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老家,無意間發現了一隻瓢蟲,這在炎熱的夏天是非常罕見的。所以今天就講講瓢蟲的故事。通常情況下,3~4月,天氣漸漸變暖,休息於植物葉下的瓢蟲開始就活動起來了。和獨角仙一 樣,它也屬於甲蟲類。世界上大約有4000~5000種瓢蟲,中國已記錄約400種。較小的瓢蟲體長一般在1毫米左右,大的也只有14毫米而已。瓢蟲有不停向上爬的習性,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因為植物的枝或莖的頂端往往會有它們的食餌(蚜蟲)的緣故吧。
瓢蟲不光吃蚜蟲,還要吃菌類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瓢蟲就是那種「像七星瓢蟲一樣吃蚜蟲」的甲蟲。但是,「二十八星瓢蟲」吃的卻是馬鈴薯等茄科植物的葉子,而「黃瓢蟲」吃的則是長在植物上的菌類。由此可知,瓢蟲的種類不同,吃的東西也不一一樣。
因為蚜蟲是一種害蟲,所以能吃蚜蟲的七星瓢蟲被認為是種益蟲。但是,二十八星瓢蟲等 的吃的是蔬菜的葉子,所以是一種農業害蟲。 以植破物為食的瓢蟲往往有著特別的特徵,即它的前翅敵不光滑,而是長著細細的毛。
異色瓢蟲也很常見
說到瓢蟲,最有名的便是翅膀上有七顆「星」(斑紋)的七星瓢蟲。但是,有種很常見的瓢蟲,卻是星的數量各不相同的異色瓢蟲。大部分瓢蟲的名字,都是根據翅膀上「 星星」的數量來確定的。比如說,翅膀上有28「星星」的「二十八星瓢蟲」,還有斑紋像極了龜殼的「大龜紋瓢蟲」等等。
但是,異色瓢蟲翅膀上的斑紋可就稱得上是變化多端了。它的「星星」的數量不同、顏色也不同,翅膀有橙色的、也有黑色的:有的是2顆星星,有的是4顆星、還有更多顆星的……顯然,異色瓢蟲翅膀的斑紋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
流出「苦」血保護自己
當你捉住一隻瓢蟲的時候, 是不是看到過它身上流出了一種黃色的液體?這種液體其實就是瓢蟲的「血」。一旦感到危險,瓢蟲足間關節的膜就會破裂,然後就會流出又臭又苦的血。這是它在向天敵宣示:這種血是很不美味的。另外,幼蟲在快要遭遇外敵裝擊的時候,也會釋放出這種液體。一般認為, 「 瓢蟲的斑紋十分鮮明」其實是在宣示:它是一一種很難吃的蟲(警戒色)。很多時候,七星瓢蟲會因為蚜蟲而跟螞蟻開戰。 原來,螞蟻是以蚜蟲分泌的甘甜汁液為食的,所以它們會主動保護蚜蟲。其實,瓢蟲黃色的血裡還有一種螞蟻非常討厭的物質一瓢蟲素(Coccinelline )。另外,當你碰到瓢蟲時,它就會採取「假死」的策略,縮成團不動,裝出一副「已經死了」 的樣子, 以此來保護自己。
瓢蟲的天敵
瓢蟲的天敵究竟是誰呢?那些已經記住蟲苦澀難吃」的小鳥們應該不會再去吃它了。所以,瓢蟲的主要天敵就是蜘蛛和蜜蜂等了。特別值得介紹的是「瓢蟲繭蜂」,它是一種僅以瓢蟲為寄生目標的蜜蜂(參 考50頁左圖)。它把像針一樣的產卵管插人瓢蟲的體內,然後產下自己的卵。從卵孵化為幼蟲後,它就在瓢蟲體內吸食組織和體液而長大,然後爬出體外作繭。而對於被寄生的瓢蟲來說,它的終局就是死去。除了瓢蟲繭蜂以外,還有其他類的瓢蟲的寄生蟲存在。
大約在3月,天氣轉暖,成蟲開始活動。在4~ 5月,它進入繁殖期,會在葉子上產下20~ 40個橄欖球型的黃色的卵。經過4日左右,卵孵化為幼蟲,幼蟲再經過3次左右的蛻皮,不斷慢慢長大,15日左右蛻皮成蛹。再經過5日左右,終於羽化為成蟲。
另外,七星瓢蟲一到盛夏時節就會進人睡眠(「夏眠」)狀態。天氣炎熱時(溫度達到27C以上),蚜蟲的數量就會減少。這時,瓢蟲們就會找到一個落葉下的陰涼處睡眠。
在成長的過程中,七星瓢蟲和異色瓢蟲需要吃掉大量的蚜蟲。特別是處於產卵期的雌性瓢蟲,據說一天可以吃掉100隻蚜蟲(不過,這個數量也根據蚜蟲的大小而變化)。如果要餵養這一類的瓢蟲,就得準備好大量的蚜蟲才行。
人們還利用瓢蟲的這一食性, 將它們放于田野間,這樣就可以不用農藥而消滅蚜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