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星際穿越》剛上映,筆者作為科幻迷和諾蘭死忠粉,急不可待地去了電影院一睹為快,在當時,史詩般的科幻場景和精湛的敘事技巧深深吸引了我,成了我最喜愛的太空科幻電影之一。但是,在十幾年前,同樣有部太空科幻類電影被人們津津樂道,時至今日,它還常被拿出來與《星際穿越》作比較,這部電影就是《超時空接觸》。筆者從不覺得好電影有高低之分,因為每部電影都有其獨特的寓意,而好電影往往有兩個乃至多個不同的寓意和解讀。《星際穿越》有著出色的特效和拍攝技術,相比之下,《超時空接觸》在特效上顯得樸實無華,但在深度和劇情推敲上卻更勝一籌。作為一部九七年的科幻片,《超時空接觸》真的幾近完美。
下面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並單從信仰這個角度解析一下這部電影。
影片大致劇情是女主角愛羅薇自小在父親的薰陶下迷戀上了太空,父親因病去世多年後,她成了一名探索太空生命的科學家。然而她的努力,只得到少數人的理解,苦苦堅持了多年後終於,愛羅薇收到了一個以素數方式發送 的奇怪信號,接著又收到了不太穩定的電視信號!在女主角和她同事的努力下,他們發現電視信號中的密碼。女主角首先破譯了這些密碼,發現它們是生產時空機器的圖紙。在官方的支持下,時空機器製造了出來,第一次啟動以失敗告終,愛羅薇作為替補者坐上了時空機器,成為了首位與外星生命接觸的人類。
本片沒有商業片式的特效炫耀,更多的是對人類本身的一種思考。即便是女主角接觸外星生命的那一幕,仍然是緩緩的,娓娓道來的,化驚奇於平淡。在觀影中,我們腦海裡時常能浮現那些問題:「人從哪裡而來?要往哪裡去?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麼?」這些問題通過女主角的口中問了出來,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要回答這個問題,導演有意無意地給出了一個關鍵詞,信仰。電影引入了宗教的概念,很明顯,導演是不反對宗教的。片中有一段對話,著名科學家德拉姆反對女主探索外星生物,他說:「科學講求實際,或是能盈利。」,然而女主角的男朋友,有個神學碩士,卻回答道:「只要你的動機是尋求真理,科學的本來訴求也是如此。」這些話從一個宗教信徒口中出來似乎是有些突兀,然而並非如此。他們所堅持的都是一種信仰。宗教是信仰,科學也是信仰,甚至於女主角為了找到外星人堅持這麼多年,那也是一種信仰。信仰是人類衝突的本源所在。
女主角和男朋友帕默的再相遇,他們因為宗教問題起了衝突。
愛羅薇說:「你知道奧坎的剃刀理論吧?當觀點並陳時,簡單的理論往往是真理。當你們說科學殺死上帝時,可能答案更簡單,那就是科學證明了上帝不存在。人文思想總是會讓事物複雜化,但科學要的是簡單,它是科學進步的動力。」
愛羅薇繼續說:「你們說上帝不讓人證明,有沒有可能是更簡單的答案,上帝不存在,是我們為了懼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
帕默回答:「我無法設想沒有上帝的世界,也不願活在這樣的世界。」
愛羅薇說:「所以寧願自欺欺人?你如何證明呢?」
帕默回答:「那麼,你愛你父親嗎?證明給我看。」
女主角證明不了,最後,又因為她不相信上帝,差點不被允許代表人類進行外星接觸。女主角的信仰動搖了。她從外星球回來,卻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她到過那,很多人質疑她的無法證明,正如她質疑上帝無法證明一樣。影片的最後,女主角緊握男朋友的手,宗教和科學獲得了相互理解。
「我有這樣的經歷,我無法證實它,也無法解釋它,但是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全身心地感受到這是真實的。我曾被賦予了那樣美妙的東西,它永遠改變了我的一切。那是一個預見,一個關於宇宙的預見,肯定地告訴我們,我們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們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貴;那是一個預見,告訴我們我們屬於這樣的一個事物,它比我們更偉大,它使我們每個人不再感到孤單。我希望我能與他人分享,我希望,每個人,即使短暫地一瞬可以感覺到那種畏懼、卑微以及希望。」 女主角含淚說的這段話可謂經典。既有科學性,也有宗教意義。
影片最後,當孩子們問道有沒有外星人時,她沒有肯定地說有,而是告訴他們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每次看這部電影,筆者都有全新的感悟。我們正處在一個信仰漸漸缺失的年代,這個信仰並不指宗教,也不單指科學,很多人被浮躁之氣浸染,就如電影中那個科學家德拉姆一樣,不覺得仰望星空有任何的意義,當代很多人的口頭禪也是,有什麼用?有什麼意義?在節奏過快的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找尋自己的信仰,發現生活的意義,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質訴求。
我們腳踏實地,也應仰望天空。若要尋求答案,必需堅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