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平常吃的蓴菜,又叫馬蹄菜 中山植物園藏有20多種「馬植物」
馬蹄蓮。江南時報記者樂濤攝
中國江蘇網1月22日訊 在廣博的大自然植物王國裡,生長著許多奇特的植物,就藏著各式各樣的「馬」,比如名中帶馬的,長相似馬身上的某個部分的。
即日起至2月10日,南京中山植物園特別舉辦「馬植物」展,地點位於多肉多漿植物區,展示各類與馬相關的活體植物20多種、百餘盆。感興趣的市民趕緊來一探究竟吧。
江南時報記者徐昇通訊員田松滬
馬鞭草、巨花馬兜鈴形態似馬
馬植物作用可不少,既有重要的糧食作物如馬鈴薯,也有著名的觀賞植物如馬蹄蓮、馬纓杜鵑、巨花馬兜鈴,還有常見藥植物如馬辛、馬兜鈴,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馬褂木。既有水中的馬蹄菜,也有山上的馬鼻纓;既有高聳的馬尾松,也有貼地的馬蹄金;既有可食用的馬蘭、馬齒莧,也有有毒的馬利筋、馬醉木。
昨天,記者在多肉多漿植物區看到,這裡展示著多種形態跟馬相關的植物,如老翁綴化、馬鞭草、巨花馬兜鈴等。「老翁綴化」名字很特別,它看起來就像一匹騰空的駿馬。老翁綴化其實就是仙人掌類植物的綴化。它形態奇異,觀賞價值更高,又因其稀少,較原種更為珍貴。
馬鞭草,別名馬蹄子,多年生草本,穗狀花序,形似馬鞭,全草供藥用,可治療傷風感冒流感等。我們平時吃的蓴菜,又叫馬蹄菜,因葉片橢圓形像馬蹄而得名。巨花馬兜鈴,因其成熟的果實像掛在馬脖子底下的鈴鐺而得名。它的花朵特大,通常長40釐米,寬25釐米,絳紅色布滿黃色網狀花紋,絢爛瑰麗。正面看像喇叭,遠看又如綠色掩映中稍作停歇的一隻只巨型蝙蝠。
幾十種植物冠以馬名
名字帶「馬」的植物就更多了,有馬兒、馬蒿、馬藺、馬蓮、馬唐、馬桉樹、馬比木、馬邊槭、馬梨光、馬林光、馬絡葵、白馬城、馬氏榛、馬蹄黃、馬蹄針、馬銀花、馬纓丹、馬尾鐵、馬邊玄參、馬乳葡萄、馬尼拉草、馬邊樓梯草、馬邊玉山竹、馬鞍山吊燈花。
此次展示的活體植物中,有索馬利亞蘆薈、白馬城、老翁綴化、馬齒莧、金邊馬齒莧、大花馬齒莧、馬纓丹(五色梅)、馬利筋、馬藍等。「平時大家認為宛如馬蹄狀的是馬蹄蓮的花朵,其實那是苞片,裡邊柱狀的才是花。」中山植物園花卉博士李梅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馬蹄蓮原產於非洲,常用作切花,它最美麗的部分是佛焰苞,佛焰苞管部黃色,簷部亮白色,有時帶綠色。與常見的白色馬蹄蓮不同,本次展出了14種彩色馬蹄蓮,有橙色、明黃色、桃紅、玫紅、紫色、黑色以及漸變色等,繽紛亮麗。黑色的馬蹄蓮很稀罕,吸引了不少遊客拍照。
有藥用價值的「馬植物」
馬植物不光是外形好看,其中不少品種更具有藥用價值,如馬辛、馬兜鈴、馬鞭草、馬齒莧。李梅介紹,最值得一提的是馬辛,又名杜衡,它是中華虎鳳蝶幼蟲的食物。全草入藥,散風逐寒、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水腫、風溼、跌打損傷等症。馬兜鈴,莖、葉、果、根入藥,它的果實具有清熱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根有小毒,具健脾、理氣止痛之效,可降血壓。馬蹄金,全草入藥,能消炎解毒和接骨。
「還有一種植物叫做馬藍,可別跟馬蘭弄混。馬蘭是菊科植物,是南京人愛吃的蔬菜,俗稱『馬蘭頭』,而馬藍是爵床科。」李梅說,馬藍的根、葉入藥,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可預防流腦、流感,治中暑、腮腺炎、腫毒、毒蛇咬傷、咽喉炎、口腔炎、扁桃體炎、肝炎等。而且馬藍還可以作為染料,葉含藍靛染料,是我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古代製造藍靛的主要原料。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