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小時候認為天上的明月就像白玉盤一樣,潔白無瑕。古人對月亮的渴望從月亮的那些別稱就能看出來,太陰、嬋娟和玉兔,都是對月亮的讚美。到了現代,人們開始關注月亮上的陰影,那片區域有什麼?為什麼是黑色的?探索月球的想法越來越強烈,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踏足了月球表面,是真正的「腳踏實地」。其中包含的意義不必多說,人類終於依靠著自己的力量踏足了地球以外的天體,人類也成為了「跨行星物種」。NASA用事實證明了他們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成就,那時候有些人都以為他們要開始建立月球基地了,人類能把月球當作第二個家園。
然而這只是美好的幻想,1972年阿波羅17號飛船升空,最後三名太空人登陸月球,人類再也沒有踏足月球了,已經過去了整整48年。NASA勢頭這麼猛,為何突然中斷了探索月球的計劃?這是很多人心裡的疑問,以至於有些人開始懷疑登月的真實性,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根本沒有登月,那些照片是在攝影棚裡拍攝的!
這些質疑登月真實性的人,拿出了三個「證據」,我們來看看。首先是奧爾德林的腳印,在這張廣為流傳的照片上,有一個清晰的腳印,這不是阿姆斯特朗的,而是奧爾德林留下的。月球表面較為乾燥,這腳印該怎麼解釋?按照我們生活中得出來的經驗,只有在潮溼鬆軟的土地裡,才能踩下如此清晰的腳印。
經驗當然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月球和地球的環境不同。月球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它直接暴露在了太空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輻射和月球發生碰撞,這就使得月球表面的土壤極為鬆散,隨便踩一下就能得到一個清晰的腳印。
其次是阿姆斯特朗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眾所周知,旗幟只有在遇到流動的氣流才會舒展開來,也就是我們說的「隨風飄揚」。風的本質就是處於流動狀態的氣流,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墜,反覆循環就形成了風。而根據NASA公開的照片顯示,星條旗呈現出明顯的「隨風飄揚」的狀態。
問題來了,月球上是真空環境,一點風都沒有,星條旗是怎麼飄起來的?質疑者都能想到這個問題,NASA的科學家會想不到嗎?當然不會,所以阿姆斯特朗拿著的星條旗,套在了一個「F」形的支架上。旗幟一般都套在一根杆子上,為了讓星條旗舒展開來,NASA特地設計了一個合適的支架。
至於旗幟表面變得起起伏伏,是因為慣性,阿姆斯特朗在拍照前調整了旗幟,也是為了讓拍出來的照片更好看。
最後一個證據和太空有關,在質疑者的眼裡,月球上仰望太空肯定是能看到星星的,看不到星星那就說明照片是假的。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看見星星的,白天能看見嗎?這麼想就容易理解了,登月時的月球都是處於「白天」狀態的,太陽光線照射到月球表面。
引起了反光,簡直比地球上的白天還要亮,看不見星星是正常的。而且那時候的攝像設備也比較落後,和現在不能比,照片上的細節是比較模糊的。我們現在看的是清楚的照片,它們都被修復過了。
三個可疑之處都說完了,質疑登月是一場騙局的人可以歇歇了。去年的時候NASA就公布了重返月球的計劃,這次計劃是為了給建造月球基地打前站。另外,月球上也有一些珍稀的礦產資源,它們都是無主之物,誰先開發就是誰的。希望中國能儘快提升航空航天技術,讓太空人登陸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