今生的努力,抓緊時間「擔當生前事」而「何計身後評」,做應當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會斤斤計較。(蔡禮旭)

相關閱讀:敬佛三支香的含義

每天到佛教寺院裡邊敬佛、祈福的人都很多,大部分都是誠實的善男信女。特別到了農曆初一、十五,來的人就更多,雍和宮也是如此。早晨一開門就看見大批信眾舉著、抱著大捆、大把的香、鮮花以及其他供品爭先恐後地往寺裡奔跑,他們都是為了搶燒頭柱香和高香。他們拿的「高香」還真高,有的一米左右,有的都快兩米。其實這是大家的誤解,覺得敬佛燒香越多、越高越好,這樣也會顯出心誠,才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

真正懂得佛法的人,應該知道禮佛燒香是一種供養,是人與佛菩薩的一種溝通方式,是集聚福德資糧、淨除宿業魔障的一種方法。佛教講一切由心造,外在的形式是為了表達內心的狀態,對內心表達就有了燃香供佛之舉。所以我們提倡敬佛菩薩,燃香要短小、精製、環保、文明的三支香為宜。敬佛貴在我們的一片赤誠心,不在乎燒多少香、多高的香。三支香代表修持者的身、口、意敬獻給佛、法、僧三寶,更加堅定信心修學戒、定、慧三學,剷除貪、嗔、痴三毒,轉換成喜舍、慈悲、智慧三功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再有,禮佛還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敬獻鮮花、供果、吉祥燈,鮮花代表我們來生更加美麗(都嘎嘉布)

相關閱讀:六祖壇經·懺悔品(節選)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相關焦點

  • 佛前燒三支香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不過,為何要上香,以及為何要燒三支香,這是幾乎所有初入佛門的人,都要面對的困惑。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要麼因謹慎而不敢去做,要麼就以為燒得香越多越高,功德也就越大。其實,這些都是會錯了意,禮佛燒幾支香,並無定法,大可不必在這些事相上執著。「香」是佛教的供養儀物,除了燒香之外,另外還有塗香、末香兩種形式。所謂塗香,即佛陀住世時,信眾以香料塗抹佛足,末香則是以研磨精細的香料灑在道場。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為何燒香都是三炷,三炷香又有什麼含義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每次拜的時候都是需要燒香,你只是知道燒香,只知道一次要燒三炷香,但是你知道為什麼要燒香,為什麼要燒三炷香嗎?相傳,燒香這個習俗起始於周朝,人們生煙祭天,也稱「煙忌」。「煙忌」指點火生煙,以香菸祭神。是依據「火曰炎上」的特性使神明韻享祭品(火曰炎上指火在燃燒時發光放熱、蒸騰上升的現象)。
  • 上香為何要點三炷?每炷香有什麼含義?
    無論是各大廟宇的祭壇,還是各家的小香爐,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已經約定俗成了。但為何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者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何不能為人接受?「三」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偏愛,比如三皇,退避三舍,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等等。
  • 佛前供養香、蠟燭、花、幢幡、寶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標準的佛堂香是什麼?戒定真香。我持戒修定,以這個功德供養,這叫香供養,否則你燃再好的香,沒有戒定,就不是真香,佛接收不到你的供養,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持戒修定,以這個供養,香花即使不香,這個香花的功德自然變現出世間異香在佛菩薩面前,佛菩薩收到供養,自然加持、庇佑於你。供養蠟燭是什麼意思?供養蠟燭是告訴我學習蠟燭這種燃燃自己,照亮別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花,花是代表修因,修因才有果報。這個因是什麼?因是十善六度。十善是世間法的因,一切善法的因,六波羅蜜是出世間法的善因,用花做代表,沒有十善六度就沒有花。花從哪來?
  • 宣化上人開示:佛前供香並非越多越好
    把自己請客吃飯那一套也用到供佛上去。世人因為沒有脫離五欲六塵,對物質的執著不能放下,但是佛是開悟了的聖人,並不會有貪心和分別心。我們用種種的香,種種的花來供佛,這是表示眾生一種誠敬心,代表的是我們的敬意!並不是諸佛菩薩一定就享受這個,以這個為樂了。諸佛他是無所求於人的,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更不需要人間這一些個東西。
  • 頭香應在什麼時候燒?
    每年的大年初一,各個廟宇宮觀裡的人都排山倒海,為了能燒到頭香,很多人從零點就開始去排隊,期望能燒個頭香,來年有個好兆頭!那燒頭香為什麼會很靈,有什麼講究呢?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下!1,頭香應在什麼時候燒?
  • 天地會以三把半香祭祀,代表不同意思,那半柱香有什麼特別含義
    天地會以三把半香祭祀,代表不同意思,那半柱香有什麼特別含義在金庸《鹿鼎記》小說裡,有相當一部分篇幅敘述天地會,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為會員都「拜天為父,拜地為母」,所以稱作「天地會」的秘密組織。天地會祭祀開香堂時,都會焚「三長一短」的四根炷香,或是「三把半」,三大把再加半把焚香,向忠義堂的先賢先烈禱祝。而這四根長短炷香,分別代表四個故事與英雄人物,充滿聚義、保義的意涵。
  • 去泰國旅遊,四面佛的典故和含義要提前了解,不能盲目跪拜
    各位好,最近有朋友在朋友圈給我發了一張他和女友去泰國普吉島旅遊,他們正在拜四面佛的照片,然後突然想起了早先有人問過我,去普吉島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去拜這個長相奇特的佛像,有什麼意義嗎?四面佛顧名思義有四個面,分享朝向東西南北,第一面求的是平安,第二面求的是事業,第三面求的是婚姻,第四面求的是金錢。所以說,當你站在四面佛的免籤,只要你看到一個人在拜那一面,基本上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性,和他最看重的是什麼了。
  • 《小丑》亞瑟有三個標誌性動作,分別代表什麼含義呢?
    《小丑》裡面亞瑟有三個動作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他情緒調節障礙引起的狂笑不止,一個是他跳動的舞步,一個是用槍指著自己爆頭的動作,那這三個動作分別有什麼含義呢?首先第一個,亞瑟不能控制自己的笑,在不該笑的時候總是不合時宜地發出笑聲,在公交車上可以看到,亞瑟逗小孩子笑,然後被小孩子的母親給罵了一頓,但是亞瑟卻突然爆笑,這個後面有說過,亞瑟的使命就是給人們帶來歡樂,這裡的笑是取悅,亞瑟一直在努力討別人的歡心,後來亞瑟從酒吧回來,寫日記記錄笑點,我們可以得知,亞瑟想通過逗笑別人來掩飾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發笑的悲哀。
  • 「上龍頭香」無論信佛信道,中國民眾普遍迷戀上香,這是何因?
    上香果真有神奇功效,竟能讓萬千民眾擠破頭皮前往「獻愛心」。俗話說得好:「一柱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上香既能表明對天地神靈的敬重,更是向天祈求祥瑞的心意。中國人向來重禮數,生怕禮輕了傷了神明,所以才不惜重金求得「龍頭香」以慰藉心靈。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兩位尊者就提到《金剛經》一部——這也是我唯一記住的佛經的名字,當時我很小,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親切,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在佛法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體相用」,這個比較深奧,這裡咱們就以這個「金剛玉」為例簡單說明一下,各位師兄有個大概印象就行。
  • 「三個代表」的科學含義是什麼?
    「三個代表」的科學含義是什麼?   2000年春,江澤民首次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 佛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看看你有嗎?
    無論我們想什麼,做什麼,都有因果,而這些因果又決定了人一生的福報與命運。想要有大智慧,遠離煩惱、災難、厄運就要從當下做起,努力去培植自己的福報,自開發自己的智慧,佛說這三種人,是最有智慧的,看看你有嗎?一、不妄語,不起妒忌之心。佛經中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闢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
  • 佛教:佛前供水,這4條「禁忌」,一定要知道!
    平時用於自己供養佛,禮拜佛。佛教中,供養佛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有供養水、供養花、供養水果、供養香等等很多。我們要明白,無論給佛供養什麼,都要發心正確,不要有「賄賂」佛的想法在裡面。佛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你以清淨的心態去供養佛,就會得到清淨功德。如果以「交易」的想法去供養佛,就失去了供養的真正意義,一切功德,都會散掉。
  • 求神拜佛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普解你為何永遠求不來平安富貴?
    小易身邊有三個去過寺廟的朋友,問他們去寺廟都是怎麼拜佛求神的,這三位的答案基本一致,核心不離一個求字,當然在他們的眼裡是許願,一個奔求平安而去,一個奔求事業而去,一個奔求富貴而去。時間過去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前幾天,小易突然想起這個問題,便挨個問這三位:「你們當初求神拜佛許的願望都實現了嗎?」結果他們答案還是基本一致:「沒有實現,這東西不能當真。」看完小易身邊的這個小故事,是不是在你身邊也很常見,為何去寺廟拜神求佛,永遠都求不來富貴和平安?
  • 三花貓和德牧狗從小青梅竹馬,一起吃一起睡,這對CP我磕了!
    不過要是對那種從小睡一個窩,互相舔毛長大的喵汪來說,就是另一番濃情蜜意的光景了,比如說這隻叫Lyla的三花和這隻叫Koda的德牧汪。鏟屎官Lauraine之前幫忙接回家了幾隻需要剛剛三周大還需要寄養的小奶貓,其中就包括了這隻小三花Lyla。後來這些小貓慢慢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其它喵也都一隻只地被領養走了,只剩下了Lyla還在這裡。
  • 「過去七佛」除了釋迦牟尼佛,另外六個是誰?
    又稱原始七佛,佛經記載娑婆世界過去曾有七佛,而釋迦牟尼是最後一位,俗名悉達多,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 雕刻了三個不同維度的「佛」,見到的人好運就此不斷
    今天剛剛把前些天雕刻好的三個阿拉善彩玉的作品拋光好,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大師傅的做工與神韻,一件躺在沙漠中的上億年的石頭被琢石成玉,給予它靈魂與精神,使得很多人都想擁有。背後雕刻人的是「法輪」是我們中古傳統題材常見的八吉祥、暗八仙之一的「輪」,在藏傳佛教中又稱金輪,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佛教語。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一件作品雙面皆是用心雕琢,且料子細膩有加玉化感人非常值得一品。
  • 佛是什麼?這三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客觀答案
    有個趣事,一日家中例行燒香供奉,禮佛時,年幼的外甥在一旁問我,說:「舅舅,你是在拜菩薩嗎,我看西遊記裡面的菩薩好厲害,你可以幫我向他求一個玩具嗎?」我一時哭笑不得,童言無忌,這麼點大的孩子哪裡知道菩薩是什麼,思來想去,又我讓想到一個問題,孩子不明白佛菩薩為何人,難道成年人就知道了嗎?作為禪修者,我在修佛時常會問自己:「在我心中,佛為何物?」以便印證正信佛法佛家的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