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醫藥衛生界政協委員接受採訪,專家稱新冠肺炎用藥需要科學...

2020-12-02 新快報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鄭勁平。 新快報記者 孫毅/攝
■2月25日,在江夏方艙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江夏方艙醫院副院長朱瑩在查房,其背後寫著「我們在一起 武漢加油」。 新華社發

廣州市新冠肺炎的防治情況進展如何?2月26日下午,廣州市政協組織部分醫藥衛生界政協委員接受媒體專題採訪。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鄭勁平表示,目前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最關鍵的是要早診早治、不讓患者發展到重症、危重症。

同時,他表示,現在有120多項新冠肺炎的藥物臨床實驗項目進行了註冊登記,但需要論證,也需要科學引導。

■新快報記者 吳曉嫻 黎秋玲

新冠肺炎最關鍵是早診早治

自新冠肺炎流行以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作為廣州市、廣東省的定點收治醫療機構,承擔著尤為集中的重症、危重症救治工作。鄭勁平表示:「目前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最關鍵的是,要早診早治,而做好病情預判,不讓患者進展到重症、危重症,尤為重要。」

如何防止患者發展為重症、危重症?鄭勁平表示,目前很多工作和研究,是希望通過預測病情發展來幹預,比如,密切關注胸部CT變化、炎症因子、病毒載量,通過各種指標來預測、評估患者危重症的風險。

鄭勁平說,目前看來,新冠肺炎患者的危重型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衰竭和多臟器功能衰竭。如果發展到這個程度,治療是比較困難的。當然,現階段對危重症的治療,也有很多方案,比如呼吸機、ECMO等生命支持和血液透析。當然,治療因人而異,他特別指出:「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設備也需用好、用對,比如呼吸機,如果用得好,是比較好的技術支持。用不好,則極可能適得其反。」所以他提出,對搶救設備技術的培訓、技術的掌握也很重要。

「血漿療法」並非人人都適用

由於新冠肺炎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 近日,新冠肺炎「血漿療法」廣受社會各界關注。事實上,「血漿療法」由來已久,抗體存在於人體的血漿中,採集康復期患者富含抗體的血液後,經過特殊處理後輸注給其他患者,即為「血漿療法」。

不過,鄭勁平提到,目前「血漿療法」僅少量應用於危重患者,是一種應急措施,輕症根本不需要。因為不可忽視的是,如何獲得、保存及運輸安全可靠的血漿是「血漿療法」不可忽視的短板。

他指出,嚴格而言,「血漿療法」是個應急的治療措施,在目前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性藥物時,是值得研究和評估的臨床治療手段。

特效藥物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鄭勁平說:「我看到,現在有120多項新冠肺炎的藥物臨床研發項目進行了註冊登記。大家有積極性是好的,都想儘快找到有用的藥物幹預,但新藥的使用需要科學引導。

新冠肺炎治療需多學科協作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原院長尹熾標介紹,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從1月20日開始收治第一例患者,2月26日累計隔離收治397人, 累計確診297人,累計治癒出院195人,目前在院108人,重症1例,危重症2例。

作為此次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市八積累了哪些經驗呢?

尹熾標表示,在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人中,85%是輕症的,症狀包括發燒、咳嗽、乏力、肺部炎症等。「我們採取對症治療,出現發燒的進行降溫,咳嗽的就止咳,乏力的給予營養補給。另外,參考多年的防治經驗,包括甲流、登革熱、SARS,市八摸索出了肺炎一號方,用於對輕症病人的治療,發現咳嗽、發燒、乏力等症狀都有好轉,有效率達到94%以上。」

他同時提出,目前的幾個抗病毒藥,如瑞德西韋的臨床驗證還沒有結果,最起碼要到3月底4月才有結果。重症患者的治療就是呼吸道的支持療法,缺氧的用氧,還有插管、ECMO(體外膜氧合)。大部分重症患者能通過綜合支持治療,挨過最艱難的時期,逐步恢復。

另外,新冠病毒不僅侵犯肺部,還會侵犯心臟、血液,他認為醫院內也要進行多學科協作,包括感染科、呼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科的協作。

出院之後復發的可能性不大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尹熾標重點負責協調醫院的院感防控,院外則是參與了廣東省、廣州市後備醫院(收治能力)相關建設方案的制定。

市八是廣州市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集中的醫院,出院也是最集中的,部分出院患者又出現了核酸檢測陽性的情況,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尹熾標表示:「我們是按照國家標準來,比如要求患者間隔24小時以上的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影像學檢查提示有改變等。也要求患者居家隔離14天,並建立了隨訪門診,隨時跟蹤。」他表示,確實有治癒的患者出現了核酸檢測轉陽的情況,大部分是肛拭子陽性。

他說,出現類似的問題之後,廣州與國內外的專家探討之後認為,出院患者再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急性傳染病抗體能維持半年到一年,再次感染之後抗體能迅速把病毒殺滅。

而在傳染病中,尤其是一些慢性傳染病如瘧疾、傷寒,存在著治療一段時間復發的問題。但新冠肺炎作為自限性急性傳染病,復發的可能性不大。「我們也在觀察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有可能成為慢性攜帶者,但可能性不大。」

他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樣本採集的問題。患者出院採樣或者檢測的時候不一定能達到100%準確,可能採樣採不到陽性的部分,出現假陰性,但是復陽的比例不高。還有一種可能是出院患者實際上是沒有攜帶活病毒的,而是攜帶了病毒片段。比如患者出現過消化道感染的症狀,上皮細胞肯定是攜帶有病毒的。但如果治癒後,這些病毒死了,片段隨著脫落的上皮細胞排出,表現在了肛拭子上就被捕捉到了。

「我們發現了復陽的情況之後,不單單是按照國家的標準,而是對患者增加了檢測的次數,並且要咽拭子和肛拭子雙陰性才能出院。」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政協委員:有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僅是了解病毒的起步
    中國日報2月28日電(記者 張怡)全國政協委員張德興、孫承業在28日播出的「委員講堂」中表示,有了病毒基因序列很重要,但僅是一個起步。1月11號,復旦大學張永振教授的團隊首個將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公布。隨後中國疾控中心分離了首株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株。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美國《科學》雜誌網站日前發表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的採訪報導。8月10日,《中國科學報》經授權翻譯並刊登《科學》雜誌對石正麗訪談全文。在此次採訪中,石正麗回答了關於新冠病毒來源、宿主等諸多問題。
  • 石正麗接受《科學》採訪,回答新冠來源、宿主等問題
    8月10日,《中國科學報》經授權翻譯並刊登《科學》雜誌對石正麗訪談全文。 在此次採訪中,石正麗回答了關於新冠病毒來源、宿主等諸多問題。3月18日,《自然—醫學》發表了題為《SARS-CoV-2的可能起源路徑》的文章,指出RaTG13在受體結合區域與新冠病毒的差異明顯。雪梨大學病毒進化專家Edward Holmes認為SARS-CoV-2和RaTG13在基因組上的差異相當於約50年的自然進化過程產生的分化差異。
  • 政協委員連續發問!
    開欄的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臨一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每年這時都是政協委員們交作業的時候,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了一次大考。面對疫情,戰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全國政協醫衛界委員向全國各級政協委員發出倡議,「團結奮戰,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 兩款新冠病毒藥物「舊藥新用」?專家:臨床實驗已安排
    中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MAH總監、醫藥研發及併購專家張超2月5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兩款藥物雖然結構不同,但都是通過阻斷病毒的複製和擴增來達到抗病毒的效果,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李蘭娟院士團隊成員、浙江援鄂重症救治組領隊、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提醒,「這兩種藥為處方藥,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 全國政協委員、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 建議組建國家防疫...
    陳海佳的另外一重身份是全國政協委員,作為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他連續多年向全國兩會提交關於幹細胞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提案。今年,結合自己疫情期間與一線醫務工作者、科研人員交流調研內容,他向大會提交了防疫科研管理現代化、加強防疫專利技術攻關的提案。
  • 第八屆醫藥代表委員座談會_財經_中國網
    今天下午的會議,聲音責任,2016兩會醫藥界代表座談會正式開始。聲音承載著人民群眾的希望,責任勇於為國家振興而擔當。民眾企業有所呼,代表委員敢於應,行業發展有所需,代表委員敢於議。出席今天座談會有來自醫藥界的代表,根據會議主辦方的統計有47位代表,其中醫藥代表委員41位,醫療衛生和醫藥科技界的代表委員6位。今天下午是全國政協分組討論,全國人大召開預備會,所以有的代表會晚一點到來。
  • 州政協組織駐州省政協委員視察興義城區醫療機構布局情況
    10月15日,州政協組織駐州省政協委員赴興義市視察城區醫療機構布局情況省政協委員、州政協主席陳國芳,省政協委員、州委常委、州委統戰部部長羅春紅,州政府副州長王麗瓊,州政協副主席廖星,全國政協常委、州政協副主席黃榜泉,州政協副主席霍盛紅,秘書長李如晴和部分駐州省政協委員參加。
  • ...來自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最強大腦」,他們在想什麼
    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昨天抵京參會。 在這些代表委員中,兩院院士雲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梳理發現,57名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中有4位院士;104名在滬全國政協委員中,有10人是兩院院士,佔比十分之一。 這些「最強大腦」都關注啥?
  • 新冠疫苗狀況頻發!接種後又被確診,發生了什麼?醫藥巨頭中止臨床...
    全球新冠確診已經來到3800萬人以上,但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新冠疫苗卻狀況不斷。  綜合外媒報導,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於當地時間周一晚上表示,在一項臨床試驗參與者遇到無法解釋的疾病後,其Covid-19疫苗研究被暫時中止,這是領先的醫藥開發商第二次在激烈的競爭中暫停了該試驗。該參與者的疾病正在接受評估,將在進一步調查後分享更多信息。
  • 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記者丁文嫻 吳俊寬  突如其來的疫情激發了民眾對健身的熱情,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適度運動的重要性。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建議,運動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客觀認識運動處方的作用。  循序漸進是運動原則  謝敏豪今年帶來了一個有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提案。他表示,近年來全民健身的熱度本就很高,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倡導全民健身也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裡。
  • 黃埔區政協港澳委員捐贈100多萬元支持疫情防控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玉琴 通訊員 黃於穗 陳小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牽動著內地人民的心,也深深牽動著廣州市黃埔區政協港澳委員的心。2月5日,記者從黃埔區政協獲悉,截至發稿時間,據不完全統計,該區政協委員捐贈善款及物資價值共計超過100萬元,向區內捐贈30000多個醫用口罩(有部分在貨運途中)、200個保護眼罩、170箱癍痧涼茶。目前區政協委員還在持續踴躍捐款捐物中。據悉,捐贈物資將全部用於黃埔區的基層疫情防控工作。
  • 輝瑞稱疫苗能阻止90%的新冠病毒感染,復星醫藥擁有該疫苗國內權益
    北京商報訊(記者 姚倩)11月9日,輝瑞官方發文稱,公司與BioNTech SE針對COVID-19的候選疫苗在第三階段研究的首次中期分析中獲得成功。結果顯示,在這第一次中期療效分析中,沒有任何先前SARS-CoV-2感染證據的情況下,候選疫苗在預防參與者COVID-19上的有效性超過90%,分析評估了試驗參與者中94例確診的COVID-19病例。
  • 致敬|江山平教授團隊:磷酸氯喹老藥新用,縮短新冠肺炎轉陰時間
    怎麼會想到用一個70年的抗瘧疾藥進行老藥新用,治療新冠肺炎?磷酸氯喹用於治療新冠肺炎已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如何把握這款藥的有效劑量?其毒副作用如何避免……3月8日下午,江山平教授團隊接受廣東衛生在線採訪,細談磷酸氯喹在新冠肺炎的應用歷程。
  • 為塞爾維亞帶來首批援塞中國專家的英雄機長,因新冠肺炎去世
    【文/觀察者網 鞠峰】連續飛行30多個小時,為塞爾維亞帶去首批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的英雄機長,昨日(12月24日)因新冠肺炎離世。他在貝爾格勒機場揮舞中國國旗的身影,定格在塞國抗擊疫情的國家記憶中。視頻截圖 今年3月接受塞爾維亞媒體採訪時,斯維提斯拉夫·弗拉尼奇(Svetislav Vranić)機長回憶起那次執飛經歷稱,「非常高興,能執行如此有挑戰性的任務」,「中國人十分友善
  • 全國政協委員王水:醫務戰線「老兵」的「醫者仁心」
    我是全國政協委員王水,來自江蘇省人民醫院。我是一名在醫務戰線工作了近40年的「老兵」。在今年的醫衛46組,其中包括近三分之一的院士,他們中的很多人作為中央指導組成員被派往抗「疫」一線,有提出「方艙醫院」的王晨院士、疫苗專家陳薇院士,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們討論的議題很廣也很多,但「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依然是焦點和熱點。
  •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山東醫療衛生界這些人和單位上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今天上午10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湧現出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進行了表彰。
  • 7位政協委員聯合提案:將空間生物安全納入「十四五」規劃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黨委書記趙小津注意到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空間生物安全。「作為生物安全的一部分,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當前還存在國家頂層規劃缺失、研究水平較低和應用轉化不足等問題。」
  • 科學統計新冠肺炎病亡人數有多難?
    國際戰「疫」行動據英國《自然》網站近日報導,來自多個國家、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嘗試通過科學嚴謹的研究方法,統計新冠肺炎致死人數。早在今年3月,歐洲和北美國家開始對新冠肺炎病亡人數進行統計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人口統計學家已認識到,有關新冠疫情的數據統計會存在問題。在正常情況下,冬季也會存在流感患者死於肺炎的情況。此次新冠肺炎病理更為複雜,感染人群更為龐大,從診斷、統計到公布的每個環節都面臨更大困難。今年3月和4月,美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死亡人數表明,疫情導致的死亡人數要多於新冠肺炎致死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