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當許多樹木脫去綠衣,裸露著婆娑的樹影,在秋風中無奈搖曳,百花耐不住寒冷而凋謝的時候,有一種樹卻脫穎而出,展露出了勃勃生機,變得茂盛起來,話朵傲霜開放,那就是芙蓉花。
芙蓉,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蓮等,錦葵科落葉喬木。也有稱蓮花為芙蓉花的,不過那是水芙蓉。
芙蓉,按花色特點又分為多種。白芙蓉,開白花;粉芙蓉,花色粉紅;紅芙蓉,大紅色彩,花大重瓣,酷似牡丹;黃芙蓉,又名黃模,花黃色,鍾狀,花蕊暗紫色,花大重瓣,也酷似牡丹;醉芙蓉,又名「三醉芙蓉」、「弄色芙蓉」,清晨開白花,中午花轉桃紅色,傍晚又變成深紅色。還有一種芙蓉,花瓣一半為銀白色,一半為粉紅色或紫色,人們稱這種芙蓉為「鴛鴦芙蓉」。
詩意芙蓉花。自古以來,有不少吟詠木芙蓉的詩句。在這些詩句中,有讚美芙蓉盛開時旖旎景色的,如唐代詩人譚用之的「秋風萬裡芙蓉國」詩句;有以花比人,心隨花醉的,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有讚美其凌寒霜、舞秋風、傲然高潔氣質的,如王安石的《拒霜花》、蘇軾的《芙蓉城》、陸遊的《拒霜》等。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露繁。麗影別寒水,穠芳委前軒。芰荷諒難雜,反此生高原。」柳宗元的芙蓉詩,對木芙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傾注了強烈的感情。這樣做的用意很明顯,正如高文先生所說:「此詩寫木芙蓉美麗的孤獨,深受風霜欺凌,詩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植於住所軒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憐花亦即自憐。」詩人憐花、護花,實為自愛自慰。這也正是古代文人撫平內心創傷,驅走孤獨憂愁的常見方式。
「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欲妝慵。」宋人王安石的《木芙蓉》詩,說水邊長滿了鬱郁叢叢的木芙蓉,早晨的露水灑在花朵上看起來顏色清淡不濃;好似嬌媚的美人剛剛微醉,處處透著自在與慵懶,沒有一絲人工妝成的痕跡。宋代詩人蘇軾的《和陳述古拒霜花》,描寫了秋天的林子一片枯黃,只有木芙蓉還是綻放著的。作者感嘆當時的社會腐敗,能有多少人和自己志同道合呢!作者借物喻人,用木蓮花也就是木芙蓉花比喻為官清廉的人。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後霜前著意紅。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呂本中的《木芙蓉》,說在池塘的南岸盛開著美麗的木芙蓉,它們在雨後霜前都會有意開得更紅豔。它還比那些繁多、常見的桃李好多了,因為它不隨春風去、花謝又花開。
「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