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探火」背後的3位海南小夥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遊連勇 孫浩
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奔向火星的旅程。這一任務順利完成的背後,有3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人,他們為火箭騰飛、「天問」問天默默揮灑著汗水,貢獻著力量。
萬寧小夥何遠斌:
讓火星探測器「住得」更舒適
空調系統負責提供恆定的溫溼度保障,確保火箭、太空飛行器始終處於最適宜的環境中,是發射場不可或缺的系統之一。23日上午,在空調值班室,萬寧小夥何遠斌正在查看加注大廳的溫溼度數據,這已經是他在空調崗位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了。
火星探測器在廠房一天,空調機組就得24小時不間斷運行。每小時記錄幾十個數據,每兩小時一次的設備巡檢,是何遠斌的日常工作。
何遠斌在檢查空調室外機運行參數。
元器件溫度是否正常?管路有沒有出現洩漏?機組有沒有發出異響?這些,何遠斌每天都要仔細確認,做到一絲不苟。長期通宵值班讓他變得精瘦,也有了明顯的黑眼圈。
在一次巡檢時,何遠斌發現大廳的空調機組運行頻率出現異常。為了提供正常的環境保障,他立即停用運行機組並切換至備用機組,一邊提高對大廳環境的檢測頻率,一邊組織崗位人員逐一排查,最終鎖定主板通訊故障,並排除故障。當機組恢復正常運行後,大家都鬆了口氣。
「通宵值班確實比較熬人,但是一想到大廳『住』的是精貴的火星探測器,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何遠斌說。
今年,衛星、飛船、火星探測器等太空飛行器接踵而至,何遠斌和同事們始終「鉚」在崗位上,不間斷值班近200個日夜,從未懈怠,毫無怨言。火星探測器的測試加注工作也得以順利開展。
臨高小夥許績鵬:
「叉」起航天人的使命擔當
許績鵬,是一名「90後」叉車駕駛員。2014年,臨近畢業的他,聽聞文昌航天發射場急需人才,看到招聘信息,便欣然報了名。畢業後,他順利進入發射場工作。因為學的是汽車修理專業,他被安排在特裝車系統上班。
執行發射任務前後,通常有許多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的氣瓶、測試設備需要轉場,這些都離不開叉車保障。許績鵬便當起了搬運工,開著叉車把設備按要求轉到測試間或庫區。經過多年的磨鍊,他練就了一次叉準、平穩快速送達的絕活,即使在光線不好的夜晚,依然能夠精準快速轉運貨物。執行這次「探火」發射任務,他出動叉車80餘次,沒有出現過一次差錯。
許績鵬在操作叉車。
有人問他夜間操控叉車的訣竅,他調侃道:「我眼睛小能聚光,所以看得準、叉得準。」而事實上,真功夫來源於勤學苦練。只要有空,他就開著叉車在發射場各處模擬演練,哪裡地勢有起伏、哪裡有障礙物,他早就刻在腦海裡了。
海南地處熱帶,具有「高溫、高溼、高鹽霧」的特點。因此,車輛往往腐蝕、老化得比較快,修車也成了許績鵬的家常便飯。在車場,常常能看到他一會兒鑽到車底拆裝配件,一會兒檢查管路,油汙沾得滿臉都是,汗水溼透了衣服,他卻渾然不覺。
談及對這份工作的感受,他說:「能在家鄉服務航天事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
瓊海小夥黃德幹:
指哪打哪的吊裝「大拿」
太空飛行器廠房大廳內,來自瓊海的「90後」小夥黃德幹複述著指揮員的口令,聚精會神地操作著吊車,整流罩隨著吊鉤徐徐離開平板車,而後緩緩地落到合罩導軌上。當整流罩平穩安放好後,大家開始了緊張的扣罩工作。
黃德幹2014年到發射場工作,從打掃廠房衛生、值班執勤幹起,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吊車操作手。
黃德幹在操作吊車設備。
吊裝對操作精準度有很高的要求,用「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形容毫不為過。為此,他常常把盛滿水的水桶掛在吊鉤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S型立柱,再用白布條系上細鐵絲依次穿入礦泉水瓶,來訓練操作的精準度和平穩度。每次訓練,他都會認真查找不足,總結經驗,調整後又開始反覆訓練。因此,他的技術突飛猛進,曾兩次獲得發射場吊裝比武競賽第一名。
每次執行發射任務前,總能看到黃德幹帶著工具,爬上30多米高的廠房頂端,對吊車進行檢查維護。而連接地面和房頂的,是近75度傾角的夾層樓梯。每次爬樓梯,他總是第一個登頂,大家都跟不上他。有人說他像猴子一樣靈活,他哈哈一笑,說:「我從小就爬椰子樹,爬樓梯可比爬樹簡單多了。」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有不少像許績鵬、何遠斌、黃德幹這樣的海南人,他們兢兢業業戰鬥在測試發射一線,既有「爬樹摘果,下海捉魚」的自帶技能,也有獻身崗位的過硬本領,展現了海南青年積極投身自貿港建設的良好風貌。
(本報文城7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