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腦海裡一直都會浮現這段話:「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的想起自己曾經在《易經》中看到的這句話。
大家對《易經》應該都不怎麼陌生,沒讀過的應該聽過這本幾千年前的書,讀過的也有很多的古文字會看不懂或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而能讀個大概的人又因為讀這本書的目的不同而得出的結論和獲得的知識也不盡相同。這應該跟古文字的晦澀與古書從不帶標點符號有很大的關係吧。
天地運轉自有規則
事實上《易經》內含有三卷,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其中《連山》主講的是山川地理和氣候變遷,《歸藏》主講的是人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則,而《周易》講的是八卦推演萬事萬物的原理。這是一套古人留給我們包羅萬象的世事變遷和萬物運轉規則的巨著。《連山》和《歸藏》大部已經失傳,現在很多人看《周易》,大部分是為了掌握測算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測佔卜。
由於從小就特別的喜歡歷史和文學,心裡一直牢記著:「以銅為鏡正衣冠,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知興衰」的道理,因此我對於《易經》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這句話我曾看到過很多的解釋和評論,大部分是在用古代數學和玄學的觀點來分析的,而我卻覺得這中間蘊含更多的是一個人生存在這天地間應該如何「為人」,如何「處事」,如何看待「事物」道理。
讀史明智
古人認為數之極為九,再大的話就超越極限成了十,事實上是又回歸到了零,因此「九」為最大的數字,比如九五之尊、九九歸一、九天之上等,都是用來表達極限的意思。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是要逆天追求完美的行為,「大道五十」就是規則,是最完美的自然現象,但那只是屬於自然界理想化的狀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空有四季變化,大地有枯榮興衰。這就是一種規則,沒有長盛不衰,沒有永恆不變,也沒有純粹的深淵和天堂。最完美的道理是「五十」,而生長於天地間的萬物卻只能依循著「天道」衍化的規律「四九」來生存,達不到完美的「五十」。這是千萬年亙古不變的環境法則。
而「人」被稱為萬物之靈長,是唯一可以通過自身來自我滿足的,從而打破這缺失隱遁而去的「一」。這也並不是說人就可以逆天改命或者超脫一切,恰恰相反的是,這是在告訴人們做事時要積極努力,深耕不輟;遇事時要平淡寧靜,不離不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盡性而知命」,堅韌不拔。現實中大多數都是「初心易得,始終難求」,這是人最普遍且最悲哀的生活。能夠達到真正盡性而知命的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命運的,因此也被稱為一線生機。
初心不易
中國歷史漫長且豐富多姿,而目前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奔著科學發展的方向逐漸的融入全球的進程,歷史所積累下來的各個領域的成就似乎對現在這種快節奏發展的時代來說意義並不大。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明白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中古代的先賢聖人們留下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科技的貢獻和各種發明創造。它更多的是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本源和如何進行研究創造的方法,這種方法也一直在被國外的專家學者所借鑑。
我們應該更多的了解我們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用好前人留下來的智慧過好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