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智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生於2500年前的孔夫子向後世拋出了這個至理名言,在千百年的社會演變過程中,此讖言逐漸成為生活中亙古不滅的真理。不僅隱喻了世間萬物皆有意象的特點,還將人的表觀特徵和精神信仰之間的關係闡述得淋漓盡致。
01字字珠璣,真知灼見
言簡意賅,句子雖短,卻蘊寓人生大智慧,處處皆是哲理。孔夫子道:「聰明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樣活潑,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樣安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仁德的人會長壽。」
山者,靜者,卻富有仁者生命的活力。靜態之美,藏匿於千山萬壑之中,隱形於仙山樓閣之中。仁者樂山,所謂山者,王維窺見:「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瞥見那疊疊山巒;歐陽修嘆道「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山固然秀美,卻蘊藏著無窮的生機與活力;杜甫俯瞰萬物,「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浩然天地之氣,聚集於心。山者,雄也,立於高峰,大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之氣概。
水者,動也,卻也不乏智者的淡定和執著。李白巍巍雄立於黃河側岸,:「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水流噴薄而出,夷為淤灘;楊慎鈞灘垂釣,不禁陷入沉思「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流水東逝,英雄已矣。水者,如若繁星點點,少則匯聚江河,涓流不止;多則濤擊碣石,湍流不息。源清流潔,本盛木榮,水,至清至純,至柔至剛,掩映出智者大智若愚的特性,又突顯智者深藏不露的特徵。
02妙言要道,歷久彌新
空靈之間,禪意人生,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般超脫世俗、歸隱竹林,又若「大隱隱於市」般靜謐出塵。
孔夫子喜愛登山,故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說,鳥瞰天下,囊括四海,虛懷若谷,有如仁者般博大胸襟和海納百川之氣概。
在《荀子·宥坐》中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
「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而謂智者樂水,孔子的解釋是:「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人與自然契合,是一種智者精神上的超越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情也,或許並不是簡單地賞美景異色、觀天地蒼穹而已,而是漫步於浩渺江湖,怡情悅性,做到「發乎於心,現乎於行」,好不樂哉!領略山川異趣,觀摩朝暮百態已經變成了陳言老套,不甚之於追逐日月星辰的奇境、領略江山釣灘的勝景、踏遍各地山村漁家方不落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