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乃一線生機」古人的智慧盡在其中

2020-11-22 騰訊網

最近腦海裡一直都會浮現這段話:「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的想起自己曾經在《易經》中看到的這句話。

大家對《易經》應該都不怎麼陌生,沒讀過的應該聽過這本幾千年前的書,讀過的也有很多的古文字會看不懂或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而能讀個大概的人又因為讀這本書的目的不同而得出的結論和獲得的知識也不盡相同。這應該跟古文字的晦澀與古書從不帶標點符號有很大的關係吧。

天地運轉自有規則

事實上《易經》內含有三卷,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其中《連山》主講的是山川地理和氣候變遷,《歸藏》主講的是人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則,而《周易》講的是八卦推演萬事萬物的原理。這是一套古人留給我們包羅萬象的世事變遷和萬物運轉規則的巨著。《連山》和《歸藏》大部已經失傳,現在很多人看《周易》,大部分是為了掌握測算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測佔卜。

由於從小就特別的喜歡歷史和文學,心裡一直牢記著:「以銅為鏡正衣冠,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知興衰」的道理,因此我對於《易經》的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這句話我曾看到過很多的解釋和評論,大部分是在用古代數學和玄學的觀點來分析的,而我卻覺得這中間蘊含更多的是一個人生存在這天地間應該如何「為人」,如何「處事」,如何看待「事物」道理。

讀史明智

古人認為數之極為九,再大的話就超越極限成了十,事實上是又回歸到了零,因此「九」為最大的數字,比如九五之尊、九九歸一、九天之上等,都是用來表達極限的意思。超過了這個極限就是要逆天追求完美的行為,「大道五十」就是規則,是最完美的自然現象,但那只是屬於自然界理想化的狀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空有四季變化,大地有枯榮興衰。這就是一種規則,沒有長盛不衰,沒有永恆不變,也沒有純粹的深淵和天堂。最完美的道理是「五十」,而生長於天地間的萬物卻只能依循著「天道」衍化的規律「四九」來生存,達不到完美的「五十」。這是千萬年亙古不變的環境法則。

而「人」被稱為萬物之靈長,是唯一可以通過自身來自我滿足的,從而打破這缺失隱遁而去的「一」。這也並不是說人就可以逆天改命或者超脫一切,恰恰相反的是,這是在告訴人們做事時要積極努力,深耕不輟;遇事時要平淡寧靜,不離不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盡性而知命」,堅韌不拔。現實中大多數都是「初心易得,始終難求」,這是人最普遍且最悲哀的生活。能夠達到真正盡性而知命的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命運的,因此也被稱為一線生機。

初心不易

中國歷史漫長且豐富多姿,而目前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奔著科學發展的方向逐漸的融入全球的進程,歷史所積累下來的各個領域的成就似乎對現在這種快節奏發展的時代來說意義並不大。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明白在幾千年的漫長發展中古代的先賢聖人們留下最多的其實並不是科技的貢獻和各種發明創造。它更多的是在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本源和如何進行研究創造的方法,這種方法也一直在被國外的專家學者所借鑑。

我們應該更多的了解我們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用好前人留下來的智慧過好我們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處處是天機!
    《易經》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意思就是講天地之間,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總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機!而實際生活中天機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它們顯現的時候比較少且不易被人察覺才會讓人感到天機難尋!
  •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在自然之道中人該如何自處
    最近腦海裡一直都會浮現這段話:「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地想起自己曾經在《易經》中看到的這句話。其中《連山》主講的是山川地理和氣候變遷,《歸藏》主講的是人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則,而《周易》講的是八卦推演萬事萬物的原理。這是一套古人留給我們包羅萬象的世事變遷和萬物運轉規則的巨著。《連山》和《歸藏》大部已經失傳,現在很多人看《周易》,大部分是為了掌握測算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測佔卜。
  •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探討遁去的其一
    也就是說萬物本來是平衡的,我們假設維持萬物平衡的數據時五十,但是真正在起作用的只有四十九,這樣才有了萬物生長變化。而沒有起作用的哪一個數字就是「遁去的一」了。偏偏這個「一」能對萬物變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比喻「五十張椅子,全部坐著人,那麼就不能有變化,若是空出一張來,其餘四十九人就都用了選擇的餘地,座位的變化就會有很多種可能。
  • 大道衍化疏而有漏,為什麼一最難算?閒聊劍來三兩事
    大道之為一。「大道衍化」上古算卦分卜和筮,卜用龜甲,筮用蓍草。筮即演算,每根蓍草叫1策,總共50策。取出不用的1策代表太極,這是第一步。49策任意分成兩堆,代表兩儀,即天地,這是第二步。大道以50為滿,天衍卻為49,表示天地自然的法則不能嚴絲合縫,要留一個變量,否則滿了就無法發展變化。五十根蓍草表示天地萬物,不用的一表示天地未生前的太極,也可以理解為代表人的變量「一」。天地大道的演化,皆因有了這個「一」。「疏而有漏」第204章,道祖對陸沉說:「疏而不漏即是癥結所在,奉行天道之法,已經不足以立身,故而崩塌。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一生萬物。」
  • 解密玄門道教:「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盾去其一」是何意思?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盾去其一」最早出現在《周易.繫辭》原句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佔卜的一種方式和變數,《周易》中卜卦分兩種,一種是用龜甲起卦,還有一種是取五十根蓍草卜卦,取出一根,留四十九根起卦。五十代表完整的天地大道,為何要取出一來,意為取出得一為演化天地大道,所算之事又在大道之中,尚留一線變化之術。
  •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屬虎人如何在2021年牛年大劫中找到遁去的一線生機?
    「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屬雞人如何在2021年牛年大劫中找到遁去的一線生機?
  •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 缺失一道是盤古還是鴻鈞?答案太意外!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大道缺一,名為何道?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上面這個問題,揭開遁去的一道與盤古、鴻鈞之間的關聯。首先,我們需要知曉這句話的源頭。「大衍之數」即「天地之數」,也即「大道」。道,可以理解為宇宙萬物生靈運行的規律。能維持萬物正常運轉的大道有五十,其中真正起作用是四十九,沒有起作用的一道被隱去。但偏偏這一道對萬物變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那遁去的一道,是為變數(也可以理解為命運)。
  • 古人藏在成語裡的智慧,醍醐灌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所題堂聯。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鬥角的塵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告訴人們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 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解讀老子的思想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一句出自《道德經》的道經部分。在這一章裡,全篇共26個字:「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大道被放棄了,出現了所謂的仁義;聰明的智慧出現了,與之相對的虛偽狡詐也隨之出現;家庭關係不和睦了,才能彰顯出父慈子孝的重要;國家動蕩不安了,這才出現了所謂的忠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個相互辯證的問題,這些問題之間不僅有對立的矛盾,同時也存在統一的關係。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既然能夠歷盡千年歲月滄桑而長盛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
  • 古人云:女人顴骨高,什麼不用刀?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字字有道理
    所以老祖宗給我們的告誡,早懂少吃虧,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那麼該看什麼書呢?我給大家的建議是看一看《易經》!
  • 易經智慧:易經64卦與生命遺傳密碼對應一致!難道古人早就明白?
    《易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是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孔子學《易》時「韋編三絕」,乃至感慨:「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會有此感,絕不是因為易經中那些佔卜算卦的象數,更多是在於其中博大精深的義理。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易經》中真的存在某種神秘的力量——或者可以解讀為某種建立在統計學基礎上的原理——那也絕不在那幾枚小小的錢幣上面,而是在其深厚的道理之內。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正是因為古人發現,如果不對人的欲望做出適當的克制,任由欲望不斷的膨脹,那麼最終會害人害己,為了避免這一點,才需要克制自己無盡的欲望,而民間自然也有類似的說法,只不過更加直白罷了。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男人需謹記
    由此可見,只有從古人的人生經驗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總結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圖片來源:NASA古有「天狗吃月亮」的神話,那麼是不是古人就是這麼認為月食的呢?可見古人認為,月食是經常發生的,最晚在距今2400多年的戰國時代,古人已經知道,「滿月」的時候會發生月食,《易傳·豐卦》說:「月盈則食」;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說:「月光生於日之所照……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為闇(àn)虛……月過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