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以「馬」字命名的植物,粗略計算,有一百多種。
馬蹄蓮是天南星科馬蹄蓮屬草本植物,根莖粗,葉柄長,葉卵形,葉鮮綠色,葉柄下部有鞘,花序高於葉,肉質花序圓柱形,鮮黃色;上部有雄花,下部有雌花。整個花序被純白色的佛焰苞所覆蓋。整個花序形狀奇特,如馬蹄形,故名。馬蹄蓮的果實為漿果,橢圓形,淡黃色。
馬蹄蓮也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興流行花卉!
馬纓花又名合歡,是一種落葉豆科樹種,高達幾米。樹冠是開著的。小枝具角,嫩枝、花序和葉軸被絨毛或短柔毛。也被稱為「明開夜合」。馬纓丹的頭花序在枝頂端排列成圓錐花序。花粉紅色,花萼管狀。因其雄蕊多,細絲纖細,如絲絨流蘇,似馬脖子上的紅色流蘇,故被稱為「馬纓花」。它的豆莢是帶狀的,幼小的豆莢有柔毛,老的豆莢無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西晉嵇康在《論養生》中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文中所提及的合歡,即馬纓花,可入藥治療抑鬱症。
馬兜鈴是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它是以其成熟的果實命名的,例如掛在馬脖子下的鈴鐺。馬兜鈴的葉子呈三角形心形,有7條主脈;花叢生,花被管狀,下部綠色,上部紫色,下部花被球形,花被筒內側近基部倒毛,花被筒上部為二裂型,先端伸長為細尾形;蒴果寬卵形,頂部圓形稍凹,種子多,有膜翅。
馬兜鈴的花結構非常特殊。管狀花被內有倒伏的毛。當昆蟲進入管子收集蜂蜜時,它們會被倒生的毛髮阻礙,所以只能在裡面亂撞。經過大量的輾轉,倒伏的毛會收縮,被花粉覆蓋的昆蟲出來後在採集其他花蜜的同時,就可以幫助馬兜鈴授粉授粉。
馬兜鈴生長於東北、華北的溝壑和路旁,常纏繞在灌木叢和樹木上,在草地上「爬行」。
其成熟果實可作清肺止咳化痰之藥;其根名清木香,藤名天仙藤,也可入藥,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止痔的功效。
馬褂木又名鵝掌楸。木蘭科鵝掌楸屬落葉喬木。在中國是一種稀有而獨特的植物。馬褂木的葉子很大,就像鵝掌一樣,所以叫鵝掌楸。其樹高可達60米,胸徑約3米,樹幹筆直光滑。花又大又漂亮,到秋天葉子就會變成金色,就像黃色的橘黃色外套。鵝掌楸是一種珍貴的行道樹和園林觀賞樹種,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南部。
美洲鵝掌楸在世界各地有兩個原始種,即分布在中國的鵝掌楸和美國東部的北美鵝掌楸。它們屬於不同的物種,被太平洋隔開。這種現象在植物學中被稱為不連續分布。前者在中部每側只有一個葉,基部每側各有一個葉,而後者兩側各有1-2或3-4個葉。兩種花在形態上無明顯差異。有學者認為,由於大陸漂移,從東亞傳播到北美的美洲鵝掌楸獨立進化,逐漸成為一個新物種鵝掌楸。
馬桑又名馬鞍子、水馬桑、千年紅、紅眼子、胖婆娘腿,是馬桑科落葉灌木;馬桑科植物有15種,我國有3種,其中以馬桑屬植物居多。
馬桑葉單葉對生,葉橢圓形,全緣,有三脈。葉短葉柄,紫色。二年生的花序在雌花上具5個開放的花序,雌花在第一個心皮上形成。每年6月至8月,馬桑果實成熟,最初呈紅色,然後變成紫黑色。果實的肉質部分不是果皮,而是包圍著果實的肉質花瓣。果實扁圓形,大如黃豆,形似桑椹,味微甜。不過,全株都含有馬桑生物鹼,毒性很強,誤食會引起中毒。
馬桑分布於我國中部和西南地區。它的種子可以用來提煉油和製作顏料和墨水。
馬藺,又名馬蓮,為鳶尾科鳶尾屬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馬藺葉基生,堅韌,長條狀,長40釐米,寬6毫米;花柱直立,高達30釐米,頂部有1-3朵花,呈藍紫色或天藍色;花被片6片,外輪較大,匙形,上部有藍紫色脈,中部黃棕色脈3個較小的內圈,倒披針形。蒴果長橢圓形,具6個縱肋和一個尖喙;種子近球形,棕色,有角。花期5月,果期6-7月。
馬藺自然分布極廣,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中亞大部分地區
馬藺常生長於河灘、鹽鹼灘和鹽鹼化草甸。馬藺花作為荒漠化治理中水土保持的護坡植物,不僅水土保持良好,而且外形美觀;生命力頑強,易於種植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種子、花和根可用於中藥。
馬藺在民間又被稱為「馬蘭花」。馬蘭花又叫幸福花和愛情花。
馬蘭頭,菊科木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廣泛分布。在江浙一帶更為常見。它被稱為「馬蘭頭」,因為它在春天被民間食用。
馬蘭頭葉薄,倒披針形,邊緣稀疏粗齒,舌狀花淡紫色,瘦果極扁,冠毛易脫落。馬蘭頭全草可入藥,消除積食,治療消化不良。
另一種同名植物,馬蘭,為爵床科馬藍屬常綠草本植物。灌木狀,多分枝,分枝高達1米;葉對生,卵形或橢圓形,長20釐米,邊緣鋸齒狀;穗狀花序,每節有兩對生花,花萼有5個裂片,其中一個較長,匙形;花冠合胞,呈淺紫色;花冠筒中部彎曲,下部變薄,5裂片相等。
馬蘭分布於華南至西南,生長於潮溼地區。
馬蘭葉可入藥清熱涼血解毒。可治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癤瘡。靛藍含有靛藍苷,它被水解成吲哚羥基和葡萄糖。前者在空氣中容易氧化形成靛藍,是一種藍色染料。
馬檳榔並非檳榔,後者為棕櫚科植物,前者為白花菜科山柑屬植物。
馬檳榔是一種常綠藤本灌木,單葉互生。葉子呈橢圓形,革質。花白色,有4片花瓣和許多雄蕊。果實近球形,不開裂。頂部有短喙,果皮外面有縱脊和棘突。種子形成小團塊。
馬檳榔分布於我國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其籽仁可入藥清熱止渴,用於治療發熱、口渴、咽喉炎。
馬鞍藤是旋花科匍匐草本植物。又稱兩葉甘薯或兩葉甘薯。馬鞍藤有許多分枝,莖呈紅色和紫色。它有單葉和互生葉。葉近圓形,先端凹或二裂。它看起來像一個馬鞍,所以得名。多數紫紅色,少白色,喇叭狀;蒴果卵球形,種子棕色。
馬鞍藤僅分布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多生長於沿海沙地。其全草可入藥祛風解毒消腫,可治療感冒、風溼、關節痛。
馬利筋又名五色李,屬於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是一種藤本灌木,高2米。其葉有氣味,對生,葉為卵形或卵形長圓形,邊緣有牙齒。花簇生成頭狀花序,花冠黃、粉紅、深紅色或白色,果實圓形,紫黑色。
馬利筋原產於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在中國,它主要用於製作盆景。全草入藥,具有抗炎、鎮痛、止血的作用,外用可治療刀傷、溼疹。
馬纓丹又名「五色梅」,屬於馬鞭草科植物。馬纓丹是一種藤本灌木,高2米。其葉有氣味,對生,葉為卵形或卵形長圓形,邊緣有牙齒。花簇生成頭狀花序,生於葉腋。花冠黃、粉紅、深紅色或白色,故名「五色梅」。果實圓形,紫黑色。
原產於熱帶美洲的馬纓丹在我國引種已久,在廣州被廣泛用作觀賞花卉。因其氣味難聞,又稱臭草;因花色多變,又稱七變花。
馬纓丹全株可入藥,根也可入藥,清熱解毒,散結止痛;枝葉入藥後,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外用可治療皮炎、溼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