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貴州分院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
清華同衡貴州分院成立五周年系列文章①
貴州分院是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於2015年4月在全國成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是同衡紮根於貴州的窗口、支點和重要的駐地服務技術力量。秉承清華同衡「產-學-研」理念,立足清華同衡科研平臺,貴州分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各類項目中的應用與轉化路徑,本文梳理了五年間貴州分院以規劃項目為基礎開展規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技術合作、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
2015年4月,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貴州分院在貴州省貴陽市正式成立。貴州分院作為清華同衡規劃院在全國成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是我院紮根貴州的窗口、支點和重要的駐地服務技術力量。依託清華大學的優秀資源和總院多專業協同技術平臺力量,充分發揮駐地機構熟悉本地情況、溝通便捷、服務及時等特點,貴州分院將先進理念、科學技術支撐與地方特色相結合,致力於為貴州省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企業提供「清華品質」的城鄉規劃研究和諮詢服務,涵蓋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發展規劃、政策諮詢、建築設計、風景園林、文化旅遊規劃、地理信息和大數據服務等諸多領域,為貴州省的城鄉發展建設做出積極貢獻,並獲得了數十個省級優秀規劃項目獎。
秉承清華同衡「產-學-研」理念,立足清華同衡科研平臺,根植於地方分院駐地服務優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各類項目中的應用與轉化路徑,以規劃項目為基礎開展規劃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技術合作、人才培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機制。五年來,依據項目業務需求不斷迭代創新技術方法應用體系,涉及城市更新、城市景觀風貌控制、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等諸多規劃領域,取得良好的成效。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以來,貴州分院通過整合多年技術創新經驗、數據、成果,重新構建數據資源整合融合邏輯,有效支撐空間規劃多種創新需求,實現一系列專題專項工作的科學編制。
2015年
一、城市更新研究與探索
業務需求端:把城市更新的底數、底板和經濟帳算清楚
技術供給側:GIS技術支撐城市更新規劃編制的技術路徑
圖:基於城市更新的GIS資料庫建庫內容
GIS空間資料庫為支撐,形成空間資料庫,支撐後期改造範圍判定、控規指標優化、重點區域規劃方案等重點工作落實。
圖:建築信息數據管理
圖:建築信息三維可視化
該項研究是貴州分院首次採用創新技術手段進行城市專項規劃編制的一次實戰性、前瞻性的具體探索,為未來貴陽市以大數據手段管理、解決城市更新問題、指導城市規劃等政府關鍵決策,積累了寶貴經驗。
二、城市景觀整治研究與探索
業務需求端:把真正可以看到的城市界面整治好
技術供給側:城市實景三維建模數據採集、建模及應用路徑
通過快速獲取項目區域真實三維模型,通過數位化技術支撐項目推進。
圖:三維建模數據現場數據採集
圖:三維模型概覽
圖:模型可視範圍模擬
通過多視點疊加後得出該區域內可視地表範圍及可視建築表面,分析結果可正確指導景觀整治科學實施。
2016年
山體資源保護研究
業務需求端:喀斯特地區山體資源判讀與保護
技術供給側:以GIS平臺為支撐,通過綜合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採集分析、圖像分類、數字地理學等相關學科原理,輔助支撐規劃全過程。
圖:山體資源識別及評價技術路線圖
利用描述地貌特徵數字高程模型(DEM)劃定現狀山體邊界,通過基於衛星遙感技術的生態性評價方法與基於百度地圖的大數據評價方法對現狀山體進行綜合評價。以評價結果為依據,指導下一步規劃策略的提出。
2017年
一、人口活動與城市功能
業務需求端:軌道沿線空間功能識別及研判
技術供給側:基於POI與人口熱力大數據的城市空間功能畫像
圖:城市空間活力分布圖
圖:POI空間分布集聚圖
通過POI與人口活動熱力等大數據對中心城區內所有設施點的聚集程度與人口活力進行比對分析。
二、城市景觀視線控制
業務需求端:構建城市級尺度的景觀視線控制體系
技術供給側:多元技術融合解決方案
圖:多元技術融合路徑
圖:景觀生態格局評價體系
運用景觀生態指數分析平臺對中心城區內綠地斑塊(視廊的重要構成要素)選取NP、PSSD、SHDI等景觀格局指數挖掘高價值生態空間,進行量化評價。
圖:基於機器學習的街道可視要素識別
通過對深度學習街景識別方法的運用,分別針對街景內天空、建築等影響景觀視覺體驗的7種關鍵要素進行評價,量化計算、評估街道環境品質。
圖:景觀視線廊道三維控制
運用實景三維GIS技術將視線控制由原來的平面控制轉為空間三維控制,為景觀視線引導及區域開發強度控制、建築方案比選提供依據和支撐。
2018年
一、數據倉庫的建設
1、POI數據
圖:POI數據採集
2、時空大數據
圖:人口、交通熱力資料庫
3、影像大數據
圖:不同年限影像資料庫
二、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
圖:公共服務設施選址評價
通過可達性與行為模擬,研判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需求,為公共服務設施選址提供科學決策。
三、三維模型生產應用研究
圖:規劃方案與實景三維模型融合展示
將規劃方案與城市現狀實景三維模型進行疊合,支撐方案交互式展示和比選。
2019年—2020年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背景下的技術創新探索
一、手機信令數據分析
圖:貴陽市中心城區對內、對外人流聯繫
圖:貴陽市區域聯繫強度、人口訪問熱度分布圖
通過手機信令數據分析,研判人口流動規律,評估吸引人口的來源、潛力。對人群和出行目的進行分類,分析通勤、休閒娛樂等特徵,為貴陽城市功能結優化、設施布局方面提供支撐。
三、深度學習技術平臺化研究
圖:街景照片識別效果
圖:衛星影像識別效果
依託《基於城市圖像大數據的深度學習信息挖掘技術研究》課題,研發了國土空間要素圖像AI識別測量分析軟體,並進行了軟體著作權的申請。軟體為影像大數據的自動化獲取、特徵識別、分析提供了一體化的集成解決方案,有力支撐國土空間物質環境問題識別。
四、空間規劃層面
1、部門傳統數據空間化及空間數據統一匹配
圖:文物普查數據空間化流程
運用程式語言,進行數據清洗,提取空間位置和有效信息,形成GIS資料庫,支撐統計與可視化分析。例如對收集到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文本數據進行空間位置匹配,應用到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面積指標計算以及文保空間識別。
2、各種用地管理分類類型的轉換與銜接
圖:用地轉換銜接
在三調數據分類基礎上,對用地進行了細化。梳理了各類用地分類標準,建立了銜接轉換規則索引表,便於快速轉換和對應,形成各個歷史維度統一的底圖和底數。
3、基於生態位模型的生物多樣性評價
圖:生態位因子可視化
基於物種的生存環境條件因子,例如海拔、生境、降雨、光照、土壤等,對因子空間組合模式及物種分布關係進行機器學習識別,研判物種空間分布概率,支撐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評價。
4、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管理與可視化研究
增加地方特色指標,確定指標的計算方法,對指標體系按照六個維度進行重構,構建市、縣一體化的指標體系框架。
圖:指標體系重構
為了市、縣指標一致和聯動的需求,通過網頁端數據可視化技術,對市、縣匯總數據進行一體化管理,實現市、縣指標查詢、對比的聯動性。
圖:市縣指標的一體化聯動報表
同衡貴州分院技術及服務優勢
植根清華的同衡規劃品質
清華同衡規劃院是清華大學下屬的以城市研究、城鄉規劃設計諮詢與人居環境工程技術研發為主業的全資國企;同衡貴州是清華同衡在全國的首個分支機構,擁有與總部同樣的戰略、價值觀、政策、學術研究環境和服務品質。
高端資源整合和多專業融合
同衡貴州作為清華規劃的地方駐地平臺,能夠整合清華大學和相關機構的多專業技術力量、專家智庫和其他資源,共同為地方提供高端的諮詢和技術服務。
豐富的規劃實踐和數據支撐
同衡貴州成立五年以來,承擔了當地大量重要的規劃編制和課題,擁有大量的項目經驗和數據基礎,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精準高效的地方規劃實施服務
同衡貴州擁有50餘人的地方專業隊伍,熟悉地方政策,了解地方實地情況,能夠把握地方需求,規劃項目實施性、落地性強;並且能夠對地方需求及時響應,能夠對規劃實施進行長期跟蹤和反饋。
五年來貴州分院在風雨泥濘中探索,披荊斬棘,如今我們羽翼初展,蓄勢待發,在西南這片沃土上,熱忱的迎接每一次挑戰!
同衡你我 風雨同舟
作者:貴州分院 謝南薇
山高水長沐風雨,
披荊斬棘創佳績。
歲月縱橫迎風上,
浩瀚滄海正當時。
原標題:《赴五年之約 | 貴州分院精彩回顧(新技術實踐運用與探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