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是如何模仿動物行為,執行更複雜的動作?谷歌這樣說

2021-01-14 雲蝠智能語音呼叫

自本田於2000年發布ASIMO機器人以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人類機器人大大提高了其執行功能的能力,例如抓取物體和使用計算機視覺來檢測事物。儘管有這些改進,但它們的行走,跳躍和執行其他複雜功能的能力像人類一樣流暢的腿動作一直是機器人專家的挑戰。

近年來,網絡安全專家、東方聯盟創始人郭盛華透露:「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習和設計的新進展是利用動物行為的數據和見解,使有腿機器人能夠以更像人類的方式運動。「

谷歌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了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種機器人通過模仿來模仿狗的動作來學習如何走路。單獨的工作表明,使用深度強化學習算法,機器人可以成功地通過反覆試驗來學習自我行走。

模仿學習尤其已經在機器人技術中用於各種用例,例如OpenAI 致力於通過模仿來幫助機器人抓取物體的工作,但是它在機器人運動中的使用是新穎且令人鼓舞的。它可以使機器人獲取執行要學習的動作的專家生成的輸入數據,並將其與深度學習技術結合使用,以更有效地學習動作。

近期使用模仿和更廣泛的深度學習技術進行的許多工作都涉及小型機器人,將相同功能應用於真人大小的機器人將面臨許多挑戰,但是這些進步為改善機器人運動性提供了創新的新途徑。

動物行為的靈感也已擴展到機器人設計,諸如敏捷機器人公司和波士頓動力公司等公司採用了力建模技術併集成了全身傳感器,以幫助他們的機器人更緊密地模仿動物如何執行複雜的動作。(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焦點

  • 看一遍人類動作就能模仿,能理解語義的谷歌機器人登上無監督學習的...
    然而學習這些技能需要先人工編寫一個獎勵函數,然後才能讓機器人開始優化它。相比之下,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做法來理解任務的目標,或者只是被告知目標是什麼,就可以完成任務。目前,谷歌期望通過教會機器人理解語義概念,以使得機器人能夠從人類的示範中學習動作,以及理解物體的語義概念,完成抓取動作。以下為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編譯的這篇谷歌博客的部分內容。
  • 谷歌AI發布新研究:用更簡單的方法讓機器狗自由奔跑
    儘管如今的機器人已經非常聰明,但比起人造的機器人,真正的動物的能力還是高得多——機器狗很難模仿真正的狗完成跑步這樣的敏捷動作。但谷歌AI研究團隊最近研究出了一個更為簡單的方法,讓機器狗擁有自己跑步的能力。
  • 科學家研製出蝙蝠機器人,可模仿真蝙蝠57%飛行動作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很少有動物會轉動自己的翅膀;只要條件允許,動物們更傾向於拍打翅膀——這樣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個動作讓飛行更高效,而且特別容易掌控。然而,來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員Alireza Ramezani、Soon-Jo Chung以及Seth Hutchinson卻迎難而上——製造「機器鳥」就已經夠難了,而他們還在研究怎麼製造更先進更複雜的蝙蝠機器人。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們一直研發一款名叫Bat Bot(B2)的蝙蝠機器人。
  • 昆蟲機器人你見過嗎?可模仿昆蟲快速飛行,時速可達11公裡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MAVLab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昆蟲飛行機器人,模仿昆蟲的快速飛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使用自由飛行和敏捷撲翼機器人的實驗可以提高對果蠅如何控制侵略性逃生機動的理解。
  • NVIDIA開發機器人學習技術:模仿人類行為自我編程
    據VentureBeat等報導,NVIDIA在世界機器人與自動化會議上宣布,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技術,可以幫助機器人通過觀察人類的行為進行模仿。這有點像是動物學習中的印隨、洞察等學習方式。以實驗室所用的Baxter機器人(Rethink Robotics出品)為例,已經可以藉此實現拾取和移動彩色的盒子/玩具車等。這個技術的厲害之處在於,從流水線下來的機器人可以在內置的編程命令之外,通過模仿人類的行為進行自我「進化」。
  • 機器人可以模仿消失的蟑螂
    自動翻譯僅供參考 機器人模仿消失的蟑螂 ETRobots模仿消失Cockroaches 那份如何蟑螂和壁虎能在在眨眼間窗臺消失可能導致搜索和救援機器人動物般的機動性的機器人,研究人員說。 科學家們經常尋找大自然的靈感在設計機器人時,與數百萬年的進化學習的希望。最近的例子包括模仿獵豹的步幅和迅猛的腿機器人。
  • 全球最出色的十大教育機器人
    今天盤點目前最流行的十大機器人玩具,教你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款合用而有意義的機器人。   01   Abilix Krypton 7調節模塊有數學和邏輯功能,可以給相應的模塊下命令;行為模塊則根據命令執行動作;感應模塊則具備視覺、聽覺和觸覺功能。Cubelets是優秀的兒童教育機器人,讓孩子在操作過程中學習邏輯思維。   06   Ozobot   Ozobot看起來像一個大糖果。它不是一個完整的玩具,相反,它的動作依賴於你的編程。
  •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 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當兩隻靈長類動物長時間被關在一起時,很快就學會了預測室友、同事或家人近期的行動。人類預測他人行動的能力使我們更容易一起生活和工作。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智能、最先進的機器人在這類社交交流方面也依然一頭霧水。但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
  •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我們的發現開始證明機器人如何從另一個機器人的角度看世界。觀察者能夠站在夥伴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可以這麼說,在沒有被引導的情況下,理解夥伴是否能夠從其有利位置看到綠色圓圈,這也許是一種原始的移情形式。」 在設計實驗時,研究人員希望觀測器機器人能夠學會預測被測機器人近期的動作。
  • 仿生學的一大成就,讓機器人完成多個仿生動作!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體系結構通常受人類和動物自然界中存在的模式的啟發。通過多種變形機制,例如化學溶脹,皮膚拉伸或摺紙變形,科學家們已在機器人中複製了在動物中觀察到的運動模式。大自然通過獨特的運動模式表現出自適應和極端的形狀變形。
  • 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 谷歌聯手伯克利給機器人上網課!觀看8位醫生手術視頻學縫合
    最近在Google Brain,英特爾還有UC伯克利的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用手術教學視頻來對機器人進行「訓練」,讓其能模仿手術過程。之前,UC伯克利的教授有用過YouTube視頻指導機器人學習各種動作(比如跳躍和跳舞), 而Google則是有訓練機器人理解場景中的深度還有動作。
  • 走進章魚機器人:這條「八爪魚」指引著軟體機器人的未來
    而要在這些地方發光發熱,機器人必須有一個靈活的身體,能夠根據不同的環境作出調整。這樣一來,打造軟體機器人顯得格外重要。為了實現目標,我們將目光轉向了動物領域。動物適應性強,身體通常由軟體物質構成,身體組織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發起了「章魚綜合項目(Octopus Integrating Project)」,聯合歐洲、以色列等實驗室致力於章魚機器人的研究。
  • 模仿鳥類的機器人
    這一系列動作是如此司空見慣,以至於你可能不會關注其中的細節。但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力學專家本·帕斯洛(Ben Parslew)對此很感興趣。他正試圖設計能像鳥一樣跳躍的機器人。大多數傳統的機器人都是靠輪子驅動,這限制了機動性。現在需要一種更靈活的機器人,「能夠在雜亂的環境中跳過障礙物或碎片,」帕斯洛說。為了設計這樣一臺機器人,他從大自然中尋找靈感:「鳥類其實很擅長跳躍。」
  • 蒙住眼睛也能「看」到 海豚運用回聲定位模仿人類動作
    蒙住眼睛也能「看」到 海豚運用回聲定位模仿人類動作 2013-08-11 08:51:35 來源:中國日報網 據美國媒體8月9日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當海豚的視覺感官受阻時,它能運用回聲定位能力「看到」人類的動作並加以模仿。佛羅裡達群島海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用乳膠眼罩蒙住了一隻名叫坦納的寬吻海豚的眼睛,並示意它模仿水裡的訓練員的動作。坦納無法用視覺看到訓練員的動作,它轉而使用了另一種技術:發出聲音,聽回音,根據返回的聲波判斷對方的動作。這種能力被稱為回聲定位能力。
  • 波士頓動力的「狗」,哈佛大學的「蟑螂」,機器人和動物的愛恨情仇
    和波士頓動力的大狗不同,HAMR-JR之所以被稱為「蟑螂機器人」,並不是因為長相,而是在設計上模仿了蟑螂的速度和機動性。如今,HAMR-JR的研究團隊正在從其他昆蟲身上尋找靈感,希望研發出更加體積更小、功能更多的機器人。
  •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根據蜂鳥的身體構造和行為模式,製造了一款仿生...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根據蜂鳥的身體構造和行為模式,製造了一款仿生蜂鳥機器人。無論從形態、動作,都非常逼真。使用機器學習算法進行訓練,仿生機器人「知道」如何像蜂鳥一樣自行移動,例如辨別何時執行逃生機動。 蜂鳥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鳥。
  • 鴨子機器人領銜 盤點2019年上半年那些有趣的仿生機器人
    據悉,該種機器人正是從「稻田鴨」這一生態農法中吸取了靈感,才特意設計成了類似鴨子的形狀,未來或可應用於農業種植之中。通過介紹我們可以發現,「Aigamo」多多少少有些仿生機器人的味道。何謂仿生機器人呢?簡單來說就是模仿生物、從事生物特點工作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往往能夠像所模仿、借鑑的生物一樣,在特定領域發揮出特殊功效。
  • OpenAI的AI機器人單手就能做到!
    在展示Dactyl新才藝的演示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機器人手以摸索的方式逐漸破解魔方,雖然其動作顯得有點兒笨拙,但卻十分精確。儘管破解的過程有點兒長,但Dactyl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個機器人手的動作看起來明顯不如真正的人手靈活,甚至有點兒脫節,更無法與那些能在短短幾秒鐘內破解魔方的人的驚人速度和敏捷相比。
  • 為什麼要訓練機器人的自我意識?
    荷蘭內梅亨大學助理教授帕布羅·拉尼洛斯博士說:「如果我們把機器人從工廠搬到家裡,我們想要的是安全。像拉尼洛斯博士這樣的專家說,為了讓機器安全地與人互動,它們需要更像人類。他設計了一種算法,使機器人能夠以與人類相似的方式識別自己。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是,我們的感官有缺陷,將誤導信息輸入我們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