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超
2019-10-16 09:53 來源:澎湃新聞
2018年琉森節日管弦樂團首次訪問上海,帶來了四場室內和一場戶外演出,讓許多樂迷痴迷至今。2019年琉森音樂節面臨新一輪的改革,再次吸引眾人目光,申城入秋時節,「琉森之聲」在夏伊率領之下重返滬上,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獻演三場,再次成為盛事。
「琉森之聲」在夏伊率領之下重返上海。 本文圖片 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相比2018年的曲目,2019年有了較大的調整,一方面是終結了此前夏伊對斯特拉文斯基、拉威爾等20世紀作曲家的一系列再現計劃,另一方面是將琉森壓箱底的馬勒和此前對於俄羅斯音樂的趣味延續下去,於是有了將柴可夫斯基、拉赫馬尼諾夫列入曲目的想法,而這一想法,在上次琉森的上海之行中已經有所透露。
拉開上海巡演序幕的,是馬勒那首被稱為「悲劇」的《第六交響曲》。夏伊還未登臺,筆者即發現了幾位熟悉的面孔,不僅有去年驚豔上海的眾多明星成員,更有去年未曾露面的阿巴多時代的黃金一代再現舞臺,讓人們對這次演出的效果有了更多一份期待。而當夏伊揮動棒子,第一聲發出時,不難意識到,那個可以在每一個音符上作出終極表情的琉森節日管弦樂團,又回來了。
夏伊的指揮有著非常典型的個人特徵。
作為義大利指揮血脈的傳承者,夏伊有著非常典型的個人特徵:重視旋律線條的刻畫,淡化結構性的情感照應,更注重當下的音樂表情的充分發展,在速度恆定的條件下將節奏鮮明表現出來。這使得他在快速樂章中激情澎湃,而慢樂章則略顯寡淡。琉森樂團極其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的各種速度要求,在三四樂章的頻繁切換中始終保持完美的應接,讓人不得不讚嘆,交響樂也可以如此炫技!
在個人能力極強,且互相配合默契的前提下,琉森節日管弦樂團總是給人一種奇蹟般的感受,明明已經做到了最大的張力,面對下一步讓人感覺膽戰心驚,但他們依然可以應對自如,毫不含糊地完成下一個更讓人震驚的細節。他們是那樣的精神抖擻,哪怕是一個呼吸或者每一次發聲的動作,都讓人可以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澎湃和餘波。夏伊對於馬勒的理解,也是如此的光明美好,加上氣魄不凡的演奏,「悲劇」交響曲變成了勝利頌歌,仿佛在表達這支樂團重返中國的欣喜之情和凱旋心態。
時過境遷,琉森節日管弦樂團的聲音裡,有變化也有不變,變化的是他們已經從阿巴多時代過渡到了夏伊時代,哪怕是同一部馬勒「第六」,對於悲劇主題的解讀也已經完全不同;而不變的是這些頂尖藝術家們聚首時的狀態,永遠情緒飽滿,永遠在享受每一分鐘彼此傾聽、共同創作的過程。我能從他們的音樂裡讀出來,他們並非是一個統帥加上一支部隊,而是把指揮放置在樂隊中間,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交響樂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