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影像識別技術在高德數據建設中的探索與實踐

2020-09-25 高德技術

導讀

對於地圖服務而言,地圖數據的準確率和覆蓋率是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而地圖數據的更新,依賴於多種信息源,如軌跡熱力,實採圖像,衛星影像等。近年來,由於遙感衛星數量的增多及高解析度光譜相機的出現,以及衛星影像圖自身覆蓋廣、視角好、信息豐富的特點,衛星影像作為地圖數據更新的信息源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於衛星影像的使用方式,高德經歷了由前端用戶展示,到人工數據作業參考,再到主動發現更新地圖數據的進化過程,這同時也是我們不斷挖掘影像數據價值的過程。本文會介紹高德視覺團隊將衛星影像從被動參考升級為主動發現的過程中的探索和實踐。

衛星影像關鍵元素

按照幾何結構劃分,影像元素可分為三大類:道路元素(road),地物元素(region),建築物元素(building):

道路元素:包含普通道路,精細道路(主/輔路/非機動車道,提前右轉路),連接點(貫穿路、出入口、掉頭口、路口等)。

地物元素:包含建築區域、拆遷區域、水域、農田、山區、林地、大棚等。

建築物元素:建築物樓塊。


衛星影像在數據更新上的優勢

路網是地圖數據的基礎,所有的道路屬性、動態事件、POI引導都需要基於準確的路網數據信息。而衛星影像由於具有上帝視角,對區域內路網的連接關係、複雜的路口關係、平立交關係的判斷具有全局而豐富的信息支撐。同時,由於衛星影像覆蓋廣、成本低的特點,對於熱力稀疏或者採集車難以覆蓋的區域,可以進行很好的路網數據補充。


路網三大信息源:熱力、衛星影像、實採

作為用戶導航的終點,POI(「Point of interest」的縮寫,在地圖數據中,一個POI可以是一棟房子、一個商鋪、一個公交站等)坐標位置的準確性十分重要。通過高德POI中Top1000w的統計,70%的POI需要與樓塊進行綁定,POI到達點與沿街樓塊具有強依賴關係。


POI與樓塊強相關性

衛星影像識別技術探索實踐

衛星影像精細語義分割(Semantic)

在語義分割上,為了提升算法精度,我們將主要方向聚焦在上下文信息的結合,如使用了U-Net結構、ASPP、Non-local等對信息的聚合具有作用的結構。同時引入了Attention加強了網絡對圖像顯著區域,即當前分割任務所關注的類別進行了注意力聚焦,使得效果達到進一步提升。

  • U-Net結構

由於影像圖像語義較為簡單、結構較為固定,高級語義信息和低級特徵都顯得很重要,因此我們選用了U-Net作為網絡的基礎結構。Encoder-Decoder分別下採樣4次+上採樣4次,將Encoder得到的高級語義特徵圖恢復到原圖片的解析度。

相比於FCN和Deeplab等,U-Net共進行了4次上採樣,並在同一個Stage使用了Skip Connection,而不是直接在高級語義特徵上進行監督和Loss反傳,這樣就保證了最後恢復出來的特徵圖融合了更多Low-Level的Feature,也使得不同Scale的Feature得到了融合,從而可以進行多尺度預測和DeepSupervision。4次上採樣也使得分割圖恢復邊緣等信息更加精細。

  • ASPP

使用不同擴張率的擴張卷積,並進行特徵結合,得到多尺度特徵,同時得到全局信息和局部信息。

  • Attention

關注圖像顯著區域,將U-Net的淺層和對應的深層進行信息結合後,得到Attention的參數,再作用於當前深層,得到最終Attention的結果輸出。

  • Non-local

特定層的卷積核在原圖上的感受野(local)是有限的,Non-local通過將空間中不同像素間的關係編碼到當前層的輸出,從而將全局信息加入到輸出結果中,就能很好地解決local操作無法看清全局的情況,為後面的層帶去更豐富的信息。


U-Net結構(左上) Attention(左下) Non-local(右上) ASPP(右下)


影像樓塊實例分割(Instance)

實例分割有兩種主流方法,第一種是基於目標檢測,在得到目標檢測框之後再在框內做語義分割前景和背景,由於這種方法需要藉助目標檢測中的區域提議,因此該方法稱為Proposal-Based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在語義分割圖的基礎上,將像素聚集到不同的實例上,這種被稱為Proposal-Free方法。我們對兩種主流方法進行了對比實驗,由於樓塊具有多樣性、「矮胖結構」的特點,Proposal-Based方法效果要優於Proposal-Free方法。

對於樓塊數據而言,重要的表達內容是樓塊的底座位置及其形狀。然而由於影像拍攝視角問題,部分高樓在視覺上呈現斜射的效果,部分基座邊緣被遮擋,為識別造成了極大的難度。

經過數據分析與推算,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樓塊底座形狀是和樓頂形狀一致的,因此我們採用了樓頂分割+樓頂到基座偏移量的多任務學習方案,將分割出的樓頂形狀加上一個樓頂到基座的偏移向量,對基座的形狀和位置進行了一個比較理想的還原。


多元素識別效果展示

針對衛星影像不同元素的圖像特徵與拓撲結構關係,我們設計了多個識別模型,包含普通道路識別、精細路網識別、地物分類識別、樓塊識別等,作用於高德多種類別的數據更新。


普通道路識別(左上) 精細路識別(右上) 地物分類(左下) 樓塊識別(右下)

未來展望&挑戰

  • 路網數據的準確/快速更新

用戶在使用導航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場景:比如為什麼這裡有條新路卻給導航了一條繞遠的路?為什麼導航了一條已經不能走的路?為什麼本來這裡可以掉頭卻還要往前多走幾公裡才能掉頭?這些由路網數據錯誤導致的導航偏差,是我們未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業界的難題。未來我們期望通過視覺算法層面的優化,通過多採集源的融合預測,通過提前發現建設中道路等一系列手段,來快速感知到現實世界中發生的路網變化。

  • 數字城市中的樓塊與AOI建設

對於數字城市來說,樓塊和AOI(興趣區,Area Of interest)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如用戶想要前往某個店鋪,實際導航的到達點是店鋪所在的樓塊;用戶想要前往某個小區的某個樓,實際導航的到達點是小區的入口,因此樓塊與AOI的準確與完備直接影響到用戶導航最後幾百米的使用感受。同時結合最近的疫情防控,數字城市中的樓塊和AOI信息可以對寫字樓、小區等區域的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未來我們期望通過結合衛星影像的發現能力,進一步完善數字城市的數據建設,連接真實世界,讓出行更美好。

相關焦點

  • 實測谷歌衛星影像與高德微軟ArcGIS影像精度對比,差距驚人!
    衛星遙感影像是我們最經常用的地圖數據,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地表現象的最新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遙感影像能動態反映地面事物的變化,遙感探測能周期性、重複地對同一地區進行對地觀測,這有助於人們通過所獲取的遙感數據,發現並動態地跟蹤地球上許多事物的變化。同時,研究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 實測谷歌衛星影像與百度高德微軟ArcGIS影像精度對比,差距驚人
    目前網際網路上應用最廣泛的衛星影像包括:谷歌影像、天地圖影像、百度影像、高德影像、微軟影像、ArcGIS影像等,我們將從多個方面為大家逐一分析,方便大家日常使用和學習。需要說明的是: 谷歌地圖影像為谷歌地圖(WEB版)CN伺服器的影像數據,訪問速度快,穩定,帶谷歌水印,WGS84坐標系,投影為WEB墨卡託投影; 谷歌地球影像為谷歌地球的影像數據,支持谷歌歷史影像,訪問受網絡限制,電信網會不定時不定地屏蔽,大量下載可能會被封IP,不帶水印,WGS84坐標系,投影為經緯度投影。
  • 高清衛星影像是如何產生的?揭秘地圖服務背後的數據公司
    然後,這些圖像又化作我們手機上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指引我們前行。衛星影像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但很少有人知道,Google 地圖和國內高德地圖的衛星影像背後到底是哪些公司做影像支持的。實際上,這些數據源都指向一家公司——Digital Globe(以下簡稱 DG)。
  •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
    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辦的中國測繪學會年會「智慧位置服務論壇」上,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宣布與高德地圖共同成立「數字地圖聯合實驗室」。該實驗室將依託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高德地圖的技術和人才優勢,充分整合雙方核心資源,搭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在共性技術和前瞻技術方面展開合作。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研發與創新平臺及人才培養基地,是國際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服務組織(IGS)三大數據與分析中心之一,也是國家科技部指定的導航與位置服務全國科技服務業行業試點單位。
  • 赴五年之約 | 貴州分院精彩回顧(新技術實踐運用與探索)
    秉承清華同衡「產-學-研」理念,立足清華同衡科研平臺,根植於地方分院駐地服務優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各類項目中的應用與轉化路徑,以規劃項目為基礎開展規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技術合作、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五年來,依據項目業務需求不斷迭代創新技術方法應用體系,涉及城市更新、城市景觀風貌控制、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等諸多規劃領域,取得良好的成效。
  • 資源三號衛星02星發射1天傳回影像圖:高德百度地圖受益
    、資源調查與監測、防災減災、農林水利、生態環境、城市規劃與建設、交通等領域的服務保障能力。作為我國首顆民用高解析度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01星的圖像定位精度是我國現有遙感衛星中最高的,全面超過了1:5萬測圖的需求,首次實現我國超高碼速率遙感數據傳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高精地圖中地面標識識別技術歷程與實踐
    導讀:本文將主要介紹高德在高精地圖地面標識識別上的技術演進,這些技術手段在不同時期服務了高精地圖產線需求,為高德地圖構建高精度地圖提供了基礎的技術保證。深度學習時代是數據和硬體驅動的時代,結合部分人工標註以及自動化生成,我們擁有百萬級的數據,而且各種場景的數據還在不斷豐富,結合算法探索與創新,我們取得了越來越好的技術與業務效果。目前檢測識別技術主要分為兩大方向:Two-Stage(如RCNN系列)和One-stage(SSD、YOLO等)。
  • 高景一號遙感衛星傳回高清影像:解析度可達0.5米
    近日,高景一號傳回高清新圖,各項技術指標與國內國際同類衛星相比,均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些發回的影像可廣泛應用於諸如政府管理、林業、農業、油氣、網際網路地圖等國家社會發展的眾多領域。高景一號01組衛星是我國第一顆0.5米級商業遙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管理。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這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從1972年,世界上第一顆遙感衛星Landsat-1發射成功到今天我國的高分衛星陸續發射投入使用,迅速發展的遙感技術不斷挑戰影像解析度的極限,高分影像意味著比以往更為海量的影像數據隨之而來。
  • 人工智慧落地影像識別,政策資本雙雙入局
    從應用場景來看,人工智慧醫療應用尚在起步階段,影像識別、遠程問診、健康管理、暫處第一梯隊。其中,影像識別作為輔助診斷的一個細分領域,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中,是在醫療領域中人工智慧應用最為廣泛的場景。
  • 衛星影像為什麼會產生偏移?
    一、偏移影像是指地圖經過加偏算法對地圖的圖像和經緯度進行重新排列,是一種強制混淆地圖的做法。偏移影像中,坐標系統被人為加偏,將真實的坐標加密成虛假的加偏,這種坐標偏移也被稱為火星坐標系統。經過加偏後的地圖不但經緯度錯誤,地圖也是扭曲的,不可能通過糾偏改變,只能減少誤差。
  • 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2020年7月2日,依託於上海市測繪院的上海市自然資源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資源共享、務實管用」為目標,統籌各路影像資源,開展全市衛星遙感應用工作。本期兩個項目便是基於衛星中心的多源遙感數據,以深化遙感數據研究、擴展遙感應用領域為目的而開展的。
  • DigitalGlobe最新商業遙感衛星WorldView-4影像數據正式開放
    (NYSE:DGI)近日宣布,其最新商業遙感衛星WorldView-4的影像數據已於即日起正式向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開放。用戶可通過全新的搜索平臺Discover來探索並使用這顆商業衛星所拍攝的高解析度地球影像。WorldView-4是DigitalGlobe最新發射的商業衛星,軌道高度為617千米,拍攝能力為68萬平方公裡/天。
  • DigitalGlobe最新商業遙感衛星影像數據向全球開放
    地球影像及高級地理空間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DigitalGlobe (NYSE:DGI)近日宣布,其最新商業遙感衛星WorldView-4的影像數據已於即日起正式向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開放。用戶可通過全新的搜索平臺Discover來探索並使用這顆商業衛星所拍攝的高解析度地球影像。
  • 15 cm HD 影像:清晰度最高的商業衛星影像
    作者:Maxar Technologies 高級影像產品經理 Chris Formeller我很高興地宣布,Maxar 推出 15 cm HD 產品,為我們的 HIGH-DEFINITION (HD) 影像產品家族再添新成員。15 cm HD 產品可為用戶帶來全新影像體驗,幫助他們識別地面上更為微小的特徵,基於衛星影像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
  • 菜鳥網絡高德地圖發布物流數據開放平臺 打造5級地址庫
    5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菜鳥網絡與高德地圖聯合在北京發布了物流數據開放平臺,雙方將通過菜鳥系統中的快遞員對末端地址進行採集、驗證和回傳,再結合高德完整的數據基礎採集系統打通底層地址數據,建設國內最先進的5級地址庫。
  • 高德地圖蘇嶽龍:如何通過大數據能力賦能數字城市建設? | CCF-GAIR...
    蘇嶽龍指出,我們積累了很多大數據,但挖掘並轉換數據的價值是為城市提供服務的關鍵,也是目前的挑戰。比如在交通出行方面,高德有了數據之後要做的,第一部分是城市大腦智慧交通,第二是智慧公交,第三是智慧高速,最終構成交通出行全鏈條的解決方案。以下是蘇嶽龍演講全文:很高興能代表阿里巴巴高德地圖,分享通過人地關係的大數據,如何賦能數字城市的建設,讓城市生活更美好。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這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 2018年MapGIS 10.3推出了鑲嵌數據集功能,可管理TB級以上的影像,在桌面端快速瀏覽TB級影像,並可基於鑲嵌數據集快速裁剪瓦片,解決了影像瓦片裁剪耗時費力問題。
  • 「高分二號」亞米級衛星影像圖發布
    高分二號衛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顆空間分辨優於1米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具備快速機動側擺能力和較高的定位精度。8月19日成功發射後,高分二號於8月21日首次開機成像並下傳數據。截至9月29日,已完成在軌工程測試,正在進行參數調優和定標工作,生產初級影像產品19287景,覆蓋面積超過976萬平方公裡。
  • 六種查看衛星歷史影像數據方法
    航天遙感技術在城市規劃實踐中,主要針對具體應用需求,通過衛星地面站獲取合適的覆蓋範圍的最新的城市衛星地圖影像數據,利用遙感圖像專業處理軟體對數據進行輻射校正、增強、融合、鑲嵌等處理。同時,藉助城市應用區域現有較大比例尺的地形數據,對影像數據進行投影變換和幾何精校正,並從地形地圖上獲得境界、城市、居民點、山脈、河流、湖泊以及鐵路、公路等典型地貌地物信息和相應地名信息,進行相應的標註和整飾,製作城市數字正射影像圖。在做城市變遷分析時,歷史影像數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源,那麼這些歷史數據如何查看呢?本文將給大家介紹幾種可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