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光科技朱慶峰:DOE、MLA技術與應用

2021-01-11 有解平臺

導語:北京馭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馭光科技」)成立於2016年,2018年馭光科技就作為唯一一家國產光學衍射元件(DOE)廠商打入了手機供應鏈並實現量產。其三維視覺模組系統產品涉及智能門鎖、人臉支付等消費領域,以及機器人拆碼垛視覺導引、貨櫃吊裝定位、內河船隻測高等工業領域。以下是馭光科技下屬子公司天津馭光科技總經理朱慶峰出席「2019年9月SENSOR CHINA」《第二十六屆微言大義系統活動》演講實錄,經智芯界整理彙編。

演講嘉賓 | 朱慶峰

天津馭光科技 總經理

我是天津馭光的朱慶峰,今天主要是和各位同行們討論一下現在DOE、MLA這種新技術在我們整個產業發展以及產業協同上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

我們馭光主要業務有兩塊,一塊是元器件,還有一塊是模組和系統。縱向上是微納設計方面的製造能力,除了大家了解的DOE,還有增強現實(AR)、超表面等等新技術。橫向上就是各個行業領域的應用,我們幫各個行業的客戶及我們的合作夥伴做解決方案。我們的客戶在供應鏈裡的分布也比較廣,大家比較關注的可能是手機方面的客戶,但其實我們在安防、駕駛、工業方面客戶也比較多。之前大家一直很關注我們在DOE元器件方面的供應,現在應客戶的需求,我們也開始供應模組、模塊、系統。

馭光科技採用DOE實現的結構光方案參數展示

簡單介紹一下微納光學,微納光學是我們在微米、納米級別設計它的微觀結構,用半導體工藝進行批量生產和製造,它的形態工藝可以在矽片上製造,也可以直接在玻璃上做刻蝕,微觀顯示的陣列和DOE形態,基本上是一個微觀三維的結構。DOE的實際原理是形成衍射效應,把一束光分成百萬分光場,然後集中起來,形成光場的強度。DOE非常適合做圖案的形成,主要應用在結構光裡面,它也可以做亮度、灰度的形成,也可以形成一些照明的應用。它的設計生產過程中需要用非常複雜的專用算法以及半導體製作工藝。在DOE這塊大家做得比較少,目前我們是國內第一。另外今年飛行時間(TOF)是比較熱門的,手機上開始應用TOF,TOF裡面很重要的光學元件——DIFFUSER可以用衍射和折射的方法做,今年已經生產了好幾款產品。我們從去年開始就已經通過了最嚴苛的手機供應鏈的遴選和驗廠,具備了全套的設計和生產流程,尤其是檢測部分,我們可以做到每個流程、每個階段的百分百檢測,以及我們嘉興的自有納米工廠。這裡我可以給大家介紹幾個現有公版的DOE產品的例子,VCSEL光源可以用在人臉識別、遊戲、手勢識別等等,基於EL光源的常常用在體感遊戲上。對應在波長、工作距離方面,不同的設計我們都有對應的規格,本身DOE的NRE費用還是比較合理的,且體積小,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快速地做DOE的打樣和量產,這也是它可以替代傳統光源的優勢。

馭光科技採用Diffuser實現的ToF方案參數展示

說到整個三維視覺市場,市場預測2—5年內能迅速達到成熟狀態,但是新技術的落地有一個過程,需要行業協作才能做逐漸地落實。今年TOF和刷臉支付會迅速達到一個比較大的市場規模,明年開始AR、智能門鎖和物流,後年安防和車載,這些市場3D視覺的興起,未來有望達到百億級的市場。iPhoneX推出的時候,裡面用到的DOE和泛光照明,標誌著低成本和小型化。Hololens2裡面用到了TOF、三維場景重建,這都是新技術在新的應用領域的典型例子。工業上也有對應的需求和應用。在三維視覺的應用場景上,馭光其實是各種三維傳感方案光源裡的必要元器件,我們也會幫助大家做方案。

消費應用之一:說一下刷臉支付,我們處於馬上要量產的階段,現在已經到了年產幾十萬的規模,但是到下一個階段它對成本和量產能力有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我們覺得這個階段是馭光比較適合進入的。刷臉支付裡面3D用來做防偽,不管是照片還是3D列印立體面具都可以用技術來防住的,主要原理是3D結構光對於材質和立體的判定。這是實測的案例統計數據,人臉、平面和矽膠模型都可以區分。那麼刷臉支付怎樣能達到一個高產能、低成本的方案呢?從結構上來說廣泛使用供應鏈是最合理的方案。通過直接連到主板上,用主板的AP進行對應計算,同時把算法開源給客戶,客戶可以在它的AP上進行優化。我們做的方案可以支持各個晶片平臺,也可以用在不同客戶的支付場景裡。

消費應用之二:關於智能門鎖,預計今年會有一些門鎖廠商推出各自的品牌,明年進入一個量產階段。消費電子的成本很敏感,品牌的主要訴求就是把產品在一個合理的成本下進行應用,幾家門鎖客戶提出的需求都是希望整個成本模塊控制在300元以內,這就需要在方案上做更多創新和合理的設計。我們的門鎖方案已經和客戶做到適配了,年底的時候大家會見到幾個搭載著我們的方案的產品出來。

消費應用之三:消費電子裡面的應用,元器件要和光源結合起來。我們設計和生產用於結構光和主動雙目的投射器,把它做到低成本及量產。蘋果大概有10個部件組裝,在我們這裡只需要三個,我們基本上就是VCSEL和DOE的組裝,成本和良率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

這個產業正在形成過程中,需要協同。我們做DOE和光學器件,提供深度算法,同時開源給客戶,幫助客戶做檢測和標定,但其他部分都需要與器件客戶、投射器客戶、光學模塊和系統模塊客戶、軟體商共同完成。所以我也希望可以和大家多討論一些新方案的可能性,以加快應用場景的普及。

我想要說的就是這些,謝謝。

(完)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智芯界立場。

相關焦點

  • 光電3D傳感合輯重磅上線,4節課帶你搞懂ToF、立體視覺、結構光及DOE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認知3D傳感核心技術,智東西公開課策劃推出光電3D傳感合輯,並將邀請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技術大牛以視頻形式,在智東西公開課直播間進行直播講解,系統解讀不同企業在光電3D傳感核心技術、產品及應用等方面的創新。首批邀請到光鑑科技首席科學家呂方璐、人加智能CEO李嘉俊、螳螂慧視產品研發總監王晨、天津馭光科技總經理朱慶峰等四位技術大牛,9月4日起將陸續開講。
  • 馭光科技完成億元B輪投資,加強微納光學器件與深度算法布局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1月2日,馭光科技完成B輪億元投資,清控銀杏領投,凱輝汽車基金、啟迪之星、中關村啟航基金跟投,順為資本、百度風投等老股東繼續跟投。天眼查顯示,馭光科技在2016年5月9日完成千萬級天使輪投資,投資方為真格基金聯想之星。2017年11月1日,馭光科技完成A輪6000萬元投資,順為資本、百度風投領投,真格基金跟投。
  • 獲數千萬Pre-A輪投資,馭能科技繼續打造新型軟磁材料技術平臺
    在已經進入的智慧型手機和智能穿戴設備市場之外,馭能科技會開發5G通信用電磁兼容(EMC)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用電磁兼容(EMC)材料兩條新的產品線。最終,馭能科技希望成為一家以新型軟磁材料技術服務不同行業的平臺型企業。
  • 馭星速訊 | 寧夏馭星獲「科普中國」落地應用e站建設項目實施單位
    2020年5月10日,經過基層推薦、專家評審,航天馭星子公司寧夏馭星屬陳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寧夏馭星」)順利獲評「中衛市2020年度『科普中國』落地應用e站建設項目實施單位」。航天科技是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類別,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國防力量的重要標誌。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航天事業成就輝煌,航天技術為推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航天科普教育在培養科技創新能力、樹立大國自信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深遠意義。通過航天科普教育可以使青少年開闊眼界、拓展想像力、增強求學積極性和國防意識。
  • 馭星速訊 | 業界新星——航天馭星2017中國衛星應用大會首次亮相
    「2017中國衛星應用大會」於10月25-27日在北京新世紀日航飯店召開,同期舉辦了設備展覽會。會議期間舉辦了「衛星技術講座」「主題報告會」 「圓桌討論會」等活動。「中國衛星應用大會」經過19年發展,已成為業界匯聚、交流的重要平臺。
  • 馭星速訊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發布,航天馭星再受關注
    報告對2019年國內外航天科技活動進行了全面梳理與回顧,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於2018年首發《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年)》報告之後,再次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極大促進了社會各界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了解和關注。該報告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中國航天科技創新、中國航天應用服務、中國航天國際合作和中國商業航天進展共六個方面,對國內外航天科技活動進行了全面梳理與回顧。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商業發射用戶大會」
    2017年7月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長徵商業發射用戶大會,本次大會吸引了政府主管部門、航天系統內衛星研製單位、多家民營航天企業、研究所、大學和金融投資機構等參加,200餘位業內及相關人士齊聚北京,共商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之路。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子公司寧夏馭星成立三周年特別報導
    三年來,寧夏馭星在中衛市政府、雲計算與大數據發展局、寧夏中關村產業園科技投資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的指導、關愛下,在航天馭星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很好地履行了馭星「長子」使命,為其它分、子機構樹立了標杆和榜樣。
  • 馭星速訊 | 逆勢開花 蓄勢啟航——航天馭星西安研發中心正式啟用
    2020年3月17日,航天馭星西安研發中心正式啟用。作為航天馭星在西北地區的分支機構,西安研發中心承擔著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重要任務,是航天馭星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陝西省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定位的「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在航天運載動力方面優勢突出,衛星載荷及地面應用地位明顯,具備完善的航天測控能力。
  • 金融科技產業峰會落幕,中科馭數攜實時風控方案RiskCop助力風控計算
    大會除了完成多個戰略合作協議籤署、重點領域應用研究工作組成立和一系列重磅成果發布儀式,還設置了包括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的八個分論壇。吸引了來自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各方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國家金融科技產業的最新政策和發展趨勢,交流分享金融科技領域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應用。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驚豔亮相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
    作為我國商業衛星測控領域的開拓者,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馭星」)受邀參展,驚豔亮相,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航天科技領域同仁和航天愛好者的圍觀。航天馭星展位吸引眾多觀展者本次參展,航天馭星展出了多功能軟體無線電基帶
  • 馭星速訊 | 中國電科54所與航天馭星舉行合作協議籤約儀式
    2020年5月26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與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在航天馭星測控大廳舉行了商業遙感測控衛星地面站天線合同暨合作協議籤約儀式隨後舉行的籤約儀式中,中國電科54所張旺副所長和航天馭星趙磊董事長分別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和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商業遙感測控衛星地面站天線採購合同及雙方合作協議。航天馭星CTO周歡在航天馭星測控大廳向張旺副所長等展示了航天馭星商業衛星測運控系統,介紹了目前航天馭星的主要任務執行情況和地面站系統工作狀態。
  • 36氪首發|通過新型軟磁材料加速無線充電,「馭能科技」完成數千萬...
    編輯:汝晴 配圖來源:Pexels 36氪獲悉,「馭能科技」宣布完成由青松基金投資的數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投資,本輪融資將主要投向產品研發,基礎材料技術積累。馭能科技表示也將在融資後繼續打造新型軟磁材料技術平臺。 2017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規模首次出現下降,各品牌的賣點也隨著消費者偏好出現了轉移。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並榮獲「青年領袖獎」和「最受媒體關注企業獎」兩項大獎。此次論壇以「跨界、創新、融合、生態」為主題,聚焦「新航天、新基建、新業態」,在發布航天相關政策信息的同時,研討當前商業航天發展的趨勢和關注的熱點。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暗物質探索的「奇兵」
    航天馭星首席科學家,香港大學蘇萌教授作為參研參試單位代表參與了發布會。蘇萌教授畢業於哈佛大學天文系,是銀河系巨型氣泡發現人,國際高能天體物理學最高獎羅斯獎最年輕的獲得者。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是尋找「宇宙幽靈」暗物質中的一員。悟空首批成果的發布,引起了航天界關於暗物質探測的強烈興趣。12月1日,蘇萌教授應邀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做了「宇宙:基礎物理學的未來前沿」的專題講座,與到會的航天科技專家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 馬曉燠:志在科研 馭「光」而行
    近些年,隨著單光子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馬曉燠看到了該領域的廣闊市場,於2018年與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聯合成立了重慶連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圍繞中國科學院提出的「三個面向」深入開展了陣列型單光子探測器的研究,力求推動我國弱光探測領域進行科技革新,帶動光、機、電等上遊產業的發展,以提高我國國防、天文、醫學及生物等領域產品的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寧夏測控站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抽查
    航天馭星寧夏站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抽查近日,航天馭星在寧夏中衛市建設的衛星測控站檢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精準利用衛星完成對衛星測控站所使用的頻率、帶寬等特性參數以及衛星測控站射頻單元發射特性的測試核對,並對地面站設備的技術資料進行全面核查。經核實,該衛星測控站各項參數指標與無線電臺執照核定內容完全一致,各項發射指標正常且運行穩定,順利通過監管檢查。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順利執行九天微星「瓢蟲系列」衛星測控任務
    2018年12月7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SaudiSat 5A和SaudiSat 5B及搭載的7顆物聯網技術驗證衛星和3顆遙感新技術試驗衛星。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為搭載該火箭升空的九天微星「瓢蟲系列」衛星中的6顆衛星提供了商業測控服務,其中瓢蟲一號為百公斤級衛星。
  • 科技之光」第十講——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
    2016年6月6日,我校信息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吳樹範以「立方體衛星:源自大學生的衛星技術與應用」為題,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
  • 無限熵減,天地互聯 | 航天馭星四周年
    作為代表人類最高科技水平的行業之一,航天依然在2020年取得了新突破。尋找來自宇宙深處高智慧生命的信號;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任務取得成功,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測奠定堅實基礎;7月23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中國首次獨立開展火星計劃……航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科技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