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這期間,我們向太空中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希望通過這些高科技設備,對太陽系內的天體進行一系列的探索。
1977年,美國向太空中發射了「旅行者一號」探測器,這枚探測器的使命,不僅僅局限於太陽系內,科學家們希望通過「旅行者一號」,去探索外太陽系的秘密。
這枚「旅行者一號」,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運行時間最長的一個探測器。如今,「旅行者一號」已經在太空中穿行了43年的時間,43年後的今天,「旅行者一號」已經飛到了距離地球222億公裡的位置,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沒有飛出太陽系。
按照科學家的推算,太陽系的直徑大概在2-3光年之間,以「旅行者一號」目前的前進速度來計算,想要飛出太陽系,至少需要17600年。
雖然看上去遙遙無期,但正因為如此,才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其實按照目前人類科技的水平,「旅行者一號」已經做得非常出色了。
在43年的時間內,「旅行者一號」為人類傳遞迴了很多寶貴的天文資料,就比如在1990年,「旅行者一號」就曾經拍攝了一張照片,當時它的位置距離地球64億公裡,接到實驗室的指令後,「旅行者一號」的鏡頭對準了地球的方向,為地球拍攝了一張照片,雖然這張照片對於科學研究沒有太大的意義,但這張照片卻對我們的思維格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宇宙中穿行了43年的探測器,曾拍下一張照片,劉慈欣:地球太渺小
如下圖,在這張照片中,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粒灰塵一樣渺小,就連我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著有小說《三體》的劉慈欣看過照片後都表示:地球真的太渺小了。
但就是照片上這麼一個小藍點,卻成為了幾十萬個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都發生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藍點中。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等生物,我們擁有著地球上其他物種難以企及的智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創造出現代的科技社會,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人類就是地球的主宰者。
但是看過這張照片之後,相信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尚且渺小的如一粒沙子,何況是我們人類呢?這張照片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的格局一定要高,日常生活中,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要廣一些,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善待大自然,共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其實,劉慈欣感嘆地球太渺小,這一點並不是他看過照片之後才感悟出來的,在他的科幻小說中,對於人類文明的渺小早就有所體現,最典型的就是小說《三體》。
《三體》被稱作「中國科幻小說巔峰之作」,憑著這部優秀的作品,劉慈欣獲得了雨果獎,這個獎項也被人們稱作是「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在小說《三體》中,人類和地球在宇宙中都非常的渺小,因為地球坐標的暴露,人類文明受到三體人的威脅,在更高級的三體文明眼中,人類就像螞蟻一樣不堪一擊,這些雖然只是小說中的內容,但是卻非常的引人深思。
就連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曾經表示:「看完《三體》後我才發現,當美國總統這件事簡直不值一提,因為跟浩瀚的宇宙相比,人類和地球簡直太渺小了!」
由此不難看出,《三體》這本書的魅力有多大,不只是歐巴馬,《三體》在國外擁有著一大批的忠實粉絲。《三體》也成為了中國近十年來最成功的文化輸出案例。
如今,《三體》的全球銷量已經突破2100萬冊,還被翻譯成了英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多種語言的版本。此前,導演卡梅隆邀請劉慈欣參加自己新電影的發布會,在活動中,卡梅隆三句話不離《三體》,更是直言自己非常想要把《三體》拍攝成電影。
在國內,大家熟悉的小米總裁雷軍也非常的喜歡《三體》,他不光是被小說的精彩內容所吸引,更是將書中闡述的宇宙定律奉為圭臬,他認為書中提到的「降維打擊」、「黑暗森林法則」等概念,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三體》一共分為三部,分別是:《三體I》——地球往事、《三體II》—— 黑暗森林、《三體III》—— 死神永生,每一部都無比精彩。
我第一次看《三體》時,書中緊湊的劇情和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瞬間震撼了我,書中描述的各種宇宙定律,徹底顛覆了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確實像歐巴馬說的那樣,看完《三體》之後,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我都不會放在心上,人也變得更加豁達了。
要說到最精彩的一部,還要數第三部《三體—死神永生》,非但沒有爛尾,反而比前兩部更加精彩,它將整個地球,整個銀河系,展現在宇宙的大背景下,真正觸發靈魂深處對於人性的思考。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三體》,那麼我強烈推薦大家看一下,這部小說不僅能帶給你閱讀的樂趣,心靈的震撼,而且還會引起你對於人性的深層次思考。
在書中這個天馬行空的科幻世界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中國文字從未創造過的、一個恢弘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全3冊《三體》,原價195元,現在只需要79元,一頓飯錢,你就能夠讀到世界上最貼心的巨作,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