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樂,得之於心,彭醇士繪《山如黛水如碧》

2021-01-13 薩培喇談藝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屬於自己的山水畫,要麼高山大川,要麼溝壑縱橫,要麼鍾靈毓秀。個人的偏好,當然會影響審美。如果這個人是畫家,那麼也會影響到他的創作風格。這幅清秀宜人的作品是近代畫家彭醇士的作品,他十分喜歡清代中期的名家戴醇士,所以取了和他一樣的名字。

戴醇士有傲骨,喜歡畫江南山水,畫中呈現出一種剛柔並濟的美感。這幅《山如黛水如碧》在韻味上和戴醇士的畫風如出一轍。至於筆墨細節上,更多參照了董源、巨然的畫風。

彭醇士 山如黛水如碧

從這幅畫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作品的基調是柔美恬淡,略帶清新之感。這就導致了彭醇士在創作中要以細筆為主,不能破筆重墨大肆揮灑。要從筆法特徵上,展現畫中的靜謐感覺。這種靜的感覺既是對山水空間的感悟,也是對人生未來走向的期待。誰也不行生活在波折坎坷之中,誰都希望可以順風順水過完一生。

在筆法上,彭醇士用了一系列長短不一的細線皴擦山的結構。他沒有過分強調細節的完美程度,他追求的是整體效果。經過他的妙筆皴染,山間仿佛帶有溼潤的水汽。

彭醇士 山如黛水如碧 局部

彭醇士在創作中很注意調整線的節奏。線是國畫創作中的基本元素,線條可以有無數種變化。戴醇士既然用細碎不均勻的線條,他就需要建立一組對比,表現線的魅力。於是他在水邊畫了一座閣樓。水閣用近似於平行的複線構建,與山的肌理進行對比,破除了皴染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無序感覺。

根據畫中景色,彭醇士畫的應該是秋冬季節的山水。所以畫中水勢十分和緩,只有微波泛起。山水同時呈現出靜美的感覺,引導觀賞者的思緒逐漸放空,仿佛置身於自然山水之中。

彭醇士 山如黛水如碧 局部

黛是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常常用它畫眉。如黛,就是像黛石染過的眉毛。看遠處山巒起伏的輪廓,是不是像描過的眉毛那樣柔美。至於水如碧,也是在強調其純粹的美感。總之,這樣的山水,就是彭醇士心頭的最愛。

詩一般的畫意,配合曠遠寂靜的山林,讓人產生淡泊出世的嚮往。再輔以略帶裝飾性的構圖,就這樣人與美景成為一體,人在看風景,人也成了風景的一部分。

彭醇士 山如黛水如碧 局部

山水之樂,得之於心,如果有一壺美酒,不亦快哉。欣賞這幅畫就能感覺到彭醇士有君子之風,高潔脫俗,飄逸坦蕩。

拓展閱讀

美好浪漫,炫彩奪目,吳石仙繪《人在畫中行》

看不厭的高山雲海,鄭午昌繪《天門雲壑》

北宗山水,筆墨精緻,祁崑繪《萬壑鳴泉》

漫山桃紅,揚帆遠行,傅抱石繪《石濤詩意圖》

相關焦點

  • 儒家的「山水之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主張「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即:「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對自然萬物的愛,是從「仁」的人際道德向生態道德擴展的。孔子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寧波百景圖|快來寧海,體驗山水之樂!
    寧波百景圖|快來寧海,體驗山水之樂!精髓在寧海全域山清水秀山、水、海、島、泉、礁一應俱全處處是風景時時皆可遊快來寧海,體驗山水之樂梁皇山位於寧海縣前童鎮梁皇村,是《徐霞客遊記》開篇第一景,古稱「桐柏山」,因南北朝時期梁宣帝為避侯景之亂至此隱居而得名。梁皇山海拔768米,山勢險峻、峰奇石異、谷深澗幽、飛瀑流泉、風光旖旎,自宋代起即為江南名山之一。
  • 遊張家港香山,暢享山水之樂
    空氣清新的山水,鬱鬱蔥蔥的森林,浸潤心靈的鳥語花香。相信此時的你,也想前往一個有自然山水的地方吧。張家港香山(微信號:mandaoshuangshan)有山有水有花海,是休閒避暑佳地。山水秀色,清新怡人「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山和水的融合,是靜和動的搭配,是自然天地間最完美的組合,是最美的風景。漫步香山風景區,在山中探索古蹟,在綠水邊賞花……卸下生活包袱,在這裡享受難得的清閒。
  • 詩人毛澤東的山水情懷
    深受水文化滋養的毛澤東,有大江奔騰豪放不羈的性格,有大海一樣寬闊的胸襟,有錢塘巨瀾一般的激情,也有如黃河九曲般的人生經歷與奮鬥歷程;他出生於山區,從小就熟悉山,迷戀山,讚美山,山幾乎濃縮了毛澤東一生的足跡。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詩人毛澤東一生之中既樂山又樂水,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具有強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懷。
  • 廣西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記者覃星星)8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全域旅遊發展呈現燎原之勢:廣西推動「山水之樂」向「文化之樂」升級》的報導。廣西地處西南邊疆,旅遊資源豐富。在中越界河歸春河上遊,德天瀑布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形成亞洲最大跨國瀑布,響聲如雷,水霧遮天。港中投德天項目副總經理周晟介紹,為提升旅遊品質,近年來廣西在此相繼建成了遊客集散中心、遊客接待中心、觀景平臺、棧道等服務設施,有效提升了遊客的觀賞體驗,讓他們不枉此行。
  • 陳帥鋒:百山祖之山水及其草木
    俗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其差別,大抵是山有常勢,而水無常形,仁者於山之沉靜中求永恆之真諦,而智者則於水之變易中悟流轉之機鋒。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大意是,以前有名的山,往往是因為比較近所以去的人多,真正好玩的山,路不好走知道的人自然就少。明人雖然早講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但東西南北中,值得大看特看、非黃非嶽的山卻不少。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你究竟是仁者還是智者,且看孔夫子怎麼說?
    子曰:「智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生於2500年前的孔夫子向後世拋出了這個至理名言,在千百年的社會演變過程中,此讖言逐漸成為生活中亙古不滅的真理。不僅隱喻了世間萬物皆有意象的特點,還將人的表觀特徵和精神信仰之間的關係闡述得淋漓盡致。
  • 人生之美如百合
    有一種人生,如高貴優雅的百合,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綻放著美麗的花期。 人生之美,美在青春飛揚的激情中,橙衣戰士的逆行、白衣天使的妙手,紅衣志願者的愛心……危難之中,他們青春臉上的堅毅、沉穩、無悔交織成的愛,溫暖著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的堅強依靠。勇敢者的心,一如燦然綻放的百合。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沈括用「以大觀小」之遊觀的山水法來批評李成用固定視點的看法來仰畫飛簷的觀點是錯誤的。沈括全文如下:李成畫山上亭館及樓塔之類,皆仰畫飛簷,其說以謂「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簷間,見其榱桷。此論非也。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見一重山,豈可重重悉見,兼不應見溪谷間事。又如屋舍,亦不應見其中庭及後巷中事。
  • 我想,以洱之名,覽心之海,無關風月,不問歸期
    是因為這裡能聽到大海的聲音嗎,亦或是當水在耳邊緩緩流過,留下了什麼,那一聲囈語,是否是「我愛你」?大抵人們都愛它的一點,我在遊覽到這裡時感受到了,一人一舟一詩一酒,在洱海旁,就是另一種人生。那種舒適是給所有疲憊的人一個溫暖的懷抱,給徘徊的人一點安慰和鼓勵,給無所歸依的人一處安居,就好像所有的失意在這裡都被包容、被安撫。
  • 山水之樂在於清麗自然,而風情之樂,在於水土和人情
    鳥江風光迷人,最色秀麗,雄奇險秀的河谷溝壑,鬼斧神工的懸崖絕壁、波光蕩漾的江水、亮潔淨美的水灘,點綴在秀美的烏江百裡畫廊裡,引人流連,讓人神往,讓幹百年間的文人墨客,對它流露無盡的溢美之辭。渝懷鐵路,一條穿梭在烏江岸邊的鐵路,可以讓人近距離體會烏江上的景色、烏江沿線的風情。當火車相伴烏江而行,窗外,雲霧繚繞在遠處的山頭上,似仙境般的美讓人眼花繚亂。
  • 天青、月白、蒼綠、黛藍、絳紫、妃紅,中國古代的顏色你知道多少
    天青、月白、蒼綠、黛藍、絳紫、妃紅、十樣錦……當這些名字嫋嫋娜娜地襲來,山水畫墨就在眼前暈開,只有中國的顏色,才能這般,美得不可方物。【銀硃紅】硃砂為紅,是最純正的中國色。天子硃批、貴胄朱門,宮闈紅牆連天闕。而人間少女,「鴛鴦相對浴紅衣」。
  • 天下詩人寫山水|你看過的每一處風景,都是詩
    題薛時雨重修醉翁亭呂可夫林壑美東南,六七裡復起翼然,且從容與坐夕朝,樂山樂水;琅琊新杖履,八百年同歸醉矣,任曠放遑分今古,忘宋忘清。白雲應是君家物,放去依然繞在心。登柏梘山一笛無風一溪九曲抱千峰,水接蒼茫峰接空。雲欲埋山山不許,青山半在白雲中。
  • 雨後沂蒙山,流水潺潺匯成壯觀飛瀑,如夢如幻似仙境!
    蒙山「千溝萬壑」中的溪流,大多匯聚到山腳下的大壩間,在兩山峽谷之中,修建一大壩,叫做九龍潭,上面是高峽出平湖的空濛山色,而下端則是白練垂空的瀑布景象。漫步在九龍潭上,如臨仙境,無不讓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在九龍潭大壩遠眺,看著遠處的山,不知是人在景中走,還是景隨人流動。
  • 二十首最經典的閨怨詩,如泣如訴,如怨如慕,讀之無不令人斷腸
    以下二十首閨怨詩詞,堪稱其中的巔峰之作,每一首都寫得纏綿悱惻,哀婉悽絕,每一首都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給人以無限的審美享受。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5、蝶戀花明 施耐庵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燕子不來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兒小。薄倖郎君何日到,想自當初,莫要相逢好。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
  • 「在古詩詞裡尋找遠方 」|廣西篇之「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句詩筆一轉,用一問句,轉入正題,突出陽朔:它不僅兼具前二者之優,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末句順理成章:陶、潘二人還不如碧蓮峰裡的普通人家呢?言外之意,不言自明。全詩語言平淡,如口頭話語,而典故與襯託手法的妙用,使之內蘊豐富,趣味倍增。
  • 《一個人的風》:「妙眼」「妙心」「妙手」之作
    「短語」的創作確乎經由了以下三重境界:「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後達到「誠能妙寫,亦誠盡矣」(宗炳《畫山水序》)的妙境。這三重境界的劃分,當然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這三重境界也不是時間上的承接,也不一定必然是按先後順序從一個階段過渡為另一個階段。
  • 山性即我性 山情即我情——大愚《創世之柱》中的和諧之美
    書畫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技進乎道,即不再受種種「藝術」概念的限制,不再株守於特定的線條、色彩、工具甚至規則,而是一切都要服從於內在需要的表達,內在需要是心靈於自然、真理的化合,是造化在心,在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中繪就天地之美的大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