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步入尾聲,回顧一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文昌兩場一心、齊頭並進,多次創造中國奇蹟,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超級2020」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集錦。郭文彬 攝
西昌航天「向疫戰、向天行」
今年以來,面對新冠疫情和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雙重考驗,全體科技工作人員「向疫戰、向天行」,決心用任務成功報效祖國,用任務成功為祖國加油。
疫情必須防控,任務不能暫停,決不能讓疫情影響國家重大發射任務!2月20日5時7分,伴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以一箭四星方式,中心成功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C星、D星、E星、F星,中國航天迎來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戰告捷,用任務圓滿成功為全國戰「疫」加油鼓勁。
「你向疫戰、我向天行」的白春波、朱君芳夫婦。郭文彬 攝
這期間,中心黨委充分認清關鍵任務在中心、巨大責任在中心、重大風險在中心,科學處理一個黨委、一個機關與兩個發射場、兩套人馬的關係,持續強化雙指揮長制和各級組織機構作用發揮,在兩個發射場區指揮部下分別成立疫情防控組,科學統籌疫情防控下的人員定崗、廠房分配、射後恢復等各項工作,為保證按時發射、安全發射、成功發射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航天重大工程捷報頻傳,極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
質量是航天事業的生命和永恆主題。面對今年2次任務失利,中心科技工作者以「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決心意志,扭轉了被動局面,並連續取得了西昌、文昌兩場航天發射的16戰16捷,奇蹟西昌、奇蹟文昌在這裡交相輝映,為中國奇蹟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任務愈險,鬥志愈強,信念愈堅。今年來,面對嚴峻質量形勢,西昌航天人始終牢記「兩個務必」、一切「從零開始」,持續加強一體化管理體系運行,嚴格落實「雙想」複查、「雙崗四檢查」「五按」「五不操作」等法規制度和「雙向質量交底」「嚴把三關」「防三躁」「防三誤」等管控措施,探索建立駐廠質量監督代表制度,紮實做好質量整頓和作風教育,廣泛開展「學、議、講、查、評」群眾性質量活動,推動建立常態化質量建設「四項機制」,進一步提高了抓質量保成功的核心能力。
提前半年實現北鬥全球組網,44次發射百分之百成功
天闊參橫移北鬥,天河漫漫北鬥璨。
6月23日9時43分,在經歷中國航天史上最大規模推進劑洩出再加注後,第五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在中心西昌發射場順利升空,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部署。
第五十五顆北鬥導航衛星在中心西昌發射場順利升空。郭文彬 攝
同心追夢北鬥,奮鬥創造奇蹟。作為北鬥唯一母港,中心幾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鬥、聚力託舉,20年來以44次發射百分之百圓滿成功向祖國和人民交上優異答卷。
北鬥發射史,也是中心成長史。特別是在近兩年的時間內,他們連續成功實施20次北鬥衛星發射任務,將30顆北鬥三號組網衛星和2顆北鬥二號備份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速度新紀錄,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再次創造了「中國速度」。
探索浩瀚宇宙,「天問」「嫦娥」遠徵深空步履鏗鏘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
11月24日,長徵五號搭載嫦娥五號在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任務,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
天問一號從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踏上徵途。郭文彬 攝
據悉,中國探月計劃的起點,正是始於素有「嫦娥」母港之稱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07年10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的首顆衛星——嫦娥一號啟程奔向38萬公裡外的月球。從此,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陸續從中心西昌、文昌發射場啟程,將望月千年的中華民族與月亮的距離越拉越近。
而早在嫦娥五號奔月之前,這裡還獲得了一個耀眼的稱號——中國行星探測母港。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探測器從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出徵,奔向火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預計將於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5月中旬著陸火星進行巡視探測。中國有望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繞、著、巡」三項目標,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首發!首飛!我國新型運載火箭從這裡密集騰飛
5月5日,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正式拉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標誌著我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同時,這也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太空飛行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11天後,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首次從西昌發射場一飛沖天,極大提升了中心衛星發射快速組網和補網能力,為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發射需求奠定基礎。
而在剛過去不久的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同樣在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完美「首秀」,將我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從3噸提升至4.5噸,有效填補了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能力空白。
至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備了10多種構型火箭發射能力,實現了從幾年執行1、2次發射任務到1年執行近20次任務的能力躍升。今年,中心以18發的高密度發射次數,繼2018年、2019年之後,連續第3年位列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榜首。
「天問」「嫦五」出徵,「北鬥」「高分」收官,「長五B」「長八」首飛……「超級2020」,西昌航天見證著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也見證著中國航天的跨越發展。
來源:科技日報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