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寒地的氣候特點決定了北方水稻與南方水稻育苗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水稻育秧技術更複雜、管理流程更多。同樣,好的秧苗素質也更重要,所以在黑龍江種稻有「苗好八成糧」之說。想要培育出理想的壯苗,秧田管理至關重要,本文針對黑龍江寒地大棚育秧的現狀,從「地上調溫、地下控水、合理施肥、適時防病、科學除草、插前三帶」 幾個方面歸納總結了旱育壯苗的關鍵技術要點,希望對正在從事水稻種植的你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地上調溫
1.種子根發育期
此期主要是指播種後到不完全葉抽出,以培育健壯種子根為主。育秧棚盤土內最適溫度為28~32℃,盤土表面溫度不超過35℃,超過此溫度時要肩部通風降溫,下午45時關閉通風口,最低溫度不得低於10℃。注意:當秧苗出苗80%時要及時撤去地膜以防烤苗。
2. 第一完全葉伸長期
從第1完全葉露尖到葉枕露出,葉片完全展開。管理重點是地上部控制第1葉鞘高度不超過3釐米,地下部促發與第1葉同伸的鞘葉節5條根系。秧苗第一高度葉下1釐米處溫度控制在25~28℃,最低溫度不低於10℃。如遇凍害,早晨提早通風,緩解凍葉枯萎。
3. 離乳期
從第2葉露尖到第3葉展開。管理重點是地下部促發與第2~3葉同伸的不完全葉節根8條健壯生長,地上部控制好第1葉與第2葉、第2葉與第3葉的葉耳間距各1釐米左右,防止莖葉徒長。秧苗第一高度葉下1釐米處溫度控制在:2葉期22~25℃,3葉期20~22℃之間,最高溫度不超過25℃,最低溫度不低於10℃。尤其是2.5葉期,溫度不易超過25℃,以防出現早穗現象。2.5葉期時應根據溫度情況,逐步加大通風量,外界最低氣溫高於7℃時可晝夜通風。
二、地下控水
在水分管理方面應堅持以下原則:「始終旱育,只澆水,不灌水;儘量減少澆水次數,每次澆透;設置曬水池,提高水溫,儘量澆15℃以上的水」。
1. 種子根發育期
在澆足底水的前提下,此期一般不澆水,如溼度過大應撤膜散墒,以免出現白芽現象;如床土變白水分不足,或發現頂蓋現象,要敲落頂蓋,露種處適當覆土,幹處補水,接上底墒。
2. 第一完全葉伸長期
除苗床過幹處補水外,一般少澆或不澆水,使苗床保持旱育狀態。
3. 離乳期
要做到「三看」澆水:即一看床面是否發白和根系生長情況,二看早晚葉尖是否吐水及水珠大小,三看午間高溫時心葉是否捲曲。如床土發白、根系發育良好、早晚心葉葉尖不吐水或水珠變小,午間心葉捲曲,則易在早晨澆水,且一次澆足。
4.移栽前準備期
秧苗3.1~3.5葉,管理重點是控水蹲苗壯根,在不使秧苗萎蔫的情況下,使其處於饑渴狀態,蹲苗、壯根,以利於移栽後髮根好、返青快、分櫱早。
三、合理施肥
為了保證秧苗健壯生長,應在秧苗1.5葉期、2.5葉期各追肥、調酸一次。肥料易使用水溶性的葉面肥,不太推薦硫酸銨和尿素(使用不當易燒苗)。調酸可按照調酸劑說明使用,調酸後應立即噴一遍清水洗苗,以防燒苗。
四、適時防病
秧田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青枯病、惡苗病、白化苗、爛芽、爛種、白芽病等,其中危害較重的為立枯病和青枯病。
立枯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由鐮刀菌、立枯絲核菌、腐黴菌引起,在秧苗離乳期易發病,此外,土壤鹼性大,外界環境忽冷忽熱也易得此病。
預防:做好置床和營養土的調酸工作,將土壤PH值控制在4.5--5.5之間;在秧苗1.5葉和2.5葉期各進行一次防病,瑞苗清可有效預防此病的發生,可按說明使用;嚴格秧田管理,培育壯苗。
青枯現象是水稻秧苗的生理性失水,是根系吸水量抵不上葉片蒸發量,水分入不敷出,造成秧苗卷葉萎蔫的現象。在秧苗2--3葉期易發生,一般是秧苗素質弱,根系不發達易出現青枯現象,尤其是當天氣連續低溫,突然有低溫轉高溫時,更易造成青枯現象。
預防:嚴格秧田管理,按技術要求,地上調溫煉苗提高秧苗素質,地下控水促進根系發育。
五、科學除草
防除稗草,一般在水稻1.5--2.5葉期,噴施10%氰氟草酯(千金)乳油40—60毫升/畝,兌水10—15升噴霧。若秧田還有闊葉草及莎草科雜草則推薦使用10%氰氟草酯(千金)乳油40—60毫升/畝+48%排草丹150毫升/畝混配,兌水10—15升噴霧。 不推薦苗床封閉除草,以減少苗床除草劑藥害。
六、插前三帶
1.移栽前一天帶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銨125~150克,少量噴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可提高秧苗抗寒性,促進早生根。
2.帶藥:70%艾美樂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兌水3公斤噴灑,可防稻田早期潛葉蠅。
3帶生物肥: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產品說明書使用,可促進根系早生快發,壯苗促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