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時代,要過去了嗎?當然不。
雷軍曾將自己與馬雲做了一番對比:馬雲是比雷軍聰明、勤奮嗎?不是,而是馬雲懂得順勢而為。
距離支付寶第一筆成交已經過去了17年,這17年螞蟻集團經歷了從0到2萬億估值的偉大徵程。
偉大的充分條件是順勢而為,必要條件是金融創新。
如今螞蟻確有危機,但不是信貸業務上遭遇的打擊,而是能否繼續順勢而為:金融網際網路化進入深水區,創新必須套上枷鎖,馬雲願意嗎?當商人的欲望與國家的需求之間產生矛盾時,誰應該為優先級不言而喻。坊間說「馬以今服」,而讀懂新金融說:馬要更服,要心服口服。
當前,各界對於螞蟻的聲討已經到了「言過其實」的地步。
辯證的去看,馬雲是個商人,他自私但也偉大,這樣的一個人才能創造出螞蟻集團;螞蟻集團是家企業,它有過也有功,像極了《亮劍》中闖一禍就立一功的李雲龍,但它功大於過。
螞蟻不是高利貸
螞蟻集團約40%的營收來自微貸科技平臺,而《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對微貸科技平臺的業務發展極不友好,《意見稿》甚至成為了螞蟻集團暫緩上市的直接原因之一。
《意見稿》下發後,坊間炸鍋,大量「高利貸」的帽子從天而降。
說螞蟻放高利貸的人,基本有兩個特點:腦子不好或者眼睛不好。微貸業務的成本低,利潤空間大,所以就是高利貸?神邏輯!
螞蟻集團是一家企業,追逐利潤並無不對,判定高利貸與否的標準應該是法律。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為標準,2020年8月20日之前高利貸的黃線是年利率24%,這天之後4倍LPR(當前為15.4%)是判斷高利貸與否的標準。
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個月期間,花唄、借唄最低日利率為萬分之二,大部分貸款的日利率為萬分之四左右或以下。換算為年利率即:最低為7.3%,大部分為14.6%,這叫高利貸?銀行的無抵押信貸利率能低到多少?信用卡取現利率現在還在18%以上!
螞蟻集團現在還「配不上」高利貸的帽子。
看不見的槓桿
螞蟻2.1萬億信貸規模,其中98%的資金來自合作銀行和發行ABS,而非螞蟻自有資金。業內一般將此類模式稱為網際網路聯合貸款業務。
在外界看來,這種高槓桿的運營模式太過可怕。
而在螞蟻的視角裡,這種做法並不出格:金融機構有獨立風控,螞蟻只提供客戶、信息和部分風控,是否放貸由金融機構決定,風險由金融機構承擔,而螞蟻向金融機構收費,貸款是金融機構的。整個鏈條走下來,哪來那麼高的槓桿?充其量算是看不見的槓桿,雖然看不見,但確實有風險。
第一個就是與其合作的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失能」風險。 借款人、螞蟻集團、金融機構這三者組成的生態像極了P2P,金融機構的角色是出借人,出借人有錢,但你什麼時候見到P2P平臺出借人有獨立尋找借款人的能力?
金融機構又與P2P的出借人不同,它們與螞蟻合作不是買理財產品,而是經營本業。在金融網際網路化、零售化的大潮下,很多傳統金融機構希望通過與網際網路平臺合作建立自身的客戶群體和風控能力,但這些恰恰是螞蟻的核心資源,又豈能與他人共享。螞蟻在金融行業的角色應該是一條打破金融系統僵化的鯰魚,而不是一根讓金融系統保持僵化的拐杖。
第二個風險是馬雲在外灘峰會體現出來的:企業逐利與金融風險防控之間的矛盾。2.1萬億的信貸規模,已經大到足夠影響金融穩定的程度。
而螞蟻集團拐杖的角色又加劇了第二個風險:如果金融機構無法離開拐杖,他們能夠識別客戶的風險嗎?如果不能,也就意味著2.1萬億的信貸規模是以螞蟻集團作為絕對中心去運營的,消費貸、小微貸的分散性風險就變成了螞蟻集團一家企業的集中性風險。
馬雲最應該展現給世界的,不是螞蟻有多強大,而是對金融有多敬畏。
CF40學術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談及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時表示:一定不要違背金融常識,違背金融常識的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夠守住某個空間,最後誤了卿卿性命的就是自作聰明。
以上,讓螞蟻氣虛。
筋骨強健否?
《意見稿》不是給螞蟻集團套上枷鎖,也不是腰斬,而是把佔螞蟻集團營收近40%的微貸科技平臺直接斬到脖子。普遍的看法是:螞蟻的估值將因此大打折扣。
但讀懂新金融認為:螞蟻集團不是因為信貸而偉大。
中國沒有哪家公司可以直接和螞蟻集團形成對比,但如果只看螞蟻集團的三大金融科技平臺,最好的參考系已經登陸美股——陸金所,以11月10日收盤價計算,陸金所是20.37倍PE。若單獨看微貸科技平臺,正在發力輕資本模式的樂信、360數科可以作為參考系,截至11月3日,二者分別是9.13、5.03倍PE。 雖然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為螞蟻集團貢獻了63.39%的營收,很賺錢,但如果以金融科技定義螞蟻集團,它不僅不偉大而且不值錢,連1萬億元都不值。
螞蟻集團的根基是用戶、數據和流量,而這些不是信貸業務帶來的,而是以支付、生活、金融科技的整個生態帶來的,信貸業務只不過是螞蟻的變現方式。 所有沒有打擊螞蟻根基的利空,都只是階段性利空,所有不閹割螞蟻根基的監管壓力,都不是動真格。它的階段性難題是如何找到一個替代手段接棒微貸科技平臺。既然螞蟻的筋骨強健,階段性損失幾千億的估值,那也只能叫浮虧。狂奔了十幾年,緩一緩,也不見得是壞事。
接下來螞蟻能否觸底反彈,最終還是要看馬雲會不會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