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題:獲獎之後,他們繼續請戰——記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在中國工程院座談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人民英雄「回家」了!
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的大院裡人聲鼎沸,青年科研人員們舉著「人民英雄」「逆行勇士」「女神」的手牌,用鮮花和歡呼聲迎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和「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陳薇、張伯禮,他們即將在現場聆聽和學習英雄們的科學家精神。
就在幾個小時前,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張伯禮和陳薇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在人群的簇擁下,三位抗疫英雄微笑著走進中國工程院「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的現場。
剛剛獲得國家最高榮譽的鐘南山院士看上去精神飽滿、身姿挺拔。當他在座談會上回憶起自己24年的「資深」院士歷程時,才讓人想起他已經84歲。
回首從2003年抗擊非典、2015年應對MERS,到這一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鍾南山深有感慨:「中國工程院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的精神。這是我取得成績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還深深感到,院士仍然要好好學習,不斷提高。現在有很多的交叉學科要學,這次疫情我學了大數據、AI、5G和雲平臺等等,這些技術都用在了診療裡。今天我們談的是抗疫,其實抗疫裡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在各個領域裡都應該是這樣。」鍾南山說。
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講話特別是對抗疫精神的闡釋,讓陳薇院士百感交集,「我想起了在武漢奮鬥的113天,從1月份到5月份,我們經歷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全過程。這麼多人前赴後繼、不怕犧牲,才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我印象最深的是『捨生忘死』『尊重科學』。中華民族在大災大難面前展現的大義、國家在科技上的大量投入、廣大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精神理念,讓我們有能力、有底氣用最快時間做出經得起時間檢驗、歷史檢驗、國內外同行檢驗的科技成果。我為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科技感到自豪。」陳薇說。
「這是無上的榮光,但我心裡非常忐忑不安。」張伯禮這樣描述他獲獎後的心情,「4.2萬多名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幾十萬名湖北省的醫務工作者共同戰鬥,那麼多人都為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還有同志作出了犧牲,稱號卻只給了我們幾個人,這份獎太重了。」
這樣「不安」的張伯禮,卻如壯士般「把膽留在了武漢」。座談會後,有人問他,當時膽囊炎發作,為什麼不從一線撤回?他卻直率地說,輕傷都不下火線,小手術算什麼呢?
「武漢一線的工作還需要我,不可能撤回。我就是去給人治病的,自己得病是關鍵時刻掉鏈子,不值得說。但是病了怎麼辦?趕緊手術,繼續上前線戰鬥,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張伯禮說。
對三位院士來說,獎章和榮譽是國家和人民的肯定,是他們挺身而出、為國擔當的標註,更是壓在肩頭沉甸甸的擔子。
「雖然國內疫情已經防控得非常好了,但國際上每天還新增很多感染病例,抗疫還是任重道遠。這次抗疫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短板和不足,也使我們有更深的危機感和更重的責任感。我要從個人做起、從現在做起,在生物防疫戰場拿出更硬核的成果,不辜負人民的期望。」陳薇這樣說。
「我要把這個榮譽珍藏起來,化作一種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從眼前來說,做好今秋冬可能出現的第二波疫情的防控;從長遠來說,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為健康中國服務。」張伯禮這樣說。
「我要請戰!我們有願望把中國抗疫的工作繼續抓下去。現在只是抗疫的第一階段,還遠遠沒到結束,我們要有思想準備大概要好幾年。我們要繼續在呼吸系統疾病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上為祖國貢獻力量。」鍾南山這樣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