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培養出來的數學家,用實力讓西方給他頒獎。
據悉,曾經離開北大前往美國的數學家許晨陽,問鼎了一項數學大獎——2021年科爾代數獎,而該獎也是中國人首次獲得,為表彰他對K-穩定性法諾簇的模理論以及使用K-穩定性研究極小模型綱領中的奇點所做的貢獻。
不得不說,許晨陽在海外名校畢業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完全有機會留在國外發展,但是他堅持返回祖國,回到了北大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任教。
許晨陽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可以說從小就表現了出來。在1998年,他就在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中拿下了金牌,而且加入到了國家數學集訓隊,次年還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學習。
曾經許晨陽就渴望在中國一展才華,為中國代數幾何做出貢獻。他學業有成,在北大招收了不少研究生和博士生,為中國培養了大量數學人才。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會覺得數學毫無用處,最為直接的可能,就是數學缺乏變現的能力。但是實際上,數學是許多學科的基礎,更是許多智能下的真正大腦核心。
可以說,數學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2018年,許晨陽再次出國,全職到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任教。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人才流失很讓人心痛,但是也有人說,這樣的人才流失屬於正常現象。也許,這樣的現象很正常,但是筆者以為人才能夠選擇國外,絕非是一個愛國亦或是不愛國就能講清楚的。
過去,許晨陽能夠放棄一切,回到祖國,為什麼又要出國?
對於生活在什麼地方,工作在什麼地方,其實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有著自己的權利,無論是哪一類人都無可厚非。然而,對於中國而言,這樣的人才流動,如果不反思自己,那麼這要比流失人才更加可怕!
筆者以為許晨陽離開北大,必然是國外高校,有著能夠吸引他的魅力。然而,或許國外高校存在的魅力,也可能是我們所缺失的東西。
許晨陽在代數幾何領域成績卓著,尤其是雙有理幾何領域。這次獲獎,足夠證明一名數學界的新星,正悄然升起。作為80後的許晨陽,也正是搞研究的正當年。
當然,在數學領域,許晨陽也並非第一次獲獎,他曾經在2013年就獲得了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科學家基金,而且還榮獲了第13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許晨陽就因為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領域的傑出貢獻,曾經獲得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國際數學聯盟」,三方共同頒發的以印度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名字命名的「拉馬努金獎」。在2017年獲選龐加萊研究所的「龐加萊講座教席」,是當時唯一入選「龐加萊講席」的中國青年數學家,在同一年,他還拿下了「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高達100萬美金。
2018年,許晨陽全職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但是他的研究卻從未停止,次年就拿下了「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
當然,中國有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就如當初,許晨陽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繼續自己的科研之路一樣,或許在某一個時刻,許晨陽依然可能回到國內。
人生只有一次,可能有人不覺得虛度光陰可恥,但是有些人卻不一定。科學家的每一絲心血和時光,都有可能改變人類文明的進程,自然更珍惜每一個可能取得成就的機會。
慶幸的是,如今中國的學風正在轉變,學術造假、論資排輩等舞弊現象,在國內或將不再是「隱秘的角落」。相信,當學術界一片清朗的時候,會有更多的人才湧現出來,那時將不僅是中國科學家會積極回國,還可能有更多的外國科學家來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