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油田謀劃建設 我國最大地下儲氣庫群

2021-01-09 人民網

隨著我國天然氣消費與日俱增,保障這一戰略能源的季節性供需平衡變得尤為重要。地處東北沿海的遼河油田近期啟動新一輪地下儲氣庫建設計劃,未來幾年,這家老國企將利用瀕臨枯竭的油氣田,建設總庫容量相當於半個「三峽水庫」的儲氣庫群,為東北乃至京津冀地區的冬季天然氣供應打造「穩定器」。

根據石油集團遼河油田分公司近日發布的地下儲氣庫建設規劃,這座老油田未來將在不足1萬平方公裡的陸上,建成總庫容量達200億立方米,年調峰能力突破100億立方米的儲氣庫群。跟目前已擁有25座、設計總庫容415億立方米的儲氣庫相比,這一規模成為我國最大的地下儲氣庫群。

擁有近半個世紀開採史的遼河油田擁有較多枯竭氣藏。據遼河油田儲供中心負責人石忠仁介紹,這些氣藏構造整裝、蓋層較厚、儲層封閉性強、儲層厚度大,地質條件優良。「現已探明儲氣量大於5億立方米的氣藏達到28個,其中有多個氣藏非常適合建設地下儲氣庫。」

遼河油田地處渤海灣畔,多條天然氣主幹管道經過這裡,加上地處東北重工業基地和近鄰京津冀地區,天然氣需求量巨大。石忠仁說,這構建了遼河油田建設儲氣庫群的獨特優勢。

此前,遼河油田利用其在遼寧盤錦境內的廢棄氣田,建成東北地區首個大型地下儲氣庫——雙6儲氣庫。2017至2018年採氣周期,雙6儲氣庫共採出9.57億立方米天然氣用於保障冬季供應。

地下儲氣庫是在用氣淡季將天然氣注入地下儲存,待用氣高峰將其抽出滿足需求的一種儲氣場所。在我國,地下儲氣庫主要是利用枯竭廢棄的氣田、氣藏建設而成。與地面球罐等儲存方式相比,其具有儲存量大、分攤造價低、經久耐用、安全係數高等特點。

近年來隨著天然氣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持續提升,我國加快了建設地下儲氣庫的步伐。一批布局於重點輸氣管線沿途,以及大型城市周邊的地下儲氣庫,對提高管道輸送效率、調節冬夏季用氣峰谷差發揮了積極作用。(王炳坤)

(責編:餘璐、賀迎春)

相關焦點

  • 安徽謀劃一批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除了要建成當塗綜合客運樞紐站、涇縣綜合客運樞紐站項目,在水運方面,示範區將在年內建成青通河航道整治工程,開工建設蕪湖港朱家橋外貿綜合物流園區一期碼頭工程。綠色共進:將謀劃第四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方案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謀劃推進江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 商南召開通用機場項目謀劃建設座談會
    7月31日,陝西堯禹聯航航空產業集團總裁一行到商南縣實地考察調研通用機場項目建設,並召開項目謀劃座談會,縣長崔華鋒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座談會上,與會人員圍繞通用機場框架協議、項目謀劃、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崔華鋒對集團相關負責同志的一行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
  • 全球容量最大!我國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啟動建設
    11月18日,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在杭州啟動建設。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將建設全球容量最大的兩臺離心機,並包含邊坡與高壩實驗艙、巖土地震工程實驗艙、深海工程實驗艙等六座實驗艙。作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陳雲敏教授解釋說,超重力場中還存在「縮時」效應,在超重力離心機上搭載土體汙染物遷移實驗裝置,可以模擬汙染物在地下大尺度、長曆時的運移,將現實中耗時需千年的汙染物遷移研究縮短至數天。
  • 我國最大沙漠地下有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個巨大「寶庫」!
    我國最大沙漠地下有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一個巨大「寶庫」!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在這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山川河流、高原丘陵、平地盆地應有盡有,而盆地作為一種地形佔了29%的國土面積,僅次於山地。
  • 安徽謀劃一批機場、鐵路和高速公路項目建設
    作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圈五區」中的重要部分,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接下來,省發展改革委還將著手開展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修編,謀劃推進一批「十四五」期間重點生態和文化項目。綠色共進將謀劃第四輪新安江生態補償方案今年以來,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謀劃推進江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當前,示範區內的安慶市已經與池州市聯合,共同申報省級江豚自然保護區。
  • 地下空間建設策略,建議收藏!
    本文將從以下8個部分介紹地下空間建設策略:一、地下空間發展現狀二、地下空間建設難點三、地下空間建設手段與方法四、地下空間建設技術經濟性2)鄭州龍湖金融中心外環建築群項目地下空間面積為121萬㎡,功能包括地鐵、地下環路、隧道、地下停車庫及地下綜合管廊。二、地下空間建設難點地下空間位於地層裡面,與地表條件關係密切。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地質條件複雜,差異巨大。
  • 太鋼不鏽鋼助力國內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建設
    【中國鐵合金網訊】日前,太鋼生產的不鏽鋼熱軋產品成功應用於我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擴建工程的液氮恆溫器儲罐項目,這是「太鋼製造」繼登上「人造太陽」之後再次成功助力國內重大科研項目建設。
  • 我國東北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彭清華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
    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圖為12月6日,航天科技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監測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情況。加快重大發展戰略落子布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拓展戰略空間、提供戰略支撐。
  • 合肥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初顯 謀劃四大新裝置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條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並結合「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實現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的洲際量子通信,標誌著我國已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雛形。首次實現了十個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的量子計算晶片,為目前國際上通過嚴格測試和同行評審的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糾纏。為國家實驗室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楊學明:加快推動東北建設世界一流科學設施—新聞—科學網
  • 我國投資3000億,在建125公里海底隧道,連接山東東北
    我國投資3000億,在建125公里海底隧道,連接山東東北在中國,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一些地區因為中間隔著大海而發展不是想的好,兩地的人民出行還相當麻煩,需要繞很遠的路程。於是我國就決定解決這些阻礙人民出行,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
  • 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重達1噸曾與恐龍同行,就生活在我國東北
    導語: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重達1噸曾與恐龍同行,就生活在我國東北。 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而小編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這種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的重達1噸,可以稱的上是淡水魚中的霸主了。
  •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進入工程建設新階段
    川觀新聞(記者 李欣憶)12月20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簡稱錦屏大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正式開工建設,標誌著由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中國首個
  • 我省謀劃合肥至蕪湖高速磁懸浮軌道規劃與建設
    記者從合肥市交通局獲悉,「十四五」期間,我省相關部門將開展合肥——蕪湖——宣城——杭州等城際鐵路規劃研究和前期工作;謀劃G60走廊合肥至蕪湖高速磁懸浮軌道規劃與建設。「十四五」期間,將通過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率先突破,破局區域協調發展難題,推動都市圈戰略地位和區域輻射能級提升。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在雅礱江錦屏水電站開工建設
    建成後,有望成為世界深地物理實驗中心錦屏大設施是「十三五」時期國家優先安排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內第一個極深地下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是國際上第一次大規模建設具有極低輻射本底極端條件的綜合實驗設施。
  • 瀋陽這家公司打造了東北最大的幹細胞研發基地
    作為再生醫學領域的新興技術,幹細胞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絕大多數幹細胞企業開展的業務主要以幹細胞存儲為主。而像瑞太幹細胞這樣以幹細胞藥品研發、生產及轉化應用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並不多。  2018年,瑞太幹細胞核心團隊將國際最先進的幹細胞專利技術引入國內,並在瀋陽組建瑞太幹細胞瀋陽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