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時候,苦楝樹的紫花開得柔柔弱弱,一副禁不起風吹雨打模樣,樹形卻是高大而強健。楝樹除了樹幹粗壯,枝葉同樣是柔軟細緻,將細小的淡紫色花襯託得更加嬌媚迷人,花和樹如此懸殊的差異對比,使得苦楝花開時格外地引人注目。
進入盛花期的苦楝,具有一種特殊的香氣,滿樹的紫花乃由許多小紫花組成,細看每一朵小花都有五片花瓣,白中透著淡雅的紫,在初春陽光下看來花容如似霧,浪漫滿點。
苦 楝
苦楝為楝科楝屬落葉喬木植物,又名楝樹、紫花樹、楝棗子、金鈴子、翠樹、森樹、楝棗樹、火棯樹、花心樹、苦辣樹、洋花森。高達10-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小葉卵形至橢圓形,花淡紫色,有香味。核果近球形,熟時黃色,宿存枝頭,經冬不落。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綠化價值
苦楝是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有楝樹生長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記載。多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苦楝樹形瀟灑,枝葉秀麗,花淡雅芳香,對二氧化硫等抗性強,具有吸滯粉塵和殺滅細菌的功能。故適宜作庭蔭樹、行道樹等。
藥用價值
苦楝不僅是綠化植物,亦是藥用植物,其花、葉、果實、根皮均可入藥,有清熱,燥溼,殺蟲的功效。用於蛔蟲、蟯蟲,風疹,疥癬。
《本草綱目》中記載其花亦入藥,現今未用。原記載為:花,熱痱,焙末摻之。鋪席下,殺蚤、蝨。(時珍)
楝葉(乾燥葉):止痛,殺蟲,用於疝氣,蛔蟲,跌扑腫痛,疔瘡,皮膚溼疹。
乾燥樹皮及根皮。鮮用或切片生用。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病。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但根皮及莖皮有毒,用時要嚴遵醫囑,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
楝實(取乾燥成熟果實):疏肝理氣,止痛,殺蟲。用於肝鬱氣滯的脅痛、胃痛、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果實又稱苦楝子,果肉亦有毒,且毒性最強。老鄉多用果肉為糨糊糊鞋底,一可以節約糧食,二可以防蟲防蛀。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實的如果誤食會造成頭痛、嘔吐、噁心、腹痛、腹瀉、昏睡、 抽搐、血壓下降、呼吸麻痺而死亡。
商業價值
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
植物品種的眾多和繁茂也說明了棲霞山生態環境的優良,同時,中草藥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也請大家在觀賞的同時,請勿採摘哦!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