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在遭遇巨大的精神創傷後,一夜之間白了頭。
現代醫學已經證實,精神壓力是導致白髮的重要誘因之一。
最近,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與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合作,發現了頭髮在壓力下會變白的證據。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一旦壓力事件結束,與壓力相關的灰白頭髮會恢復到原來的顏色。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該研究採訪專家,教你讓頭髮白得慢一點。
受訪專家:
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楊希川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 趙豔
這項研究分析了黑色素和某些蛋白質在賦予頭髮顏色中的作用。研究團隊共收集了400份頭髮樣本,並用一種新的成像技術,來檢測頭髮不同部位的色素水平。
此外,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定量描述自然變灰事件,及其與個體人類頭髮相關的蛋白質組學特徵的方法,從而產生一個可量化的衰老物理時間尺度。
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發現,在健康的年輕人中,白髮會在幾天到幾周內自然地恢復色素沉著,不分性別、種族、年齡和身體區域,這表明人類的頭髮變白是自然可逆的。
研究人員認為,有些頭髮的頂端是灰色的,而不是根部,但頭髮是從根部生長出來的,因此,這表明頭髮在某個時間點變白了,然後在以後的某個時間點又恢復了原來的顏色。
由於頭髮的生長速度是一定的,研究人員能夠計算出一個人的頭髮開始變白的時間,以及頭髮何時恢復到自然顏色。他們詢問志願者在頭髮變白時是否經歷過壓力事件,並找到了匹配的答案。
在多變量因素調整後,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說明人類頭髮變白的可逆性,壓力確實會導致頭髮變白,而消除壓力因素,可以讓頭髮恢復到原來的顏色。同時,研究人員強調,這種逆轉似乎只適用於因壓力而變白的頭髮,而且只在頭髮變白後不久才適用。
2019年,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副教授盧波爾團隊,也發表了相關研究,他們認為:壓力與許多皮膚和頭髮問題相關,經歷壓力大的事件後,重新長出的頭髮可能呈現跟原來不同的顏色。
頭髮變白是衰老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一般來說,亞洲人30~40歲開始慢慢出現灰白髮,稍晚於白種人,非洲人最晚,而這是由基因決定的。
基因可以規劃我們何時出現白頭髮,通常來說,父母出現白頭髮的年齡越小,子女出現白頭髮的時間也會越早。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安東尼有個著名的「50-50-50法則」,即人群中50%的人,在50歲時有50%的頭髮變成灰白色。
除有白髮家族史的人外,患有某些疾病、營養不良、經常吸菸的人,也更容易長出白髮。
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潰瘍性結腸炎、腎病、白癜風等,都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白髮。
吸菸:美國「好管家」網站發文稱,吸菸會給皮膚和頭髮施加壓力。體內維生素B12含量低與頭髮色素的流失有很大關係。
營養:身體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時,白髮也會增加。此前已有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會引起頭髮色素減少,出現白髮的機率增加。
誰都不想年紀輕輕就一頭白髮,要想讓白髮晚一點來,不妨試試以下幾招。
1.及時減壓
因為緊張、精神壓力大而出現的白髮,要及時調控情緒,合理減壓。
運動是調控情緒的重要方式。壓力大時,更要堅持規律運動,遊泳、跑步、快走等有氧運動,瑜伽等舒緩運動,被證實可以幫助減輕焦慮情緒。
2.避免純素食
頭髮和體內微量元素關係密切,毛囊中的細胞是人體增長最快的細胞,其生長必須得到充分營養。
建議平時多吃些魚類、豆類、綠葉蔬菜、動物肝臟、核桃、芝麻等富含蛋白質的「護髮」食物,幫助強健發質。
3.頭皮按摩
經常用梳子或手指按摩頭皮,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給脆弱的毛囊提供充足的血液供應。
4.減少燙染
不使用劣質洗髮用品,少燙髮、染髮,減少對頭髮的傷害,保護髮質。一般情況下,兩次燙髮的間隔時間不能少於半年。
對於已經出現白髮的人,更應注意減少燙染次數。
5.調整生活方式
對於已經出現白髮的人,最應該做到的就是調整生活方式。不熬夜,不暴飲暴食,不抽菸、酗酒,保證充足的睡眠。
6.注意防曬
髮際線、髮型的邊分線處,更容易出現白髮,這些部位容易長期受到紫外線刺激。
預防白髮,要注意給頭皮做好防曬。出門戴頂帽子、打遮陽傘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白頭髮是歲月的印記,不必為此煩惱,勇敢接受它,梳理整齊,也可以很美很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