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是5000元起徵點?透視本次個稅法修改的背後深意

2020-12-01 南海網

  ◆本次修改的幅度和範圍都超過了以往,關係我國億萬納稅人錢袋子的個稅法此次迎來了根本性變革

  ◆整體上降低公民的稅負,有力解決了整體稅負尤其是工薪階層稅負偏高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個人所得稅更多向中高收入群體延伸

  ◆過去勞動性所得繳稅按月由單位代扣代繳,由於不同的月份收入有高有低,稅收的徵繳並不均衡。現在綜合計稅後實行一扣一繳,在年初進行預繳,到年底後進行申報,稅務部門彙算清繳後實行多退少補,有效解決了不同月份收入不均所帶來的繳稅極高極重的情況

  ◆首增反避稅條款劍指稅收漏洞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6月19日,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第七次大修,也是個人所得稅法出臺至今,個稅起徵點的第4次調整。

  此前的歷次調整裡,2006年從1980年的800元調整到1600元,2008年再提高到2000元,2011年進一步提至3500元並實施至今。

  黨中央、國務院對個人所得稅改革高度重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改革個人所得稅,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鼓勵人民群眾通過勞動增加收入、邁向富裕。

  個人所得稅是目前我國僅次於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第三大稅種,在籌集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11966億元,佔稅收總收入約8.3%。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做草案說明時表示,此次修改法律,旨在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決策部署,依法保障個人所得稅改革順利實施。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此次修法涉及一系列重大調整:

  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症候群稅;

  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修改的幅度和範圍都超過了以往,可以說是具有廣泛深刻民生意義的重大改革。」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法律的修改使得個稅向著公平、合理、高效方向邁進,體現出了鮮明的民生導向和個稅人性化理念,有助於提升廣大中低收入者的獲得感,「關係我國億萬納稅人錢袋子的個稅法此次迎來了根本性變革。」

  5000元起徵點的減負考量

  按照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為3500元/月。草案將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

  劉昆表示,這一標準綜合考慮了人民群眾消費支出水平增長等各方面因素,並體現了一定前瞻性。「按此標準並結合稅率結構調整測算,取得工資、薪金等綜合所得的納稅人,總體上稅負都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中等以下收入群體稅負下降明顯,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分析指出,給中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階層減負,更加公平地徵稅並通過個稅手段來調節分配,是此次修法的兩個重要目的。「這將有利於減輕個人負擔,增加居民收入及其消費能力,對擴大內需甚至穩定經濟增長都將產生積極作用。」

  「稅收負擔較重會影響中產階層消費支出,導致消費動力不足,對經濟結構轉型帶來負面影響。」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本刊記者表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和核心二線城市工作的工薪階層,面臨較重的生活壓力,提高個稅起徵點相當於增加了這一群體的收入。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也對本刊記者表示,社會上提高個稅起徵點的呼聲較高。2011年實行3500元的起徵點以來已經過去8年,隨著經濟的增長,民眾的收入水平也不斷提高。此次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回應了社會需求,普遍降低了納稅人的負擔。

  「此次起徵點提高的幅度力度很大。」王雍君對本刊記者分析說,起徵點能否照顧到社會群體的基本生存,是個人所得稅是否公平的體現,而公平是稅制的生命。起徵點的提升會惠及所有納稅人,尤其對低收入群體有利。「起徵點提升到5000元體現出了不能侵蝕個人基本生存的理念,是對社會需求的積極回應。」

  邁出症候群稅重要一步

  現行個人所得稅法採用分類徵稅方式,將應稅所得分為11類,實行不同徵稅辦法。按照「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要求,結合當前徵管能力和配套條件等實際情況,草案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4項勞動性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納入症候群稅範圍,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居民個人按年合併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

  從國際上看,個人所得稅制主要分為綜合個人所得稅制、分類個人所得稅制以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三種模式。王雍君指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這是世界各國比較通行的徵稅模式。此次修法將4項勞動性所得納入症候群稅範圍,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標誌著我國的稅收徵收向著綜合方向前進了一步。

  「症候群稅帶來的好處是明顯的。」王雍君說,這有助於提高稅收徵管效率。從分類徵收變為症候群收後,就不需要對每一條渠道都掌握。而此前對不同來源的收入在稅率上區別對待,也未能體現能力公平。劉尚希也表示,草案考慮了收入多樣化的實際情況,更加接近、符合社會的預期。實行症候群收,能夠更好堵住高收入者避稅的漏洞。

  李萬甫進一步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分析說,過去勞動性所得繳稅按月由單位代扣代繳,由於不同的月份收入有高有低,稅收的徵繳並不均衡。現在綜合計稅後實行一扣一繳,在年初進行預繳,到年底後進行申報,稅務部門彙算清繳後實行多退少補,有效解決了不同月份收入不均所帶來的繳稅極高極重的情況。「綜合計稅儘管並沒有一步到位,但4項勞動所得佔到了個稅收入的70%左右,可以說是抓住了當前稅負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兩大亮點共同突出「獲得感」

  稅率結構的優化調整是此次個人所得稅法修改的亮點之一。

  綜合所得稅率方面,以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3%至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為基礎,將按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按年計算,並優化調整部分稅率的級距。

  具體為: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現行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

  經營所得稅率方面,以現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為基礎,保持5%至35%的5級稅率不變,適當調整各檔稅率的級距,其中最高檔稅率級距下限從10萬元提高至50萬元。

  王雍君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無論是拓寬相關稅率的級距,還是降低較低檔所得的稅率,都是從整體上降低公民的稅負,有力解決了整體稅負尤其是工薪階層稅負偏高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個人所得稅更多向中高收入群體延伸,有助於扭轉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形,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

  增加5項專項附加扣除也被業界普遍認為是此次法律修改的又一亮點。

  草案在提高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明確現行的個人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專項扣除項目以及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繼續執行的同時,增加規定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項附加扣除。

  連平表示,專項附加扣除考慮了個人負擔的差異性,有利於個人所得稅的公平原則。特別是養孩成本高、房貸壓力大、看病貴等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生活負擔,把這些項目納入個稅抵扣項,全面考慮個人負擔的差異性,有助於切實減輕納稅人壓力。「這次擴圍具有標誌性意義。」

  首增反避稅條款劍指稅收漏洞

  首次增加反避稅條款也為各界廣泛關注。目前,個人運用各種手段逃避個人所得稅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堵塞稅收漏洞,維護國家稅收權益,草案參照企業所得稅法有關反避稅規定,針對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地避稅、實施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規定稅務機關作出納稅調整,需要補徵稅款的,應當補徵稅款,並依法加收利息。

  「這是參照公司所得稅中有關條款而引入,有助於加大對個人所得稅稅收的徵管,促進居民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採訪中,李萬甫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加強稅收徵管,加大打擊逃避稅的力度,需要法律進一步明確賦予稅務部門相關的職責,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正是基於這一考慮。

  王雍君也認為,這次增加的規定,賦予了稅務部門可以在個人所得稅法依據下,對納稅義務進行獨立確認或再確認的職責和權力,旨在堵塞稅收漏洞,也有利於促進稅收的公平。在他看來,完善有關納稅人的規定本身也有壓縮避稅空間、促進公平的作用。

  為適應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兩類納稅人在徵稅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便於稅法和有關稅收協定的貫徹執行,草案借鑑國際慣例,明確引入了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概念,並將在中國境內居住的時間這一判定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標準,由現行的是否滿1年調整為是否滿183天。

  「過去滿一個公曆年度才納稅,這次拓寬了居民個人的認定標準。借鑑國際標準由原來的一年改為183天,有利於加強對不同類型的納稅人的稅收徵管,更好地行使稅收管轄權,維護國家稅收權益。」李萬甫說。

  原題《個稅法修改的大民生導向》

  將刊於《瞭望》新聞周刊2018年26期

為何是5000元起徵點?透視本次個稅法修改的背後深意

相關焦點

  • 新個稅法通過!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費用可向單位申報代扣
    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明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將正式施行。而在一個月後的10月1日起,納稅人工資、薪金所得就可以先開始適用調整後的每月5000元的個稅起徵點並且適應新的稅率,享受到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那麼,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後,一年會減少多少稅負?哪些收入群體減輕稅負最明顯?
  • 工資超過5000元怎麼扣稅?2018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表)
    :  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症候群稅;  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一起關注這次力度空前的個稅改革吧。
  • 個稅起徵點太低?14億人有多少月入超5000元?答案令人吃驚
    而納稅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在2018年時,我國的個稅起徵點就已經上調到了5000元。不過,最近上海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中的內容卻引發了很多人的熱議,在報告中指出,個稅起徵點為5000元太低,已經不再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也不利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 個稅調整最新消息2018:個稅起徵點2018稅率表 個稅計算公式器
    備受關注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19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個稅法自1980年出臺以來第七次大修,也將迎來一次根本性變革:  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行症候群稅;  個稅起徵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萬元);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
  • 「漲工資」、「個稅起徵點」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漲工資」、「個稅起徵點」英文怎麼說?  漲工資的消息剛至,今天又見《新聞晨報》報導:全國人大常委會昨日初次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擬將個稅免徵額由目前的每月2000元上調至每月3000元,並將現行的9級超額累計稅率修改為7級。調整後,月入(扣除「三險一金」)1.9萬元將成為個稅增加或減少的「臨界點」,超過則個稅增加,低於則減少。
  • 2018新個稅法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含新個稅計算器)
    新版個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 速算扣除數  其中,應納稅所得額 = 稅前收入 - 三險一金(廣州是五險一金) - 免徵額(5000元) - 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 專項附加扣除  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還在確定中
  • 重慶上調房產稅起徵點 超過這個價格得交稅
    (原標題:新年第一調:重慶上調房產稅起徵點!超過這個價格得交稅) 1月1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官方網站發布公告,調整房產稅起徵點。作為2019年樓市政策調整首例,重慶的此次例行調整政策亦引起廣泛關注。
  • 全國6億人月薪僅1000元,月薪超過5000的有多少?很多人都想多了
    這裡往往會有一個分界線:月薪5000元。 為什麼這個分界線是5000元呢?因為現在規定,只要每個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往往已經被很多人定義為中高收入人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