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院士團隊在配位聚合物空心微球合成方面最新研究進展

2020-09-20 小材科研

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通過配位作用而形成空間網絡結構,因具有優異的光、電和磁學性質而在催化、生物成像、光熱治療和藥物輸送等領域表現出重要的應用前景。它們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體系中的金屬離子,發展普適合成配位聚合物微球的方法具有重要應用前景。傳統的合成方法為:在模板上生長不同的配位聚合物,通過刻蝕模板,得到產物;缺點主要有由於金屬離子和配體的作用力的差異,需要優化反應條件實現不同的配位聚合物在模板上的生長,使合成變得複雜且耗時。

黃維院士團隊在前期納米顆粒體系離子交換反應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通過離子交換來合成配位聚合物微球的普適方法。具體為:在合成Co2+-PA(鈷-植酸)空心微球的基礎上,在路易斯酸鹼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了其和不同金屬離子(包括鹼土金屬離子,過渡金屬離子和稀土金屬離子等)的交換行為,實現了空心微球中金屬離子的全部和部分的交換。主要的發現有:強酸性的金屬離子(比Co2+強)能夠快速實現起始Co2+-PA空心微球中Co2+的交換,且產生形變;中等酸性金屬離子(和Co2+相當)的交換能力和離子半徑相關,離子半徑略大的有利於交換反應;弱酸性金屬離子完全取代Co2+離子則較難。這主要是因為外來的金屬離子需要和植酸中的不同磷酸根配位,當其和磷酸根的作用力較小(弱酸強鹼)且離子半徑較小時,很難進行完全的離子交換。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軟硬酸鹼理論可以進一步地解釋所得產物在酸性介質中的穩定性,且產物在模擬生理條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這一方法的另一特點為:通過全部或部分的離子交換,可以在空心微球中引入功能性金屬離子,拓展產物在生物成像、藥物遞送和催化領域的應用。

相關研究成果以「A General Strategy for Hollow Metal-Phytate Coordination Complex Micropolyhedra Enabled by Cation Exchange」為題,於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以熱點文章發表(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10.1002/anie.202005892)。陳美玲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團隊的研究助理),黃維院士和劉小網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

來源:柔性電子研究院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5892

相關焦點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自然·通訊》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報導黃維院士、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重大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西安4月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記者今天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自然·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
    西工大新聞網4月9日電(東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解令海教授團隊在有機納米聚合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近年來,黃維院士和解令海教授帶領的團隊針對分子局限提出了有機納米聚合物(Organic Nanopolymers)的概念,並開創了聚格類有機納米聚合物這一新的研究方向。有機納米聚合物指的是由有機納米單體作為重複單元經共價納米連接而成的一類高分子。這類骨架結構可兼顧碳納米類無機光電特性與高分子的溶液可加工優勢。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楊萬泰院士團隊:自穩定沉澱聚合原理、方法及應用
    經多年系統研究,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萬泰院士課題組開發了一種新型非均相聚合方法——「自穩定沉澱聚合」技術. 非均相聚合如烯烴配位淤漿聚合, 自由基乳液、懸浮和分散聚合等具有混合傳熱容易, 反應溫度易控制, 聚合產物易分離等優點, 一直是最主要的聚合物工業生產技術. 配位淤漿聚合單體適用範圍有限, 主要用於烯烴類單體聚合, 包括乙烯、丙烯以及α-單烯烴、二烯烴等.
  • 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通訊》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
    西工大新聞網2月20日電(榮子強)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安眾福教授帶領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合作,在有機長餘輝研究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 鉛離子配位微乳液自組裝:無定形非共軛高分子微球結晶化增強螢光新策略
    儘管目前已有大量報導採用共軛高分子作為構築基元製備高發光效率高分子納米微球,但共軛高分子分子剛性強,溶解性與加工性差,且含有機金屬催化劑殘留,具有潛在的生物毒性。相比之下,聚芳醚類高分子是一類主鏈由剛性苯環與柔性芳醚鍵構成的非共軛高分子,可通過親核取代縮聚反應獲得高純度高分子量聚合物。儘管無定形聚芳醚具備良好的溶解性與本徵螢光特性,但其螢光量子產率較低,難以用於製備高量子產率螢光高分子微球。
  • 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團隊:微納結構生長助力共軛配位聚合物的...
    π-d共軛配位聚合物(CCPs)與π-π共軛有機高分子材料非常相似,同樣具有柔韌性、容易通過分子設計實現結構改性、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小、易人工合成等諸多優勢。
  •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
    然而,在我國柔性電子學科領域,卻有這樣一支科研團隊,始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在原始創新的「無人區」執著深耕。這就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黃維領銜的科研團隊。科研「無人區」裡雖然暗藏風險,但也富含著科學寶藏。
  • 黃維院士、林進義教授團隊:動態超分子氫鍵作用實現剛性共軛聚合物薄膜本徵可拉伸性及其多級結構調控
    柔性發光光電子器件,可用於穿戴電子、電子皮膚以及生物智能設備,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研究的重點。與有機蒸鍍型發光材料相比,聚合物發光材料由於可溶液加工、低成本製造、大規模構築超薄活性層等優點,在有機光電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
    西工大新聞網2月19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潤鋒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有機長餘輝領域取得的重大進展「熱活化三線態激子釋放實現高效率的三模式有機長餘輝」(Thermally activated triplet exciton release for highly efficient tri-mode organic afterglow)。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最新研究進展:  戴洪興等以多種軟模板劑製備出了3D介孔碳酸鈣。  李亮等則以碳酸鈉和含十二烷基硫酸鈉(SDS)的氯化鈣為原料,在室溫下製備得到納米多孔碳酸鈣,並在模擬胃液(pH=1.2)以及模擬腸液(pH=7.4)中對製備的產品進行了藥物裝載和緩釋性能的研究,結果表明,碳酸鈣在多孔空心微球藥物傳輸體系中具有較高的藥物裝載量和良好的藥物緩釋性能。
  • Chem.Soc.Rev.以封面文章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李林教授和...
    西工大新聞網11月3日電(胡文博)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在國際著名刊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發表題為「Bioapplications
  • 【JACS】華東理工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受到生物分子馬達的啟發,化學家們設計合成了一系列人工分子馬達和分子機器來模擬其運轉和功能。
  • 分子機器研究進展
    生物分子馬達在生命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生命體內的ATP合成酶、進行物質運輸的驅動蛋白等,是實現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
  • 復旦大學武利民課題組在高靈敏壓力傳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為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武利民團隊將一種空心帶刺納米結構碳球(UHCS,圖1a,b)與聚甲基矽氧烷彈性體(PDMS)進行複合,結合理論計算,發現該材料體系在極低濃度導電載體(≤1.5 wt%的碳球)下,受微小外力作用,即通過F-N隧穿效應,產生大的電流密度,從而實現了對外界壓力的高靈敏度響應。
  • 緩釋載藥微球在慢性牙周炎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新型的藥物載體,緩釋載藥微球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現就其在慢性牙周炎治療的應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2.4相分離法 相分離法是利用聚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含有藥物和聚合物的混合液中加入對聚合物是非溶媒的液體,使聚合物的溶解度降低,聚合物包裹著藥物從混合液中凝聚出來,在混合液中產生一個新相(凝聚相)的過程。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重要評述性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0日電(張倩文)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生物醫學材料與工程研究院(IBME)黃維院士團隊王振華副教授和四川大學夏和生教授合作對壓電促進力化學有機合成發表評述力化學是研究物質受外力的作用而發生化學變化或物理化學變化的化學分支學科。其實早在1919年,奧斯特瓦爾德就提出了力化學的概念。然而,由於力化學反應條件的多樣性以及表徵反應過程的困難限制了我們對其機理和反應過程的理解,從而導致力化學難以成為合成化學家工具箱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