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2020-07-24 國防時報排頭兵

20歲,她們在青春最美的年華走近閉塞荒涼的大山,逐夢星辰。

30歲,她們在初為人母的階段踏上萬象待新的海島,二次創業。

40歲,她們在家庭事業的雙重挑戰下突圍向前,徵戰太空。

當長徵五號託舉著天問一號直奔寰宇,40+的她們,扛起系統工程師的責任和使命,坐鎮發射場各個關鍵崗位,或從容指揮、或冷靜思考、或深情注視、或認真判讀。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從北鬥組網到嫦娥奔月、從天舟遨遊到火星探測,一路走來,她們乘風破浪向天行,用不餒與堅信、用努力與超越,成長為發射場各個系統各個領域的「大姐大」,對任務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是西昌航天徵戰星辰大海一支重要的「她」力量。

張秋燕

她手握著火箭飛行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

42歲的張秋燕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測控系統工程師,此次探火任務的安控助理兼外測總體系統工程師。

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張秋燕

「如同飛機飛行的『黑色13分』,火箭飛行也有至關重要的『黃金10秒』。」作為此次任務的安控助理,張秋燕說,一旦火箭起飛後出現故障,她必須在這短短10秒內,根據20多類圖像、曲線和近百個關鍵數據,做出正確的安全判斷,協助安控指揮員迅速決策,實施安全控制炸毀,確保發射場和航區內的重要目標安全。手握火箭飛行安全的最後一道保險,這個崗位有多重、這份責任有多大,這位姐姐有多帥不言而喻。

2003年,帶著對航天的嚮往,大學畢業的張秋燕從八百裡秦川走近了川西大涼山,成為中心技術部一名系統工程師,開始在航天測控一線摸爬滾打。本科學的是信息,崗位卻是測控,張秋燕的成長註定不易。從普通雷達崗位到測控總體,張秋燕一步步挑戰自己,一步步學習成長,排除重大故障、公開出版教材、完成多項研究、獲得眾多獎項,平淡嫻靜的陝西妹子內心卻倔強要強,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測控大拿。2015年,張秋燕從西昌轉戰文昌,參與到文昌發射場的建設中,不僅扛起了「海南發射場大口徑無線電設備標校方法研究」等課題攻關任務,還承擔起了兩型火箭發射的安控工作。

長徵七號首飛時,火箭點火起飛後10秒左右,實時顯示的火箭飛行彈道參數出現了異常偏差並超出了設定的安全紅線,安控工作間內雅雀無聲,緊張到令人窒息。坐鎮安控臺前的張秋燕,迅速查看輔助圖像和關鍵參數,輔助安控指揮員很快給出了「系設備測量偶發誤差,火箭本身飛行正常」的判斷。最終火箭成功飛天,印證了他們的判斷。

火星探測任務啟動後,她和崗位人員重新擬制了近萬字的安控方案,全程參與次次安控演練,每一項測試、每一次聯調都以首次的標準和警醒準備和參與。雖然,已經順利完成了文昌發射場5次任務的安控工作,火箭升空的那一刻,張秋燕還是有點小緊張,她說,為了萬無一失的目標,他們把安控工作盡力做精做細做極致,同樣也為了萬無一失的目標,卻希望這項工作永遠備而不用!

宋玉紅

她用心守護著發射場的千裡眼順風耳

47歲的宋玉紅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通信系統工程師,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負責光纖通信系統技術總體工作。

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宋玉紅

通信工作在航天發射中擔任信息傳輸「大動脈」的角色,如同人的眼睛和耳朵,是發射任務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我們的工作就是確保通信通,路路通。工作雖累,但很有成就感,非常有意義!」快人快語的宋玉紅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

1998年大學畢業後,宋玉紅選擇了距離老家遼寧北鎮千裡之遙的西昌航天城,追逐人生的自由和理想。地處深山、信息不暢、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初來乍到的新鮮感很快被失落代替。「後來決定考研究生,覺得環境是清苦的,但人不能虛度光陰,應該爭取一切可能去充實、豐富和提高自己!」說起往事,宋玉紅依然自信堅韌。2007年,宋玉紅研究生畢業回到單位,先後在中心技術部保密管理、一體化體系、指揮通信等多個崗位摔打磨礪,航天之路走得積極而充實。

2014年,宋玉紅從西昌調到海南,負責文昌發射場通信系統技術抓總牽頭工作。由於發射場地理氣象條件複雜、加之業務範圍覆蓋廣、輻射時間長、任務標準高,要做到「迅速、準確、安全和不間斷」的保障難度非常大,因此,宋玉紅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團隊成員的工作標準要求都特別高。在先期鋪設海口辦公區的通信電纜時,要在二十多畝的荒地中找到四個通信井蓋,地上到處是鬼針草和帶刺的藤,她帶頭走進草刺堆裡尋找,皮膚被劃出一道道的血口子。無論是日常維護還是任務測試,她總是親力親為,不肯放過任何一個參數和細節。團隊裡很多年輕同志剛來時,常常因為工作的疏忽而被宋玉紅訓斥,但誰也沒有因此埋怨,反而感激宋玉紅的嚴格要求,很快養成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宋姐是那種不服輸、特別能吃苦、特別講原則的人。無論是對待工作的態度還是對待人生的追求,她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帶動著我們!」團隊裡的年輕同志如是評價她。

負責通信團隊工作以來,宋玉紅憑藉紮實的作風和過硬的能力,帶領通信保障團隊出色完成了文昌發射場歷次航天任務的通信保障工作。現在除了忙任務,宋玉紅還在積極參與一些項目研究,和通信系統工程師團隊一起致力於提高兩個發射場航天業務網的管理效率,進一步實現兩個發射場通信系統智能高效聯通,讓它更好地助力任務的完成。她說: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守護好發射場的通信安全,保障測試順利、發射順利。

高東群

她被譽為發射場「移動的遙測大綱」

43歲的高東群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數據處理系統工程師,在此次探火任務中負責實時—遙測數據處理工作。

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高東群

認識高東群的人,都熟識她臉上淺淺的笑容。無論是在機房還是辦公室,她臉上有對工作藏不住的熱愛。2000年,從重慶大學畢業後,高東群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西昌航天人,先後從事過中心宜賓測量站遙測崗位、技術部數據處理崗位等多個系統工作。2014年,為了追逐「大火箭」的夢想,她轉戰文昌發射場,走上中心機系統崗位,在全新的徵途上開始新的追夢歷程。

2015年,文昌發射場迎來了「大火箭」的合練任務,中心機軟體研發工作也進入攻關階段,軟體的開發和調試工作壓力巨大。高東群負責的遙測數據處理崗位,由於數據龐大、類別繁多,是工作量最大、最重的崗位。為了不耽誤進度,她連續幾個月宅在機房裡逐個參數、逐個算法地比對處理結果,終於圓滿完成了中心機遙測軟體的開發和測試工作,並在後續的長五首飛、長七首飛中圓滿完成了幾千個參數的實時處理任務。

2017年底,高東群重病住院。當時,備戰長五遙三任務的計劃啟動,室裡就安排了新同志學習海南的中心機遙測數據處理軟體,好讓高東群安心治病修養。高東群始終放心不下遙測數據處理崗位的工作,在電話裡耐心給新同志解答問題,囑咐新同志工作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身體好轉後,她立馬返回了單位,主動請纓參加任務,她說:「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幹自己喜歡的事情!」

無論是長五還是長七,都是全新的火箭,參數種類多、處理方法複雜,遙測全幀數據的仿真處理一直是困擾數據處理人的老大難問題,軟體測試大部分只能依靠兄弟單位提供的模飛文件進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高東群利用業餘時間研究文昌發射場大數據量遙測全幀數據的模擬方法,歷時一年多努力開發了實用的工具軟體,極大地提高了遙測數據處理的速度和質效,並在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遙測軟體測試中派上了大用場。

這些年,多個系統崗位的摔打歷練和堅守付出,讓高東群成為了遙測數據處理名副其實的專家。每當遇到遙測數據方面的問題,她總是迅速又清楚地給出答案,單位的年輕同事們還給她起了「移動的遙測大綱」的美譽,尊敬地稱她為高姐。作為室裡的老同志,崗位上的老骨幹,高東群對新同志的培養同樣用心,無論何時何地,新同志提出的各種問題她都會耐心解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她常說:「我們做軟體開發,不能把目光盯在眼前的需求,不能只圖眼下的方便省事,一定要為以後的維護和擴展打下基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姚瓊

她揭開了文昌發射場大氣環境腐蝕規律的神秘面紗

45歲的姚瓊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可靠性重點實驗室的高級工程師,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塔勤廠勤系統工程師。

探火追「星」| 從西昌到文昌,這群系工姐姐乘風破浪向天行

姚瓊

除了完成好發射場地面設備系統相關工作的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姚瓊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防腐研究!

文昌航天發射場地處熱帶海洋性氣候帶,具有「高溫高溼高鹽霧」特點。無論是鋼架結構的塔架設施,還是金屬材質的設備器件,鹽霧腐蝕對發射場區的各類設備設施使用壽命及穩定可靠性都造成了巨大影響,防鹽霧腐蝕成了發射場執行航天任務必須要克服的一道難題。

2014年,航天發射場可靠性技術重點實驗室在中心技術部成立,姚瓊和其他兩名年輕骨幹組成了一支「防腐」戰隊,開始了防腐研究工作。

「文昌發射場最初建立的時候,我們對海洋大氣腐蝕規律的研究認識都是基於『萬寧』大氣實驗站的數據,而萬寧與文昌的地域差異導致的氣象環境差異還是相當大的。」姚瓊講,發射場防腐工作的開展都是基於萬寧的數據,場區實際面臨的鹽霧腐蝕威脅遠比他們最初預計的大,例如,一根暴露的鋼筋,以萬寧的研究為參考能使用2年,但在文昌的真實使用壽命可能只能達到1年。探尋文昌發射場地區大氣環境的腐蝕規律成了場區防腐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成了她日思夜想的責任目標。

從在場區設置第一個大氣試驗點,到建設10*10(米)大氣試驗區再到如今的20*20(米)大氣試驗站,姚瓊一步步艱辛探索、一步步執著實踐,歷時5年多參與主導,在發射場內建起了文昌海洋大氣試驗站,不僅構建起開展場區腐蝕與防護科研的基礎平臺,還將其打造成了國家級的試驗站,為我國南海片區大型設備設施防腐試驗研究提供了支持。

5年來,她和同事們開展了20餘項專題項目研究,進行了無數次暴露試驗,投放了試驗器件近3000件……無數個風吹日曬的日子,她奔波於大氣試驗站和重點實驗室之間,曬黑了皮膚,憔悴了容顏,終於揭開了「文昌大氣海洋氣候腐蝕規律」神秘面紗的一角,而這一切,將意味著場區防腐工作的開展將有更加實際更加科學的依據、更加清晰更加準確的方向。

除了幕後的研究探索,作為技術總體單位人員,對發射場防腐工作的開展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是姚瓊和她的「防腐」戰隊的一項重要工作和責任。

發射場建成以來,他們就對場區防腐工作開展了標準化研究,全程參與到發射場防腐工作的規劃總結、總體技術方案和文書的擬制,積極為防腐工作開展的管理技術要求制定進行出謀劃策。

不管是防腐塗層的例行塗裝,還是日常養護,他們都會到場,全程監督,確保塗裝工藝的標準正確,針對不同設施設備特點,制定維護保養規範,建立維護保養制度,助力了任務防腐工作的有力有序開展,為星箭的安全飛天奠定了可靠的硬體基礎。

當長徵五號託舉著天問一號成功問天,姚瓊高興地像一個孩子,她告訴記者,戰鹽鬥溼,當好發射場的防腐衛士,為星箭騰飛提供可靠的地面設備環境,她和同事們會一直努力下去。

(何玲)

相關焦點

  • 乘風破浪 | 點讚陝理工探火追「星」的姐姐
    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從北鬥組網到嫦娥奔月、從天舟遨遊到火星探測,一路走來,她們乘風破浪向天行,用不氣餒與堅信、用努力與超越,成長為發射場各個系統各個領域的「大姐大」,對任務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是西昌航天徵戰星辰大海一支重要的「她」力量。 她們站在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第一線,沒有一個微小的細節能從她們眼中逃跑!她們是最美姐姐!她們是真真正正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 探火夫妻檔:航天伉儷攜手追逐星辰大海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供圖孫一龍和趙興娜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一對青年「系工」夫妻,他們雙雙紮根海南島,奮戰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崗位。孫一龍是低溫動力系統工程師,負責為火箭注入騰飛的血液。趙興娜是氣象系統工程師,負責為點火尋找「最佳天窗」。此次探火任務中,孫一龍定崗在發射塔架上,跟蹤加注系統的工作狀態,實時進行質量把關和技術指導。
  • 從西昌到文昌,看中國「天問」邁向更遠深空
    這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火星探測的新徵程中,文昌發射場獨具優勢、堪當重任。目前,文昌航天發射場已建成兩個多射向、全天候、大噸位發射工位,具備了大直徑大推力火箭測試發射能力、大流量低溫環保推進劑加注能力、大質量太空飛行器綜合測試保障能力、多型號多射向火箭發射測控能力、遠距離一體化任務指揮控制能力以及核心信息系統全面自主可控能力。
  • 中國「天問」,從文昌邁向更遠深空
    目前,文昌航天發射場已建成兩個多射向、全天候、大噸位發射工位,具備了大直徑大推力火箭測試發射能力、大流量低溫環保推進劑加注能力、大質量太空飛行器綜合測試保障能力、多型號多射向火箭發射測控能力、遠距離一體化任務指揮控制能力以及核心信息系統全面自主可控能力。
  • 2020,西昌航天的「高光時刻」
    2020年已步入尾聲,回顧一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文昌兩場一心、齊頭並進,多次創造中國奇蹟,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超級2020」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畫上一個圓滿句號。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集錦。
  • 海南文昌,未來中國行星探測發射母港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即將發射13年前,西昌航天人在西昌首次圓滿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奔月夢想;13年後,西昌航天人在文昌再一次完美實現了中國人逐夢火星的「天問」首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告訴記者:「文昌,將成為中國行星探測發射母港。」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50年全景掃描
    他們在紅軍「彝海結盟」之地,安營紮寨開啟探索宇宙的新長徵——從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成功入軌,到我國首次行星探測遨遊天際;從探月工程連戰連捷,到北鬥導航衛星全部發射成功;從我國第一枚低溫燃料運載火箭首飛,到我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成熟運用……五十載追夢奮鬥,半世紀向天圖強。
  • 追夢航天向天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50年全景掃描
    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建設初期,老一輩航天人在安寧河中搶建長徵橋新華社發嫦娥一號衛星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2007年10月11日攝)。
  • 德清莫幹山外國語學校乘風破浪的「姐姐」
    德清莫幹山外國語學校乘風破浪的「姐姐」時間:2020-11-21 15:4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德清莫幹山外國語學校乘風破浪的姐姐 乘風破浪的姐姐 本期莫外之星範墨一 自信的笑容,沉靜的氣質,樂觀從容、朝氣蓬勃,這就是來自503中隊的範墨一。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新華社西昌12月30日電(黃國暢、王玉磊)「天問」「嫦五」出徵,「北鬥」「高分」收官,「長五B」「長八」首飛……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屬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以18發的高密度發射次數,繼2018年、2019年後連續第3年位列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明年將遷至海南文昌(圖)
    該次展覽首次展出在文昌即將開工建設的新一代火箭發射場設計模型圖,該發射場將於二零一四年投入發射作用。圖為航天火箭模型。 中新社發 王辛莉 攝預計5年後海南文昌將發射首顆衛星,西昌基地只承擔應急發射任務曹英學是西昌精英旅行社的董事長,最近一段時間他成了「空中飛人」,穿梭在文昌與西昌之間。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旗飄揚 下半年高密度發射任務拉開戰幕
    時光回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雙重考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以航天發射任務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全體科技人員「向疫戰、向天行」的使命擔當,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航天發射「兩個萬無一失」「兩個全面勝利」。
  • 我國這四個航天發射基地: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哪個你最熟悉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我國實現了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家到航天大國的飛躍,這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調度和無數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同時也離不開航天發射場的支撐。我國目前有四大航天基地,由緯度高低排列依次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及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下面我們來簡單的盤點一下。
  •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遍全球?且看姐姐們如何slay英文媒體
    《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當天就迅速火爆全網! 明明開播前零宣傳,但僅僅一天,就拿下了2億的播放量,在豆瓣上還收穫了高分好評。 當我們熱捧成熟有魅力的姐姐時,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30+、成名藝人、選秀,《乘風破浪的姐姐》從一開始就踩在了「爆」和「出圈」兩個詞之上。
  • 乘風破浪的姐姐英文名,黃聖依大氣,看到張雨綺:凱蒂貓?
    乘風破浪的姐姐英文名,黃聖依大氣,看到張雨綺:凱蒂貓?像普通人的名字就有很多,但基本上只分為大小名,剩下的就是同學朋友給的暱稱。而明星因為工作範圍比較廣,所以她們除了擁有普通人那些以外,還會有專屬的英文名。
  • 《乘風破浪的姐姐》:人生沒有一帆風順,但可以乘風破浪
    文|心語愛這個夏天,《乘風破浪的姐姐》帶給我許多驚喜和感動。每一位姐姐都很努力,都很拼。比如吳昕、張含韻、孟佳、王霏霏、張雨綺等。他們為了好的舞臺效果,為了給觀眾呈現完美的表演,常常練舞到凌晨。尤其在《成團之夜》聽到她們的一段演講,內心更加波瀾起伏,她們的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的點,因此,便有了這篇文章。
  • 《乘風破浪的姐姐》火了,你知道「乘風破浪」一詞的由來嗎?
    最近有一檔討論度頗高的真人秀綜藝,名叫《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題目取得很妙,很抓人,抓人的點不在於「姐姐」,而在於閃爍著古漢語質感的「乘風破浪」四字。在娛樂化的語境中,它營造出一種光明浪漫的英雄主義氛圍,令人見之難忘。
  • 「乘風破浪的姐姐」用英語怎麼說?
    Hello 大家好,我是喜歡看各種漂亮小姐姐和大姐姐的霸霸 我最近在看一個綜藝很有趣,叫做《乘風破浪的姐姐》。 這本來是一個不用強調的觀點,但是最近幾年因為媒體的導向,大家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白幼瘦美」上,給 30+ 姐姐的空間就越來越小。 所以在這個節目的幫助下,大家的目光可以重新放回到各個姐姐身上,讓自己的審美邊界拓寬,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這個節目。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啟新一輪高密度任務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西昌10月12日電(王玉磊、黃國暢)我國12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這是西昌發射場地面系統設備設施集中升級改造後的首次發射,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年新一輪高密度任務的首戰。
  •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姐姐們性格各異,張雨綺的自信到底誰給的
    文|五月的晴天很久不那麼急切地追綜藝,但是最近莫名被「姐姐們」搞上頭。上周看完,便等著這周的播放,中午12點一過,便打開軟體,奈何沒有會員,更是直接充了會員,為了追姐姐們的後續,值得!其實這款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真的超有看點,其中有很多是我一開始就很喜歡的,但是又發現了其他幾位「比較颯」的姐姐,真的是各顯神通,各露才藝。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這30位姐姐們,真的比十臺戲都精彩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