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2020-07-24 南海網

天問「探火」背後的3位海南小夥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遊連勇 孫浩

7月23日12時41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了奔向火星的旅程。這一任務順利完成的背後,有3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人,他們為火箭騰飛、「天問」問天默默揮灑著汗水,貢獻著力量。

萬寧小夥何遠斌:

讓火星探測器「住得」更舒適

空調系統負責提供恆定的溫溼度保障,確保火箭、太空飛行器始終處於最適宜的環境中,是發射場不可或缺的系統之一。23日上午,在空調值班室,萬寧小夥何遠斌正在查看加注大廳的溫溼度數據,這已經是他在空調崗位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了。

火星探測器在廠房一天,空調機組就得24小時不間斷運行。每小時記錄幾十個數據,每兩小時一次的設備巡檢,是何遠斌的日常工作。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何遠斌在檢查空調室外機運行參數。

元器件溫度是否正常?管路有沒有出現洩漏?機組有沒有發出異響?這些,何遠斌每天都要仔細確認,做到一絲不苟。長期通宵值班讓他變得精瘦,也有了明顯的黑眼圈。

在一次巡檢時,何遠斌發現大廳的空調機組運行頻率出現異常。為了提供正常的環境保障,他立即停用運行機組並切換至備用機組,一邊提高對大廳環境的檢測頻率,一邊組織崗位人員逐一排查,最終鎖定主板通訊故障,並排除故障。當機組恢復正常運行後,大家都鬆了口氣。

「通宵值班確實比較熬人,但是一想到大廳『住』的是精貴的火星探測器,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價值、很有意義。」何遠斌說。

今年,衛星、飛船、火星探測器等太空飛行器接踵而至,何遠斌和同事們始終「鉚」在崗位上,不間斷值班近200個日夜,從未懈怠,毫無怨言。火星探測器的測試加注工作也得以順利開展。

臨高小夥許績鵬:

「叉」起航天人的使命擔當

許績鵬,是一名「90後」叉車駕駛員。2014年,臨近畢業的他,聽聞文昌航天發射場急需人才,看到招聘信息,便欣然報了名。畢業後,他順利進入發射場工作。因為學的是汽車修理專業,他被安排在特裝車系統上班。

執行發射任務前後,通常有許多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的氣瓶、測試設備需要轉場,這些都離不開叉車保障。許績鵬便當起了搬運工,開著叉車把設備按要求轉到測試間或庫區。經過多年的磨鍊,他練就了一次叉準、平穩快速送達的絕活,即使在光線不好的夜晚,依然能夠精準快速轉運貨物。執行這次「探火」發射任務,他出動叉車80餘次,沒有出現過一次差錯。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許績鵬在操作叉車。

有人問他夜間操控叉車的訣竅,他調侃道:「我眼睛小能聚光,所以看得準、叉得準。」而事實上,真功夫來源於勤學苦練。只要有空,他就開著叉車在發射場各處模擬演練,哪裡地勢有起伏、哪裡有障礙物,他早就刻在腦海裡了。

海南地處熱帶,具有「高溫、高溼、高鹽霧」的特點。因此,車輛往往腐蝕、老化得比較快,修車也成了許績鵬的家常便飯。在車場,常常能看到他一會兒鑽到車底拆裝配件,一會兒檢查管路,油汙沾得滿臉都是,汗水溼透了衣服,他卻渾然不覺。

談及對這份工作的感受,他說:「能在家鄉服務航天事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

瓊海小夥黃德幹:

指哪打哪的吊裝「大拿」

太空飛行器廠房大廳內,來自瓊海的「90後」小夥黃德幹複述著指揮員的口令,聚精會神地操作著吊車,整流罩隨著吊鉤徐徐離開平板車,而後緩緩地落到合罩導軌上。當整流罩平穩安放好後,大家開始了緊張的扣罩工作。

黃德幹2014年到發射場工作,從打掃廠房衛生、值班執勤幹起,一步步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吊車操作手。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黃德幹在操作吊車設備。

吊裝對操作精準度有很高的要求,用「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形容毫不為過。為此,他常常把盛滿水的水桶掛在吊鉤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S型立柱,再用白布條系上細鐵絲依次穿入礦泉水瓶,來訓練操作的精準度和平穩度。每次訓練,他都會認真查找不足,總結經驗,調整後又開始反覆訓練。因此,他的技術突飛猛進,曾兩次獲得發射場吊裝比武競賽第一名。

每次執行發射任務前,總能看到黃德幹帶著工具,爬上30多米高的廠房頂端,對吊車進行檢查維護。而連接地面和房頂的,是近75度傾角的夾層樓梯。每次爬樓梯,他總是第一個登頂,大家都跟不上他。有人說他像猴子一樣靈活,他哈哈一笑,說:「我從小就爬椰子樹,爬樓梯可比爬樹簡單多了。」

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還有不少像許績鵬、何遠斌、黃德幹這樣的海南人,他們兢兢業業戰鬥在測試發射一線,既有「爬樹摘果,下海捉魚」的自帶技能,也有獻身崗位的過硬本領,展現了海南青年積極投身自貿港建設的良好風貌。

(本報文城7月23日電)

相關焦點

  • 探火任務背後,這三個海南仔貢獻了力量
    任務背後,有3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南仔,在為火箭騰飛、「天問」問天默默揮灑著汗水,貢獻著力量。在空調值班室,萬寧小夥何遠斌正在查看加注大廳的溫溼度數據,這已經是他在空調崗位的第7個年頭了。談及他對這份工作的感受,他說:「能在自己家門口從事航天事業,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小眼睛」的話裡充滿了輕鬆和歡快。
  • 「天問一號」開啟首次探火之旅 三型發動機全力「保駕護航」
    西部大開發訊(記者張靜)2020年7月23日,中國新一代綠色無汙染大推力火箭長徵五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刺破蒼穹,一飛沖天,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開啟中國首次探火之旅。未來,經過7個多月的在軌道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著陸火星,一次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
  • 清華裝備公司職工圓滿完成長五遙四火箭探火首飛保障任務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特別興奮、特別自豪,感覺自己也為祖國航天事業發展,貢獻了一份小小的力量。」正在海南文昌執行此次長五遙四火箭探火首飛保障任務的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清華裝備公司)職工張鵬激動地說。
  • 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17日電題:蓄勢待發!為何「探火」任務要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
  •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保護海洋貢獻高校力量
    原標題: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保護海洋貢獻高校力量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近年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充分發揮瀕臨南海的地緣優勢,突出海洋和熱帶特色,圍繞海南生態環境問題,以院士工作站為平臺,形成熱帶海岸帶汙染防控以及熱帶典型生態系統研究兩大團隊,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貢獻高校力量。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背後有四個山西小夥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探火任務」背後四個山西小夥功不可沒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許多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 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2日電 題:全球迎來「探火季」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看點幾何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胡喆、王琳琳近期,火星發射進入「窗口期」,全球迎來「探火季」。繼20日阿聯「希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也將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開啟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中國為何要探測火星?
  • 「探火」的朋友圈在擴大 專家詳解各國探火計劃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由於2020年正值地球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美國、中國、阿聯3個國家將在火星地表採樣、區域巡視性探測、熱大氣層測量等方面執行探測任務,從而為生命起源及演變、探索人類新家園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 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探火之路不簡單——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探火之路不簡單——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還要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胡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前所未有,難度和挑戰也非比尋常。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在距離地球數百萬公裡之遙的奔火軌道上,極速前進,探測器各項功能及運行情況良好。
  • 安徽這對90後夫妻為「天問一號」貢獻力量!
    昨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背後凝聚了所有工作人員的心血,而張晨曦和杜靜嫻這對小夫妻便是其中兩位。他們都是安徽人,相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兩人追隨愛情和共同的理想,先後來到文昌發射場。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張晨曦、杜靜嫻夫妻倆。
  • 走進「天問一號」背後的亦莊智造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踏上探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的背後有」亦莊智造「的身影 快和小亦一起去看看吧長五的忠實守護者在此次發射任務中,航天火箭公司還在海南靶場配置了火箭遙測地面接收系統、天基遙測地面接收系統,為長五發射任務前靶場最後階段火箭自身和箭上天基載荷設備的工況進行最後一次診斷測試提供可靠的信號接收、數據判讀依據。通過對遙測信號的判讀,檢測火箭各關鍵部位工作是否正常,為確保火箭能否如期發射提供支撐。
  • 航天六院執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試驗隊凱旋
    在經歷了2016年長五遙一一飛沖天的喜悅和2017年長五遙二失利的至暗時刻後,終於迎來了2019年長五遙三刺破蒼穹的驚天一飛。在剛剛過去的7月23日,長五遙四神箭問天,開啟了中國人為之振奮的「繞、落、巡」探火之旅。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升空在即,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天問一號」升空在即 四季沐歌「探火見證官」全線徵集中
    ​  根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消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1問一號」將於2020年7月22日—25日擇機發射。按照計劃,「天1問一號」火星探測衛星要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任務,這是我國第一次向火星發射的探測衛星,將正式拉開我國行星探測的大幕。
  • 探火風雲 | 俄羅斯探火夢(三)系統回顧「火衛一-土壤」探測任務計劃
    今天,我們繼續以「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為線索,談談蘇聯探火路途的艱辛。(點擊上方圖片,回顧「俄羅斯探火夢"往期內容)(點擊上方圖片,回顧「俄羅斯探火夢"往期內容)「火衛一-土壤」探測器發射質量為11噸,如此大的質量,這在人類的火星探測史上是空前的。
  • 胖五微課堂: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
    液氫液氧推進劑 超級環保的「胖五」不同於目前常規火箭使用的化學燃料,「胖五」的燃料大部分是零下183℃的液氧和零下253℃的液氫——這已經接近低溫的極限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本次任務為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五次發射,也是首次應用性發射。為什麼「胖五」首次執行任務,就是「探火」這個極其重要又難度極高的呢?又或者說,為什麼「探火」任務非「胖五」不可呢?
  • 「天問一號」出徵火星,這群湖北小夥不淡定了
    楚天都市報記者張皓 通訊員李康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一道焰火刺破南海蒼穹,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由此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探火背後,有這麼一群湖北小夥,他們在航天戰線的各個崗位上煥發著光和熱,匯聚成攬星九天的「湖北力量」。
  • 探火夫妻檔:航天伉儷攜手追逐星辰大海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孫一龍和趙興娜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一對青年「系工」夫妻,他們雙雙紮根海南島,奮戰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崗位。孫一龍是低溫動力系統工程師,負責為火箭注入騰飛的血液。趙興娜是氣象系統工程師,負責為點火尋找「最佳天窗」。此次探火任務中,孫一龍定崗在發射塔架上,跟蹤加注系統的工作狀態,實時進行質量把關和技術指導。
  • 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從北鬥組網到嫦娥奔月、從天舟遨遊到火星探測,一路走來,她們乘風破浪向天行,用不餒與堅信、用努力與超越,成長為發射場各個系統各個領域的「大姐大」,對任務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是西昌航天徵戰星辰大海一支重要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