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王櫳羚 湯婕
膝關節軟骨、半月板磨損,下肢肌肉萎縮。當聽到這一串診斷時,甄甄(化名)幾乎驚掉了下巴:「醫生,我才28歲,怎麼被你說得像個小老太一樣?甚至連我奶奶都不如,太扎心了!」
不久前,甄甄因為膝蓋疼到杭州市富陽骨傷醫院就診,不料卻年紀輕輕被診斷得了「退行性關節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節科學術帶頭人夏曉斌說,有類似問題的年輕人還不在少數,幾乎每周門診時都能碰到,而導致這類疾病發生的原因竟是:動得太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女白領信奉「靜養」
28歲卻得了「退行性關節病」
甄甄身材勻稱,自青春期後始終保持現在的體形,幸運的她不像多數女生那樣有減肥的煩惱。她特別的不愛動,作為一名女白領,上班時坐在電腦前是理所應當,而下班後回到家,她也不是坐著就是躺著。用她的話說這是「靜養生息」。
殊不知,「靜養」卻養出了問題。大概半年前,甄甄開始感覺到上下樓梯時偶有膝蓋酸痛。她覺得,這說明自己養得還不夠好,於是,更加能不走就不走,休息時能躺就躺。結果卻恰好相反,膝蓋越養越糟。除了上下樓梯時膝蓋會明顯疼痛外,下蹲起立時痛感也出現了,平路走個500米左右就腿酸得不行。
直到不久前,甄甄實在忍受不了連78歲的奶奶都跟不上的自己,才下定決心上醫院就診。經過仔細的查體、核磁共振等檢查,診斷很快明確,膝關節軟骨、半月板磨損,下肢肌肉萎縮。「不是爬山、爬樓梯等動得多、動得劇烈的人才傷膝蓋嗎?怎麼我『靜養』也會磨損膝蓋?」她滿臉的疑惑,著實想不明白。
「對於愛動的人來說,確實如此,可物極必反,完全不動也是不對的。」夏曉斌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膝蓋的正前方有一塊大大的骨頭叫髕骨,當腿伸直時,它與周邊的骨頭是沒有接觸的,但當屈膝,特別是達到60°—90°時,髕骨就會對關節軟骨和半月板形成擠壓,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壓力性磨損。」
另外,在欠缺運動鍛鍊的情況下,膝關節周邊的肌肉便會發生廢用性萎縮,而堅硬的膝關節失去了強有力肌肉的保護,穩定性下降,關節的磨損也就隨之加劇。
甄甄聽後恍然大悟,可已造成的關節損傷無法逆轉,好在傷得還不算太重,夏曉斌建議她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坐和躺的時間,適當增加運動,症狀會逐漸緩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IT男一天工作12小時以上
頸椎壓迫神經手臂疼如刀割
無獨有偶!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推拿科診室裡,37歲的沈傑(化名)疼得嗷嗷直叫,他說自己的左上肢疼得如刀割一般,吃了3顆止痛藥都沒起作用。省級名中醫呂立江教授經詳細檢查後,認為他雖疼在手臂卻病在脖子,頸椎骨變形壓迫了神經。
說到頸椎病,很多人估計都深有感觸。頭暈、手麻、背部吊牢……這些大家熟悉的不適症狀都由頸椎病引起。沈傑是從事軟體開發工作的IT男,忙碌是他的常態,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天幹12個小時是起步,偶爾通宵也難免。而在長時間忘我工作時,頸椎骨兩側的肌肉也在疲勞作戰,當它們被累癱時,頸椎骨便因失去了有力的支撐而發生彎曲變形。
「頸椎、胸椎、腰椎組成長長的脊柱,相互連接相互影響,所以當其中一個地方出問題時,別的地方也就容易跟著遭殃。在我的專家門診中,幾乎有六成頸椎病的患者是年輕人,其中不乏才10多對的中學生,年紀最小的是才上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而年紀輕輕就腰椎間盤推出的患者也不在少數。」呂立江教授說。
中醫學中有個著名的「筋骨平衡」理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及,之後逐漸完善。筋與骨相互連接,相互統一,互為根本,「筋骨平衡」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所謂的筋不光指筋脈,還包括肌肉、韌帶等,動得太少的人容易發生筋傷,之後「筋骨失衡」導致相關疾病。
在呂立江教授看來,無論是頸椎病、腰椎病,還是像甄甄這樣年輕人的「老年關節病」,治療上都得從筋開始。武俠劇中被爭搶的少林寺武功秘籍《易筋經》,實則是一本傳承千年的養身寶典,精髓就在於通過改變筋骨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有如今很多女性喜歡的瑜伽,其實也是一種拉筋運動。對於工作中需久坐、運動偏少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運動太多太少都會傷筋骨
現在年輕更需重視的是動得太少的危害
夏曉斌說:「老底子都說傷筋動骨100天,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現在我們都鼓勵骨折的患者儘早活動,就是為了避免因長時間不動肌肉萎縮使得康復速度更慢。還有那些癱瘓的患者,為什麼康復師每天都要花大力氣帶他們被動運動,目的同樣是為了保護骨頭周邊的肌肉力量。」
生命在於運動,但要把握好分寸,過量易傷骨,過少則可能傷筋,所以給自己量身定製一套運動方案對健康非常重要。
爬山、跑步等劇烈的運動都比較費關節,於是就有不少人轉而緩和一些的走路,但呂立江教授表示,也不宜走太多,一般人每天走7000—10000步即可。不過,對於當下多數年輕人而言,還是動得太少的問題更為突出。
遊泳是兩位專家都強烈推薦的健康運動,只是奈於場地受限實現起來不太方便。這裡教大家一個呂立江教授自創的「仙鶴點水」鍛鍊法,每天只需重複數次,就能幫你維持「筋骨平衡」,特別是脊柱的。
不過,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當「筋骨失衡」出現明顯疼痛症狀,甚至活動受限時,最好不要自己胡亂運動按揉,最好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以免傷上加傷致疾病加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