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 )
A.《論語》 B.《學記》
C.《孟子》 D.《中庸》
2.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規定中小學六三三制的是( )
A.壬寅學制 B.癸卯學制
C.壬戌學制 D.甲午學制
3.首次把教育學作為獨立的科學提出來與其他學科並列的哲學家是( )
A.洛克 B.培根
C.柏拉圖 D.盧梭
4.關於赫爾巴特,下面正確的說法是( )
A.被稱為教育評價之父 B.提出五步教學法
C.被譽為現代教育學之父 D.提出了泛智教育和自然教育
5.現代學制產生於( )
A.歐洲 B.美洲
C.中國 D.日本
6.現代教育越來越與人類的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生產的發展也越來越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什麼特點?( )
A.未來性 B.科學性
C.國際性 D.生產性
7.學校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教師文化 B.學校物質文化
C.學校制度文化 D.學生文化
8.學生在法定受教育年齡必須強制接受教育,這是學校組織表現的什麼特點?( )
A.公益性 B.非自願性
C.壟斷性 D.終身性
9.認為學校的辦學思想、組織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備程度及決策領導能力等學校本身因素影響學校的績效的評價模式是( )
A.目標模式 B.學校內質優化模式
C.需求滿足模式 D.環境適應模式
10.青少年兒童的大腦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是出生後第5個月到第11個月之間,這說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 )
A.順序性 B.穩定性
C.不均衡性 D.個體差異性
11.下列哪一觀點是典型的遺傳決定論的觀點?( )
A.「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B.「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教育之故」
C.「嚴師出高徒」 D.「發展等於遺傳與環境之和」
12.在教育起源問題上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始於( )
A.生物起源說 B.神話起源說
C.心理起源說 D.勞動起源說
13.強調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柏拉圖 B.盧梭
C.杜威 D.赫爾巴特
14.兒童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特點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關注個性發展 D.抓住關鍵期
15.德育個體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A.育德功能 B.生存功能
C.發展功能 D.享用功能
16.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實行的學科課程及相應的理論,把課程看作是( )
A.知識 B.經驗
C.活動 D.教學計劃
17.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授法 B.談話法
C.討論法 D.練習法
18.發現學習的倡導者是美國教育家( )
A.布魯姆 B.羅傑斯
C.杜威 D.布魯納
19.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最普遍採用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個別教學 B.班級授課制
C.分層教學 D.複式教學
20.衡量班主任工作質量標準的唯一依據是班主任工作的( )
A.目的 B.任務
C.計劃 D.方法
21.諮詢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是( )
A.積極關注和信任來訪學生 B.充分支持和鼓勵來訪學生
C.注重來訪學生的主動參與 D.嚴格為來訪學生保密
22.著重訓練行為的諮詢方法是( )
A.鼓勵表達 B.系統脫敏法
C.深入共感 D.身體放鬆
23.升學考試如高考體現了測驗的( )
A.激勵功能 B.診斷功能
C.選拔功能 D.評定功能
24.「矮子裡拔高個」屬於( )
A.相對評價 B.絕對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總結評價
25.位於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第四個層次的是( )
A.教育法 B.部門教育法
C.教育行政法 D.地方性法規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學校教育
27.教育目的
28.學制
29.學生集體
30.學生申訴制度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1.簡述教育學創立的主要標誌。
32.教育如何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33.課程目標可以垂直分為哪幾個層次?
34.學生集體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35.良好測驗的標準是什麼?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6.我國為什麼要進行教師聘任制的改革?結合當前存在的相關具體問題該如何推進我國教師任用制度的改革?
37.課程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它們對課程發展有什麼意義?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10分)
38.我教學《沙漠裡的船》一課時,一個名叫顏江武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書上說,駱駝的嗅覺靈敏,不論什麼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學。水是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水既然沒有氣味,那駱駝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這個問題提得好,並鼓勵大家談出自己的看法。不一會兒,一個同學滿有把握地說:「有水的地方空氣溼潤一點,無水的地方乾燥一些。如果駱駝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兒有水。」有的說:「空氣溼潤和乾燥,駱駝的鼻子很靈敏,可以憑感覺判別出來。」後來,顏江武同學的《駱駝「嗅」不到水源》發表在《小學生科普報》上,引起了一些小讀者的興趣。
請問「我」運用了哪一條教學原則,結合案例談談該教師如何貫徹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