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實現了室溫超導——裡程碑式的突破

2020-10-16 老胡說科學


  • 一種由氫、碳和硫組成的新型金屬化合物,在一對金剛石砧之間施加壓力時,在59華氏度下顯示出了超導性。

紐約的一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能在室溫下高效導電的材料,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尋求的科學裡程碑。研究小組最近在《自然》雜誌上報導,這種氫、碳和硫化合物在59華氏度的溫度下以超導體的形式工作。這比去年創下的高溫超導記錄還要高50多度。

「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宣稱已經發現了室溫超導性,」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大學的凝聚態理論學家埃雷亞說。

材料科學家現在面臨著發現超導體的挑戰,這種超導體不僅可以在正常溫度下工作,還可以在日常壓力下工作。這種新化合物的某些特徵為將來找到合適的原子混合物帶來了希望。

當自由流動的電子撞擊組成金屬的原子時,普通導線就會產生電阻。但是,研究人員在1911年發現,在低溫下,電子可以在金屬的原子晶格中誘發振動,而這些振動反過來又把電子拉到一起,形成稱為庫珀的對偶。不同的量子規則支配著這些對偶,它們成群結隊地穿過金屬晶格,不受任何阻礙,沒有任何阻力。超導流體還會排斥磁場——這一效應可以讓磁懸浮交通工具無摩擦地漂浮在超導軌道上。

然而,隨著超導體溫度的升高,粒子會隨機地晃動,打破了電子微妙的平衡。

研究人員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尋找一種能承受日常環境高溫的超導體,這種超導體的庫珀探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1968年,康奈爾大學的固體物理學家尼爾·阿什克羅夫特提出,用氫原子的晶格就能達到這個目的。氫的微小尺寸使電子更接近晶格的節點,增加了它們與振動的相互作用。氫的輕巧性還使那些引導的波紋更快地振動,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與庫珀對的粘合力。

要把氫壓成金屬晶格需要非常高的壓力,這是不切實際的。然而,阿什克羅夫特的研究帶來了希望,一些「氫化物」可能在更容易獲得的壓力下提供金屬氫的超導性。


這方面的進展始於21世紀初,當時的超級計算機模擬讓理論學家能夠預測各種氫化物的性質,而金剛石砧的廣泛使用使實驗家們可以挑選最有前途的「候選人」來測試超導性。


突然,氫化物開始創造紀錄。2015年,德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150萬倍的大氣壓下,一種金屬形式的硫化氫能在零下94華氏度下超導。四年後,該實驗室使用氫化鑭在180萬大氣壓下達到零下10度,而另一個小組在8度的溫度下發現了該化合物存在超導性的證據。

在直覺和粗略計算的指導下,研究小組測試了一系列氫化合物,以尋找氫的黃金比率。添加的氫太少,化合物就不能像金屬氫那樣具有堅固的超導性。如果添加太多,樣品就會像金屬氫一樣,只有在高壓下才會金屬化。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該團隊破壞了幾十對價值3000美元的鑽石。「鑽石預算是我們研究的最大問題。」迪亞斯說。


研究人員從硫化氫開始,加入甲烷(碳和氫的化合物),然後用雷射烘烤混合物。迪亞斯的合作者、內華達大學的凝聚態物理學家阿什坎·薩拉馬特(說:「我們能夠豐富這個系統,並引入適量的氫,使這些庫珀對維持在非常高的溫度下。」


但他們製作的氫-碳-硫化合物的細節卻讓他們無從知曉。氫太小了,無法在傳統的晶格結構的探針中顯示出來,因此該小組不知道原子是如何排列的,甚至不知道這種物質的確切化學公式。

​來自布法羅大學的計算化學家伊娃·祖雷克在今年早些時候,預測了一種可能在鑽石鐵板之間形成的金屬的超導條件,結果發現了不同的行為。她懷疑,高壓反而把迪亞斯的物質轉變成一種未知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超導性特別強。

一旦迪亞斯的小組能夠弄清楚他們手上到底有什麼,理論家們將建立模型來探索賦予這種氫-碳-硫混合物超導能量的特徵,希望能進一步修改這個配方。

物理學家已經證明,大多數雙元素氫混合燃料都是死路,但新的三元素混合燃料標誌著複雜嵌合體材料領域的重大進展。其中的一個因素似乎對某些人特別有希望。

「我喜歡這項工作的一點是:他們將碳帶入系統,」米哈伊爾·埃雷米茨說。埃雷米茨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的一名實驗人員,他的實驗室創造了2015年和2019年的氫化物記錄。

他解釋說,氫的輕度並不是增強振動的唯一途徑,這種振動導致電子進入庫珀對。晶格中相鄰原子間更強的聯繫也有幫助,他說,「碳有很強的共價鍵。「碳框架材料可以帶來額外的好處,防止整個組件在人們感到舒適的壓力下倒塌。」

相關焦點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就是把臨界溫度紀錄又提高了。「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
  • 深度解讀「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思路並無突破,中國並不落後
    「最終總有一天,我們有希望在這一類材料裡面達到室溫下穩定的超導材料,而不再需要這麼高的壓力條件,那個時候超導研究的歷史性突破就真的實現了。」室溫超導體材料能夠在無需冷卻的條件下零電阻導電,一旦實現,將對我們的電網基礎設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設備、量子計算、通信設備等諸多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創造出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
    中國航空報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2014-12-06 科技日報 常麗君 【字體:大 中 小】 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高溫超導材料,並發現這些材料的新用途。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4日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員安德烈·卡弗拉裡與來自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發現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一種叫做釔鋇銅氧化物(YBCO)的晶體時,它在室溫下(300K)短暫地顯出了超導性。他們認為,是雷射脈衝使晶格中的原子出現了暫時改變,從而提高了材料的超導性。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 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 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但這種新型室溫超導體只能在267GPa(相當於地球中心壓力3/4)的壓力下工作。
  • 室溫超導首次實現
    作者 |辛雨 唐鳳室溫下實現碳—硫—氫體系超導。圖片來源:ADAM FENSTER10月14日,《自然》報導了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聯合內華達大學等團隊在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碳—硫—氫體系超導。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圖/科學探索官微 文丨記者 徐路易 人類首次在「較涼爽」的常溫下實現了材料的超導狀態。1911年,荷蘭科學家海克·昂內斯(Heike Onnes)等人發現汞在接近絕對零度(約-273.15攝氏度)的極低溫下,電阻會消失,從而呈現超導狀態。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通過一圈超導導線的電流可以無限期地持續下去。 此外,超導體擁有了零電阻後,還可以將所有磁場從材料中排出,也就是說超導體內的磁感應強度也為零。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研究登上《自然》封面
    據最新一期《自然》的封面文章,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在260萬個大氣壓下,成功創造出了臨界溫度約為15℃的室溫超導材料,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現有的超導材料大都需要在極低溫下才能工作,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大規模應用。因此,找到一種室溫超導材料,是物理學家長久以來的夢想。而今,我們迎來了人類探索超導之路上的裡程碑事件。讓電阻消失其實,現在距離首次發現超導現象足足有100多年了。
  • 超導材料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實現室溫下超導
    最近,物理學家在超導領域達成了一個重要的新裡程碑,實現了第一次室溫下電流的無電阻流動,試驗溫度僅為15攝氏度。要知道與之最近的記錄是零下23度實現超導,並意味著超導材料的應用前景向前邁了一大步。超導電性於1911年首次發現,自那以後便成為物理學最為熱門的一個實現目標。
  • 人類首次實現室溫超導,同行們為何評價不一?
    論文顯示,研究人員觀察到一種氫化物材料在超高壓下產生了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論文通訊作者、羅切斯特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 Ranga Dias 在回復《知識分子》郵件時表示,「我們相信它會打開預測高溫超導材料研究的新途徑。」 多位同行對於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室溫超導現象,是 「一個裡程碑」。亦有專家表示,該實驗仍是在約3/4地心壓力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實際應用意義不大,而研究本身創新性亦不強。
  •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重磅研究被《自然》火速收錄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人類終於突破了室溫超導技術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突破!美國造出15℃室溫超導材料,家裡電線也能用上超導體?
    然而《自然》雜誌最新的一篇文章顛覆了這種概念,美國科學家制出了能在15℃室溫下實現超導的材料,創造了新的紀錄,也刷新了人們的認知。這是否意味著超導可以擺脫複雜沉重的冷卻裝置,以至於我們平常用的電線也可以用超導體來製造呢?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物理新大門——人類首次發現室溫超導 2020-10-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 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上周,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室溫超高壓狀態下實現了超導。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導,《自然》雜誌甚至將其作為封面文章,足見其重大意。
  • 超高壓下可實現室溫超導
    研究人員表示,該團隊在超高壓下的一種氫化物材料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這一新突破讓研究人員朝著創造出具有極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進了一步。 部分電能會因普通導體存在電阻而轉變為熱量並白白損耗。超導現象指電能可在導體中零電阻通過,這種效應首先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攝氏度)的溫度下觀察到。溫度的限制一直影響著超導材料應用,實現室溫超導有望使電能極少轉變為熱量,從而提升導體和裝置的效率。
  • 科學家實現高壓室溫超導,人類離完美材料又近了一步
    這一發現也使得科學家製造出了臨界溫度約183.15 攝氏度的超導材料釔鋇銅氧超導體,第一次突破了液氮溫度(-196.15 攝氏度)。雖然人類在實驗室中已經進行了多次實驗,超導體的臨界溫度也不斷提升,但目前人類對高溫超導的機理並不了解。人們發現,雖然超導體的臨界氣溫不斷提高,但其所處環境的壓力卻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