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覃星星)8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全域旅遊發展呈現燎原之勢:廣西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的報導。
廣西地處西南邊疆,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廣西以全域旅遊為重點,深化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雙創」工作,狠抓重大旅遊項目建設和旅遊品牌創建,強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北部灣國際旅遊度假區、巴馬長壽養生國際旅遊區、中越邊關風情旅遊帶建設。如今,壯鄉廣西全域旅遊發展呈現燎原之勢,旅遊產業總量與發展水平大幅提升。
(小標題)「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
南疆夏日,處處皆風景。南寧市上林縣的大龍湖景區,碧水連天,青山倒影渾然一體,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目前景區正在打造湖面集散中心、夜遊大龍湖等項目。
在中越邊境的通靈大峽谷景區,峽谷內匯聚了2300多種植物,奇花異木無數,更有桫欏、觀音蓮座蕨等珍稀物種繁衍生息,堪稱植物王國。峽谷內流水潺潺,單級落差高達188.6米的通靈大瀑布氣勢磅礴。景區總經理李洪濤介紹,通靈大峽谷景區自1998年開發以來,始終遵循著保護性開發的原則,將峽谷的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景區開發的前置條件,每年投入資金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合那高速建成通車後,極大方便了自駕遊群體。看著一個個來自全國各地的車隊駛入景區,我們真實感受到邊關風情旅遊帶建設給一個邊疆景區帶來的變化。」
在中越界河歸春河上遊,德天瀑布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形成亞洲最大跨國瀑布,響聲如雷,水霧遮天。港中投德天項目副總經理周晟介紹,為提升旅遊品質,近年來廣西在此相繼建成了遊客集散中心、遊客接待中心、觀景平臺、棧道等服務設施,有效提升了遊客的觀賞體驗,讓他們不枉此行。
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廣西立足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從供給端強化綠色開發,推動優質景區品質升級,努力把廣西建成聞名遐邇的生態旅遊大公園。
「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美麗生態成為八桂大地亮麗的風景。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廣西共有國家級生態旅遊示範區3家,自治區級生態旅遊示範區59家。同時,廣西立足生態優勢和世界長壽養生資源富集區優勢,確立「世界健康旅遊目的地」新定位,不斷打造生態旅遊與健康旅遊品牌。
據統計,2018年廣西接待國內外遊客6.83億人次,同比增長30.6%,實現旅遊總消費7619.90億元,同比增長36.6%;其中,接待入境過夜遊客562.33萬人次,同比增長9.7%。
(小標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 打響特色旅遊品牌
近年來,廣西立足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邊關文化、長壽文化等獨特資源優勢,推動文化和旅遊在資源、產業、市場、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融合,取得了積極成效。以深挖山水資源背後的文化內涵為抓手,廣西打造了一批像桂林逍遙樓、東西巷等新的文化地標,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打造成遊客喜聞樂見的旅遊產品。
廣西以「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創建為抓手,積極推動文化元素全面融入旅遊各個環節。以《印象·劉三姐》《坐妹·三江》《桂林千古情》《夢·巴馬》《花山》等演藝精品為抓手,打響旅遊演藝品牌。推進非遺產品與旅遊紀念品的融合,讓遊客和居民共享公共文化的服務。
在壯鄉首府南寧,2018年12月南寧園博園開園,遊客得以感受「冬季看園博」的獨特魅力;2018年底,「老南寧·三街兩巷」開街,古色古香的建築群展現了老南寧原生態風情,每到周末遊客爆滿。上林縣則推動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文化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當地的特色手工藝品「渡河公」有著憨態可掬的笑容,並散發出淡淡清香,受到遊客喜愛。如今,蘊含著當地傳說色彩的「渡河公」成為熱門的旅遊紀念品並遠銷海外。
中越邊境的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是著名的「中國繡球之鄉」,這裡製作的傳統工藝品——繡球聞名全國、暢銷海外。76歲的黃肖琴告訴記者,自己使用堆繡工藝做的繡球已出口到美國、挪威、泰國等地。「本地出產的繡球是熱銷的旅遊紀念品,成為推介壯族文化的有效載體。」靖西市新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楊召宇說。
與此同時,廣西多地的文化旅遊線路日漸成型。作為邊疆國門城市,憑祥的軍事探秘遊、紅木文化遊、東協跨境遊和邊關風情遊等旅遊線路已逐步成熟。許多遊客來到憑祥大連城景區欣賞邊關軍事遺蹟,到紅木文博城品讀紅木文化韻味。
每到節假日,花山巖畫的魅力總是吸引各地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寧明縣。2016年7月,「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填補了中國沒有巖畫類世界遺產的空白。花山巖畫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歷經千年風雨衝刷而不褪色,懸崖上的巖畫至今仍有許多猜不透的「千古之謎」,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探秘。
(小標題)打好旅遊扶貧攻堅戰 引領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我一天就給8個旅遊團提供講解服務,早飯都顧不上吃。隨著鄉村旅遊紅火,許多貧困戶依託景區吃上了『旅遊飯』。」在大新縣明仕田園景區的一條遊船上,身著壯族傳統服飾的講解員黃光群一臉笑容。
同在景區從事講解員工作的貧困戶農秋芬對此深有感觸。「我之前在廣東打工,家裡有事就要往回趕,一年也存不下什麼錢。現在不一樣了,我每天給遊客講解這裡的風土人情,既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小孩,每月還有3000元左右收入,日子越過越好。」農秋芬說,隨著遊客越來越多,當地許多貧困戶的思路也打開了,依託景區搞運輸、經營農家樂、銷售土特產等脫貧致富。
2018年,廣西鄉村旅遊接待遊客約3.08億人次,同比增長約31.0%,約佔廣西接待遊客量的45.1%。鄉村旅遊已發展成為廣西旅遊產業的一大亮點,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在上林縣巷賢鎮長聯村古民莊,這158座保存完好的壯族夯土房依山就勢布局,是廣西現存保護最好、規模最大的壯民族夯土建築古村落之一。如今,依託這些古建築打造的鼓鳴寨景區吸引遊人如織。
廣西鼓鳴寨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壯介紹,項目開發前,當地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以下,有貧困戶46戶,貧困人口153人。景區運行後,該莊群眾通過門票分紅、失地養老保險,就近勞務收入、土特產外銷等年人平均收入近萬元。到2018年末,已有40戶脫貧。「我自釀的米酒由景區負責收購,不用擔心銷路問題;兒子也在景區工作,月收入超過3000元。」古民莊脫貧不久的村民黃桂蓮說。
在靖西,鵝泉景區扶持附近的念安屯村民建起36家農家樂、12家民宿,最後3戶貧困戶已順利脫貧。通靈大峽谷所在的新靈村33戶貧困戶,戶均1人在景區工作,農家樂、民宿、土特產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貧困村民帶來增收新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