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去年冬天的「氣荒」不再上演,中國開始布局地下儲氣庫

2020-11-22 搜狐網

原標題:為了去年冬天的「氣荒」不再上演,中國開始布局地下儲氣庫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 中國正在就日益突顯的「氣荒」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地下儲氣庫的建設力度,完善地下儲氣設施的整體布局。

所謂地下儲氣庫,就是將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氣體的空間而形成的天然氣氣藏,是集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供氣、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等功能於一身的能源基礎性設施。近年,伴隨能源消費的升級,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增速明顯,而天然氣的儲備是保障天然氣長期穩定供應的基礎,也是解決階段性用氣緊張的主要途徑。

根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供的數字,2017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920億方,對外依存度接近40%,與此同時,中國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僅佔年消費量的4%,遠遠低於部分發達國家的水平。肇始於2017年冬季、蔓延至全國多個省市地區的一場「氣荒」,再一次顯示出天然氣調峰保供任務的艱巨性和緊迫性,也進一步倒逼天然氣儲氣設施布局的加碼。

根據中長期的規劃,未來中國將形成以西部天然氣戰略儲備為主、中部天然氣調峰樞紐、東部消費市場區域調峰中心的儲氣庫調峰格局。眼下,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石油」)為建設主體,中國的儲氣庫建設已經進入加速期。

不過,來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總院、中國石油規劃總院以及中石油的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有關儲氣庫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體制機制遠未完善,天然氣的綜合保供局面尚未形成,要解決調峰保供難題,一系列天然氣體制改革有待破冰。

調峰保供

3月20日12時,在位於重慶市的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相國寺儲氣庫,隨著相儲(相國寺儲氣庫)20井的關閉,相國寺儲氣庫13口生產井全部停止了建庫以來第四個周期的採氣工作,這意味著,一場橫跨冬春兩季的天然氣保供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相國寺儲氣庫是全國25座地下儲氣庫之一,供氣量在其中最大。它一頭連結來自中亞土庫曼斯坦的進口天然氣管道,另一頭則通向遠在中國西北的寧夏中衛市,天然氣經寧夏中衛—貴陽聯絡線上載全國管網。在西氣東輸二線、中衛至貴陽聯絡線、中緬管道形成的國家環形天然氣管網中,這座儲氣庫是產、運、儲、銷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2017年冬天到2018年春天,一場因「煤改氣」、極端天氣以及進口氣減供等諸多因素共同導致的「氣荒」在中國多省市蔓延。北方部分省市的缺氣情況尤為嚴峻,多地出現限氣、停氣現象,部分地區LNG(液化天然氣,與管道天然氣相對)價格出現了100%以上的罕見漲幅。在此期間,這25座地下儲氣庫扛起了「調峰保供」的大旗。原本主要用於供應川渝地區天然氣的相國寺儲氣庫,在此次氣荒危機中將儲氣資源臨時調用至用氣最為緊張的京津冀地區。

不過,應對這樣的「氣荒」,眼下的設施還顯著不夠。和階段性的巨大用氣需求相比,供氣存在較大的缺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向經濟觀察報解釋,中國天然氣調峰保供的任務一直艱巨。過去,中國天然氣供氣緊張的局面曾屢次發生。

早在1998年11月,為北京地區供氣的陝京管線因冬夏峰谷差大,使得北京局部出現供氣緊張。2009年11月,受冰雪災害影響,全國大面積又出現供氣緊張,彼時的情況和2017年的冬天頗為相似:一方面不得不「壓非保民(壓縮非民生用氣,保障民生用氣)」,另一方面,在管道氣之外,液化天然氣的市場價格隨之暴漲。

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總經理馬新華向經濟觀察報介紹,中國的天然氣消費呈現出三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季節用氣一直波動較大,以北京為代表,冬季用氣量能夠達到夏季的4-10倍;二是中國的天然氣資源市場距離很遠,氣田在西部、市場在東部,管道長度超過4000km;三是進口氣量比例高,2017年全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為920億方,對外依存度在40%左右。因為這樣的特點,中國天然氣消費的調峰保供任務艱巨,難度大,這對進一步強化能源儲備提出了迫切要求。

鄒才能向經濟觀察報介紹,能源對外依存度越高,能源安全風險越大。美國天然氣工業發展經驗表明,天然氣消費與儲氣庫建設需要同步匹配發展,天然氣消費高峰期儲氣庫調峰工作氣量應達10%,並不斷提高。

根據中國能源發展規劃,業內預測,2020年中國天然氣進口量會達到1400億方,對外依存度達到44%,到2030年進口量預計達到3000億方左右,對外依存度將達55%。「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與儲氣庫調峰能力存在「剪刀差」,近三年形勢雖有所好轉,調峰保供任務仍面臨嚴峻挑戰。在海外一些國家,當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40%時,工作氣量佔比應達20%,當依存度達到50%,工作氣佔比應達25%以上。中國目前工作氣比例僅4%。」鄒才能說。

馬新華則介紹,中國從2000年開始了地下儲氣庫的建設,經過20年的發展,建成了氣藏和鹽穴兩類儲氣庫25座,主要分布在中國主要天然氣消費區(華北和華東地區),總工作氣量達到117億立方米,基本構建了中國儲氣設施骨幹架構。

不過從全球來看,這一能源儲備資產的規模並不算大,和中國現有的天然氣消費體量,以及中國天然氣消費的增長速度並不匹配。根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提供的統計數字,目前全球共有715座地下儲氣庫,儲氣庫資源主要集中在北美、獨立國協國家和歐洲地區。其中,北美佔37%,歐洲佔28%,獨立國協國家佔30%。中國的儲氣庫數量僅佔全球份額的3.5%。

政策加碼

馬新華認為,基於中國主要產氣區遠離市場、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高、冬夏峰谷差大的特點,地下儲氣庫作為有效、經濟、適用範圍廣的調峰手段,已成為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性基礎設施。

根據中國能源發展規劃,202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將達到10% ,203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將達到15%。鄒才能分析,若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按3200億方測算,儲備量應達到320億方;若2030年天然氣消費量按5000億方測算,儲備量應達到500億方。但目前,僅有的25座儲氣庫,調峰能力僅為117億立方米。

早在2014年2月,國家發改委就發布了《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規定天然氣銷售企業應當建立天然氣儲備,到2020年擁有不低於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工作氣量,以滿足所供應市場的季節(月)調峰以及發生天然氣供應中斷等應急狀況時的用氣要求。

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聯合發布《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指出到2030年,我國地下儲氣庫形成有效工作氣量350億立方米。為此,除地下儲氣庫之外,還需要建設一批城市大型儲氣罐群和類似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儲氣設施。目前在我國,這類儲氣設施基礎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儲氣能力,其他二三線城市幾乎為零。

2017年7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計劃天然氣存儲能力(含LNG)在2025年達到300億立方米。

2018年2月,國家能源局印發了《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要求要建立天然氣儲備制度,落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供氣企業、城燃企業和不可中斷大用戶的儲氣調峰責任和義務,提升儲氣調峰能力。加快已建儲氣庫擴容達容。加快文23儲氣庫、新疆油田克75井區儲氣庫建設,2018年底前具備註氣條件。

鄒才能介紹,目前,中國西部地區以油氣藏、東部油氣藏與含水層、南方鹽穴與含水層為主開展建設儲氣庫,結合中國天然氣總體格局和儲氣庫建設,未來將形成西部天然氣戰略儲備為主、中部天然氣調峰樞紐、東部消費市場區域調峰中心的儲氣庫調峰大格局。

具體而言,在中國地下儲氣庫的整體布局中,將利用西部優質天然氣田建設大型地下儲氣庫,促進老氣田的轉型,並建成天然氣戰略儲備基地,應對重大天然氣供給安全事件,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環渤海、華中、西南地區建成三大儲氣庫調峰樞紐,與骨幹管網組合配套形成輻射中國東部的天然氣市場。長三角、山東半島、中南、東北等地則建立區域調峰中心,應對區域季節用氣波動,滿足高峰消費需求。

運營難題

擁有中國絕大部分地下儲氣庫資產的中石油,正在努力加快新庫建設的步伐。根據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負責人介紹,僅川渝地區,中石油擬分三個階段新建8座儲氣庫,調峰能力超過210億立方米,幾乎達到全國現有儲氣庫調峰能力的兩倍。

上述負責人介紹,西南地區的地下儲氣庫建設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依託中衛-貴陽聯絡線和銅相線,把開採枯竭的銅鑼峽氣田、黃草峽改建為儲氣庫,這兩個氣田臨近骨幹管網和重慶市。第二階段新建的儲氣庫包括牟家坪氣田、沈公山氣田、興隆場氣田、寨溝灣氣田、萬順場氣田改建為儲氣庫,這些儲氣庫臨近氣源地和大管網,便於北調保障成都地區用氣需求。第三階段新建的儲氣庫為戰略儲氣庫,初選目標為沙坪場氣田改建儲氣庫,這一儲氣庫儲量規模大,設計調峰能力高。

目前,在全國25座儲氣庫中,23座為中石油集團所有。初步預算,計劃新建的這8座儲氣庫總投資將超過210億元。鄒才能介紹,中國儲氣庫目前正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管理運營模式與國外早期模式基本相似,國有大型石油公司是儲氣庫建設與管理的主體。

鄒才能介紹,在中國儲氣庫建設的起步探索期,也就是1998年-2010年之間,包括板橋庫群、京58庫群、金壇、劉莊在內的11座儲氣庫,投資主體以石油公司為主。2010年之後,包括呼圖壁、相國寺、蘇橋庫群、雙6、板南庫群、陝224等在內的12座儲氣庫,由國家財政政策100%支持。

過去,儲氣庫的建設進度相對緩慢,鄒才能分析,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儲氣庫投資、建設與運營主體尚未實現歸口統一管理,協調環節多,職責相對分散,難以發揮整體優勢;儲氣庫相關政策支持、法規等尚未真正落地,如用地審批、調峰氣價政策等,難以實現儲氣庫業務可持續發展;再者,眼下互聯互通的保供局面尚未形成,天然氣生產、運輸、終端銷售均有調峰責任義務,各方(油氣公司、燃氣企業、地方政府)承擔職責尚未落實到位,整個天然氣產業有效聯動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理順。」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院長韓景寬總結,儲氣庫運營的困局來自儲氣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過程中的多個環節:在責任歸屬上,由誰來建設尚不明確;在儲氣成本上,儲氣庫建設運營成本較高,由誰來負擔也不明確;在儲氣價值上,目前成本和效益並不匹配;在儲氣氣價上,費用傳導機制缺乏,國家發改委此前提出體現儲氣費用的調峰氣價政策實施方案一直還沒有出臺;在儲氣收費上,定價和監管也不明確。

鄒才能認為,基於儲氣庫建設的長期性,解決調峰保供的難題,尚且做不到一步到位。近期來看,應該採取儲氣庫、氣田、LNG共同參與調峰,可中斷用戶、管網作為補充,宜庫則庫、宜罐則罐、宜管則管,地下儲氣庫建設方面,應當優先部署在進口通道、管網樞紐、重點消費市場中心附近,初步形成儲氣庫設施的基礎構架。中長期來看,則應當以儲氣庫調峰為主,LNG和氣田調峰作為重要補充。管網和儲氣庫協同發展,按管線輸氣量合理布局儲氣庫。

鄒才能建議,考慮放開地下儲氣庫建設市場,推動國家、地方、企業、外資共建儲氣庫,確保調峰保供和戰略儲備中長期目標實現。與此同時,進一步開放工作氣量交易市場,實施庫容、工作氣量及調峰能力的靈活交易,推進儲氣庫業務的市場化。

韓景寬則認為,破解當前中國地下儲氣庫困局的根本是調峰氣價格改革方案的落地,這是實現儲氣價值的途徑。調峰氣價格改革從供應側角度看合理傳導了儲氣調峰的費用,從需求側角度看是需求大於供給情況下的價格反映,從市場機制看可以發揮調節供需的作用。「合理的儲氣收費模式和標準是儲氣庫得以生存的條件,也是投資者建設儲氣庫是否具有商業性的前提。」韓景寬說,「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市場化定價,按照漸進式改革模式,調峰氣價格改革是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韓景寬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考慮儘早出臺調峰氣價格改革實施方案,制定儲氣庫儲氣價格管理辦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重慶相國寺儲氣庫瞬產氣量超2500萬立方米
    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26日電 11月24日下午16時,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重慶相國寺儲氣庫瞬產氣量超過2500萬立方米。記者獲悉,這一數值突破了去年2443萬立方米的最高日採氣量,創歷史新高。據了解,相國寺儲氣庫作為目前全國注採能力最強的地下儲氣庫,承擔著保障整個川渝地區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冬季天然氣供給的任務。受近日冷空氣影響,全國大範圍出現斷崖式的降溫天氣,天然氣用氣量需求急劇增加,加之從11月24日起,中亞進口天然氣每天減供最大超過5000萬立方米,調峰保供任務異常艱巨。
  • 郝吉明:煤改氣並不是出現氣荒的主要原因
    新華網北京5月22日電 22日下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郝吉明做客新華會客廳,就當前一些熱點環境問題與全國網友進行交流。2017年冬天「煤改氣」成為熱詞,從年初京津冀劃定「禁煤區」、禁煤、以氣代煤,到供暖期氣站基礎設施未按時完工導致居民無法供暖,再到大規模的「煤改氣」導致天然氣價格瘋漲、造成「氣荒」……為何要進行「煤改氣」?煤改氣又為何會陷入窘境?對於煤改氣的大面積推廣,是否操之過急?
  • 微地震監測為儲氣庫深度「體檢」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何宏芳 特約記者熊巧紅 通訊員馬志宏)11月18日,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群蘇4K-1X井通過連續36天的微地震監測顯示,東南部斷層活躍性非常低,標誌著蘇4儲氣庫斷層密封性良好。
  • 東北老油田謀劃建設 我國最大地下儲氣庫群
    地處東北沿海的遼河油田近期啟動新一輪地下儲氣庫建設計劃,未來幾年,這家老國企將利用瀕臨枯竭的油氣田,建設總庫容量相當於半個「三峽水庫」的儲氣庫群,為東北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冬季天然氣供應打造「穩定器」。 根據石油集團遼河油田分公司近日發布的地下儲氣庫建設規劃,這座老油田未來將在不足1萬平方公裡的陸上,建成總庫容量達200億立方米,年調峰能力突破100億立方米的儲氣庫群。
  • ST宜化子公司因供氣受限停產 分析師:今年「氣荒」難再現
    此次停產從11月18日開始,ST宜化稱,公司將積極協調聯合化工天然氣供應,爭取聯合化工早日恢復生產。眾所周知的2017年「氣荒」,致使位於天然氣下遊的上市公司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那今年的供應情況如何呢?今日(11月19日),卓創資訊天然氣分析師國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今年1~10月來看,整體供應是比較充裕的,預計冬季供應也會充裕。
  • 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保供底氣足
    長城網訊(記者 趙曉慧 通訊員 熊巧紅)2020年12月31日深夜11點48分,肆虐的寒風在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群集注站上空呼嘯而過。為了防止B裝置預冷分離器的壓力表變送器凍堵,值班崗位長楊朝打開壓力變送器放空閥進行放空。一陣冷風猛地從領口灌進棉服裡,他瞬間打了個冷戰。
  • 中石油「激進」打井,中國頁巖氣能否迎來技術突破?
    這一次,是國內天然氣產業被「氣荒」逼到牆角,還是,「頁巖氣陰謀論」魔咒破除,國內技術迎來了大發展?201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際油價暴跌、天然氣市場過剩、天然氣價格下跌,頁巖氣開採行業整體呈現出不樂觀、不景氣的傾向,第三輪頁巖氣招標也一拖再拖;就算是在此前年拿到了頁巖氣探礦權,開採企業也紛紛因資金需求過大、成果乏善可陳而放緩了開採的腳步。
  • 液體膠塞技術在儲氣庫低壓裂縫井首次成功應用
    4月8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天然氣研究院研製的液體膠塞在銅12井實施壓井作業獲得成功,這是液體膠塞技術在儲氣庫低壓裂縫井的首次成功應用,標誌著低壓裂縫井壓井技術取得突破。
  • 2018年冬天什麼時候開始冷 立冬意味著冬季的開始
    2018年冬天什麼時候開始冷 立冬意味著冬季的開始時間:2018-10-12 23: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冬天什麼時候開始冷 立冬意味著冬季的開始 我們都知道,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去年冬天是比較暖和的,那麼2018年冬天什麼時候開始冷?
  • 世界 級文旅康養大城亮相寧滁,讓這個冬天不再寒冷!
    品牌好:世界500強企業實力加持企業的品牌實力是置業者保障的基礎,項目由世界500強企業恆大集團旗下恆大旅遊、恆大健康聯手打造,其中恆大旅遊集團作為「2019中國文旅產業優秀品牌企業第 一名」,多年來專注於文化旅遊項目的開發和運營。
  • ——這個冬天不再冷
    2020年,一個無比特殊的時間點: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的一年,新冠疫情爆發影響世界的一年,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很久沒有遇到的氣象狀況。沒錯,它就是寒流。2020年的早冬便在這個值晚秋時節的大陸上緩緩上演了。雪就這樣無謂地下著,下來兩三天,可是我的心確實無比的溫暖。為什麼呢?是因為小區早早就提供了暖氣,還是因為家裡新換了空調,或者還是床上的電熱毯提前就把床給暖熱了?都不是。那麼就是抱團取暖還是床上早有人為你溫暖好了你的床鋪?說的有點異意但是佔了點邊。
  • 為了告別霧霾,科學家正在喚醒這種地下沉睡的能源…
    為了打造「無煙城」,地質工作者堅持不懈地勘測隱伏的地熱資源,並且完成了規模化利用,從而成功實現了北方的冬季供暖。大家對南方桂林、雲南石林都很熟悉,也許很多人去看過蘆笛巖、象鼻山。在那個地方,有很多的巖溶的縫孔,以及地下的暗河。
  • 山東布局天然氣發電
    在這波國家支持天然氣發展的大潮中,作為火電大省的山東也開始布局天然氣發電,從而改變「火電獨大」的能源結構。山東省經信委煤電油氣運保障辦公室主任史玉明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目前山東以火力發電為主,輔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核電正在建設當中。
  • 2018年10月19號中國LNG市場最少18家液廠漲價50-250元/噸
    >      此政策敲定了今年冬天氣荒不會再現同時敲定了今年冬季LNG價格不會像去年一樣!您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