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機,在讀書 APP 中去找尋自己喜歡的書籍。躍入眼帘的是《書林清話》。瀏覽概要,翻閱評論,頗為滿意,於是將之收入書架。
《書林清話》的作者葉德輝是近代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搜尋引擎上找尋,居然發現他與我原來還是同鄉,彼此都來自湖南湘潭。於是,書還未讀,就多了幾分親切。
打開書卷,卷中的一個古人愛書藏書的故事讓人無法忘懷、感慨萬千。原文如下:
宋費袞《梁溪漫志》云:溫公獨樂園之讀書堂,文史萬餘卷。而公晨夕所常閱者,雖累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常謂其子公休曰:「賈豎藏貨貝,儒家唯此耳!然當知寶惜。吾每歲以上伏及重陽間,視天氣晴朗日,即設几案於當日所,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所以年月雖深,終不損動。至於啟卷,必先視几案潔淨,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每欲行看,即承以方板,未嘗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漬及,亦慮觸動其腦。每至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捻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捻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圖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
讀過此段,思緒翻飛、穿越千年。我喜歡溫公對書的那份愛,更喜歡他對書的那份敬。讀前、讀中、讀後,每一個環節無不體現了一個真正愛書者的虔誠。那份虔誠讓人自然想到了朝聖路上的忠實信徒,想到那三步一叩的執著、俯仰之間的敬畏和無怨無悔的追求。
網友許顏讀過此段,心生感慨,才思如泉湧,文筆之精妙、積澱之深厚是我等俗人土匪無法企及的。遂摘錄共享之。
古代的讀書人對書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似今人之草率粗淺。讀書時,有「細雨瀟瀟欲曉天,半床花雨伴書眠。朦朧正作思鄉夢,隔院棋聲落枕邊」的風雅,有「鳥語初晴深院靜,花香小樹綺簾疏。天開圖畫山為架,地如琅繯屋滿書」的喜悅,有「門外市聲三日雨,廉前風色一床書。開卷古人都在眼,閉門晴雨不關心」的專注。面對書,如遇世間至寶:黃金散盡為讀書,滿架琳琅百不如。從甲骨到青銅,從石碣到竹木,從簡帛到莎草,從羊皮到貝葉,書寫材質的改變無法撼動古人對書的熱愛。從卷子到旋風裝,從經折裝到蝴蝶裝,從包背裝到線裝,裝潢形式改變,古人對書的珍視一如往昔。
如今,雖有電子書,資料庫,但捧起紙質書籍的那份感覺仍不會變。字,終是落在紙上才好,平添一份韻致。就如花草,在花盆中也能存活,卻不如紮根土地給人感覺踏實。
讀書有感,胡謅三兩句,閒書以記。
書林清話細品讀,
物華無語道千古。
長河悠遠落葉去,
斜陽夕照心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