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萬壽菊培育壯苗?
尹可鑑
萬壽菊俗名「臭芙蓉」,又叫金盞菊,屬菊科萬壽菊屬。原產墨西哥及美洲地區,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易栽培、好管理。在雲南栽種的萬壽菊單產和葉黃素含量均比北方高,騰衝市於2017 年引進試驗種植,2018 年種植 2000 hm2,畝產值為 2000 ~ 3000 元。
萬壽菊採摘鮮花加工提取的葉黃素是一種天然生物色素,因價格昂貴素有「軟黃金」之美稱,具有良好的保護視覺,預防動脈血管硬化,抗氧化、抗癌等作用。葉黃素作為一種天然著色劑,廣泛用於飼料、食品、醫藥、化妝品等多種行業。萬壽菊初加工產品有乾花顆粒,深加工產品有葉黃素浸膏,精加工產品有葉黃素軟膠囊、葉黃素食品級原料。為提高萬壽菊鮮花產量和質量,生產上採取以下幾項技術措施。
1 品種選用
目前生產上所用的品種是內蒙古雜交種,由 公 司 提 供, 不 能 用 自 留 種。 該 品 種 的 株 高80 ~ 150 cm,冠徑 45 ~ 65 cm;分枝力強,單株分枝 48 ~ 82 枝;根系發達,根長達 40 cm,且莖稈基部和底部分枝氣生根多,但抗倒伏能力弱;花朵大而多,單花最大重量為 60 g,單株花朵為65 ~ 85 朵;花瓣與花託比為 8 ∶ 2,色素含量在16‰~ 20‰ ;種子每克粒數 240 ~ 260 粒,種子發芽適溫 15 ~ 20℃,生長適溫 10 ~ 30℃。全生育期 160 ~ 180 d,所需積溫 3650 ~ 3750 ℃。開花期一般在 7 月中旬至 10 月上旬,花期約 100 d,畝產鮮花 2000 ~ 3000 kg。
2 培育壯苗
育苗主要把握好種子處理、苗床整理、精量播種、拱棚保溼、通風煉苗和病蟲統防等技術環節。
2.1 播種量及種子處理
萬壽菊種子千粒重 4 g, 每畝大田用種量 15 g,播苗床 10 m2,保證每畝備苗 3000 株以上。一般苗床地與大田比為 1 ∶ 50。
播種前先進行曬種,然後用 45% 咪鮮胺 2.5 mL(1 袋)對水 10 kg 浸泡 12 h,然後撈出晾乾。
2.2 播種時間
冬閒田地播種時間為 3 月上旬,移栽時間 4月上中旬,小春田播種時間為 4 月上旬,移栽時間5 月上中旬,苗齡控制在 35 d。育苗移栽過早過晚對產量影響很大,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播種時間。
2.3 苗床地選擇及苗床整理
採取集中育苗方式,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沙壤土為佳,宜選用冬閒田、菜園地(育苗田可選擇上一年栽培非菊科類作物,如玉米、大豆、馬鈴薯等前茬作物),忌用油菜田、麥田,因其難除草。在播種前 10 ~ 20 d,完成育苗田 100% 清殘。播種前,選擇晴天深翻曬垡,耙平整細後開墒,蓋棚膜的墒寬 1.2 m,溝寬 40 cm,溝深 20 cm。苗床整理要求墒平溝直,表層疏鬆,每畝施腐熟細糞 1500 kg,三元複合肥(N ∶ P ∶ K = 15 ∶ 15 ∶ 15)30 kg 做底肥。
2.4 播 種
播種前澆足水,標準為苗床表層土壤 10 ~ 15 cm 土層水分達到飽和狀態,水分不足,則出苗慢而不齊。畝用 80% 克菌丹 30 g 對水 30 kg 噴於墒面消毒。每平方米播 1.5 g,稱種到墒,採用混土撒種,播種前用釘耙將墒面表層土壤抓松,然後將種子與腐熟過篩的細糞、土混拌均勻,再撒於墒面。覆蓋細糞土:播種後用細糞和細土的混合物覆蓋種子,厚度為 0.8 ~ 1 cm,即一小手指厚,以蓋嚴不露種子為準。蓋土後畝用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 100 mL 對水 50 kg 噴於墒面防蟲。畝用 60%丁草胺乳油 100 ~ 120 mL 對水 50 kg,均勻噴霧於墒面進行芽前除草。
2.5 架拱蓋膜
用長 2 m,寬 2 cm 竹片,竹弓間距 70 cm,拱高 50 ~ 60 cm 架拱後蓋膜。膜須繃緊壓實。蓋膜有利於防寒、保溼增溫、苗齊苗壯。
2.6 苗期管理
嚴把 3 個關鍵時期。在十字期,即第一對真葉展開後,與子葉形成十字形,播種後 5 ~ 7 d 即可出苗。苗齊後(播種後 10 d)為避免高溫燒苗和徒長,要及時通風煉苗。在 4 葉期,即第二對真葉展開後(播種後 15 d),揭膜煉苗,控制小苗徒長。在 6 葉期(播種後 25 d),適時進行除草補水補肥,保證幼苗健壯生長。當苗高達 20 ~ 25 cm,莖杆直徑達 3 ~ 4 mm,為移栽大田的最佳苗齡。
2.7 苗期病蟲防治
(1)在十字期畝用 80% 克菌丹 30 g 對水 30 kg 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等病害 1 次;用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 100 g 對水 50 mL 防蟲 1 次。
(2)在煉苗期和移栽前,各防治褐斑病、病毒病 1 次,褐斑病畝用 25% 嘧菌酯懸浮劑對水 50 kg 噴霧;病毒病畝用 20% 鹽酸嗎啉胍水劑 50 g 對水 50 kg 進行防治。
3 移栽保苗
移栽前要抓緊大田整地理墒 , 做好移栽準備工作,適時移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早開花,延長花期,提高產量和質量。移栽時按以下環節逐步實施:
3.1 大田地選擇
選擇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肥力較高的田塊種植。
3.2 移栽密度
水 田 每 畝 1700 ~ 2000 株; 旱 地 每 畝2000 ~ 2200 株。要規範栽培,利於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便於中耕管理和採摘。
3.3 起壟打塘
深翻耕地,耙平整細,做好四周排灌溝渠,溝深 30 ~ 40 cm,然後起墒,墒高 10 ~ 15 cm。水田 160 cm 開墒,墒面寬 80 cm,小行距 50 cm,株距 40 ~ 48 cm;旱地 150 cm 開墒,墒面寬 80 cm,小行距 50 cm,株距 40 ~ 45 cm;採用雙行條栽,錯位打塘。
3.4 施足底肥
每 畝 施 農 家 肥 1000 ~ 1500 kg, 耙 田 後施 於 墒 面; 起 壟 打 塘 後, 畝 用(N ∶ P ∶ K = 12 ∶ 8 ∶ 10)複合肥 25 kg 施入塘中,並與土攪拌均勻後才能栽苗,要避免化肥直接與根接觸。
3.5 防 草
起 壟 打 塘 施 肥 後, 畝 用 60% 丁 草 胺 乳 油100 ~ 120 mL 對水 50 kg 噴霧,進行封閉除草。
3.6 移 栽
移栽時打塘放肥,肥土充分攪拌均勻,適當深栽,深度為子葉部位與墒面持平,栽後澆足澆透定根水。
3.7 防 蟲
移栽後每畝用 6% 四聚乙醛顆粒劑 2 kg 施於根部防蛞蝓(螺漢);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下害蟲。
3.8 保 苗
栽後及時查苗補苗、確保全苗。做到及時澆水,促進生長,保證大田苗齊苗壯。
4 田間管理
萬壽菊莖稈基部氣生根多、分枝易斷裂,抗倒伏能力弱,要強化追肥培土除草,保證中後期肥力充足,防病治蟲,提高鮮花產量。
4.1 提苗追肥
移栽後 15 d 追肥提苗 1 次,畝用 5 kg 尿素對水澆施。
4.2 及時培土除草與追肥
移栽後 25 ~ 30 d,在植株還未封行前,選擇晴天剷除溝內雜草,每畝用 25 kg(N ∶ P ∶ K = 12 ∶ 8 ∶ 10)複合肥進行結合培土追肥;採用環狀施肥,肥與苗相隔 10 cm,培土高度 10 ~ 15 cm。追肥培土能有效防止倒伏,並延長花期,提高花朵重量,增加產量。採花後視苗情適時追肥。
4.3 防病治蟲
(1)主要害蟲有地老虎、蚜蟲、黏蟲、斜紋夜蛾、紅蜘蛛和斑潛蠅為害,地老虎用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 100 mL 對水 50 kg 防治;黏蟲和斑潛蠅每畝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20 mL 對水 30 kg 進行噴霧;紅蜘蛛每畝用 5% 的阿維菌素乳油100 mL,對水 30 kg 進行噴霧;蚜蟲每畝用 25% 的吡蚜酮懸浮劑 15 ~ 20 g,對水 30 kg 進行噴霧。
(2)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灰黴病和病毒病。褐斑病是萬壽菊主要病害,可造成產量損失甚至絕收,要加強預防。在溫度 25 ℃、溼度 60% 的情況下容易發生,尤其是下雨後突然放晴更容易發生。病害發生初期用 37% 苯醚甲環唑或 25% 嘧菌酯預防 1 次,以後每採 1 次花防治 1 次,採用 45% 唑醚·戊唑醇、37% 苯醚甲環唑、40% 唑醚·咪鮮胺、25% 嘧菌酯等藥劑交替使用;細菌性病害用 0.3%四黴素水劑防治;病毒病畝用 18% 丙唑 · 嗎啉胍可溼性粉劑進行防治,灰黴病用異菌脲、腐黴利、嘧黴胺等藥劑防治;在防治病害同時畝用 95% 磷酸二氫鉀 100 g,以增強植株抗性。
4.4 適時採摘
(1)採摘標準。當舌狀花瓣完全伸出形成一個花球時即可採摘。當開到 85% 以上開始採摘,過早過遲都影響鮮花產量和質量,採摘過早色素含量低 , 影響品質 , 採摘過晚影響下部側枝花蕾發育 ,花朵太小影響產量,收入減少。
(2)採摘間隔期。萬壽菊平均花期 90 d,及時採摘,可採摘 7 ~ 8 次。採摘時期正是雨季,若晴天多,5 ~ 7 d 採 1 次,若陰雨天多,間隔期可在 10 d 以上。
(3)採摘時間。採花應選擇在晴天上午 9:00以後,花朵無露水時開始採摘。採摘要堅持做到三不採:即不成熟不採,雨天不採,有露水不採。
(4)鮮花收購。要求無雜質、無黴爛變質,花梗長度不超過 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