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濤院士:提問與眾不同 做事持之以恆

2020-11-12 人民赤子


徐濤

徐濤,1970年5月出生,湖北宜昌人,生物學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德馬普合作小組主任。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濤出身在宜昌城區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異,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田洛濱高中物理老師對徐濤印象非常深刻,「徐濤的學習非常認真、專注,他提的問題總是『與眾不同』,從來不會直接問這道題該怎麼做。」

當田洛濱面對自己學生的提問,這位當時有著40年教齡的物理老師還頗要費一番腦筋,認真思考一番。

「他的自主能力非常強,學起來很輕鬆,是班上的學習委員,」高三班主任徐啟富回憶,從高中時代就感覺他是做學問的人,穩重,會安排自己的時間,課餘喜歡打球,和同學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好。

在高中語文老師蒙萬恬的記憶裡,學生時代的徐濤瘦瘦的,話不太多,看起來文文靜靜的,眼裡透著一股聰慧勁兒。

25歲,徐濤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在導師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並繼續進行博士後研究。

30歲,他被華中科大聘為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特聘教授,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3年後,他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被聘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實驗室副主任。2007年至2017年,一直擔任該所所長。

34歲,他擔任科技部 973 項目 "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的首席科學家,總經費達 2500 萬,將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務交與一個僅 34 歲的科學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見。徐濤利用了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情忘我地開展科學研究。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餘年如一日。他就是憑著這種執著的刻苦鑽研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出的科研成果。徐濤利用了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情忘我地開展科學研究。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餘年如一日。他就是憑著這種執著的刻苦鑽研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出的科研成果。

2005年,年僅34歲的徐濤,被選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也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候選人。2009年再次參選。2017年,年僅46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今年新當選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

本科期間,自動控制專業,除專業課程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拿來泡圖書館,閱讀等方方面面的書籍,數學、物理、生物學……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生物體』是自然界最複雜的控制系統,它的結構組成如何?各部分功能怎樣?控制規律如何?……

本科4年結束後,徐濤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繼續深造選擇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他覺得,「自動控制」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已能解決許多實際生產過程的問題。而「生命」世界裡千頭萬緒、異彩紛呈,像一個黑匣子,隱藏著無數奧秘,去破譯它,碩士生期間,徐濤師從瞿安連教授;博士生期間,師從康華光教授。

1995年,徐濤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在導師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並繼續進行博士後研究。Erwin Neher教授曾評價說:「徐濤在國際性的前沿研究工作中,思路創新,是過去25年中在其實驗室工作過的最好的2-3人之一。」

2000年6月,徐濤回國擔任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細胞膜轉運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細胞膜電容檢測技術平臺、光解鈣離子釋放技術、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技術平臺等都具有領先水平。

近20年來,徐濤本人也一直致力於膜轉運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在囊泡轉運領域做出了讓外國同行側目的系統性貢獻,形成了「以技術方法創新推動生物學問題解答」的特色,發展了新探針、新算法和以冷凍超分辨螢光-電鏡關聯成像系統為代表的創新儀器技術。

2011年,徐濤在首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研製專項的支持下,自主研發了一套冷凍超分辨螢光-電鏡關聯成像系統(csCLEM),並取得了國際領先優勢:1)冷凍光學定位精度達到了10 nm,比之前國際報導水平提高一個數量級;2)首次實現了三維空間的關聯成像;3)首次實現了哺乳細胞中蛋白相對於細胞器的納米精度定位。該工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受邀在2015年美國Gordon會議上作大會報告,被認為是冷凍超分辨光電關聯成像的「First proof of concept」實驗。

在眾人眼中,徐濤無疑是幸運的。可是這些成績的背後凝聚著心血和汗水。愛迪生曾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在徐濤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資料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人物名片:

徐濤,1970年8月出生於湖北宜昌,細胞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1988年到1997年徐濤在華中理工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

1996年至1999年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0年6月回國擔任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副院長,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並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5年7月當選為十二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2017年11月,徐濤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8年11月,徐濤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9年11月,擔任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主任。

相關焦點

  • 【生涯規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濤院士團隊誠聘優秀青年人才
    責編 ∣吉 佳徐濤院士團隊簡介徐濤,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副校長,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萬人計劃獲得者。
  • 精準醫學學會企業主席徐濤院士、學會副會長侯金林、鍾志雄獲...
    精準醫學學會企業主席徐濤院士、學會副會長侯金林、鍾志雄獲評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 2020-11-26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勞模譜|徐濤:戰「疫」的科研攻關領軍人
    來源:中工網徐濤院士主要從事胰島β細胞功能和細胞生物物理技術的研究,在細胞囊泡分泌調控的分子機制、GLUT4儲存囊泡轉運及其調控機制、超分辨多模態細胞成像等方向取得了突出成績,曾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9年11月,徐濤院士正式擔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科研工作和學科團隊穩步有序發展。
  • 各國諾獎得主、院士科學家線上線下交流幹細胞科研攻關
    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徐濤在廣州現場,與身在中國香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蘭迪·謝克曼、日本的山梨大學教授範江霖等專家學者通過「線下+線上」方式,圍繞推動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促進產業科技攻關展開交流合作。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已成功舉辦五屆,今年以「創新戰疫 化危為機」為主題。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鍾南山院士致辭 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
    鍾南山、裴鋼、徐濤等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出席論壇,1000多位高層領導、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創新人才齊聚廣州國際生物島,圍繞「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主題共話生物醫藥與健康科技產業發展前沿,繪就廣州生物產業發展藍圖。本屆論壇以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為主題,對當前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 ...中省級特級教師徐濤支招新高考選科 注意再選科目的「相對位置」
    武漢市第六中學省級特級教師徐濤為新高一學生和家長支招。7月26日下午,在一場新高考選科公益講座上,來自武漢市第六中學的省級特級教師徐濤針對新高考選科為新高一學生和家長支招。他提醒,新高考的課程和分值統計方式都發生了變化,結合自身情況合理選科很重要。尤其要注意再選科目的「相對位置」,再選科目以等級制賦分計入高考總分,「卷面成績不等於賦分成績」。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共話抗擊疫情
    11月16日上午,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開幕,並迎來鍾南山、裴鋼、徐濤等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出席論壇,1000多位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創新人才齊聚。論壇上,生物島實驗室黃埔學院在眾多大咖的關注下揭牌。
  • 中科院院士席南華為中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新聞—科學網
    3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在成都樹德中學作題為《認識數學》的科普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指出,應試刷題是必要的,就像吃飯,但吃得過量反而傷胃。 報告中,席南華院士不斷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他例舉勾股定理指出,直角三角形三邊聯繫不僅是等式計算而是事物間的相互關聯,它體現了數學的美感。「數學是具有邏輯力量的,它追求的不是複雜而是簡單。」
  • 從「與眾不同的情」感悟黃大年的堅定執著
    「……真正從事科學的人,往往看重與事業發展攸關的情誼群體,面對『知音』常有相見恨晚的遺憾,發展的是與眾不同的情……」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多年以來,黃大年正是憑藉著這種對科研事業「與眾不同的情」,以超乎常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生動詮釋了黃大年同志對事業的堅定與執著。
  • 潘建偉院士為2020級本科生作「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
    潘建偉院士用生動詼諧的語言給同學們介紹了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是科大團隊在該領域的重要貢獻。潘院士借用愛因斯坦的講話強調了報告的主題,我們對於科學最理想的「探索的動機」,「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主題報告結束後,校長助理、教務長周叢照教授向潘建偉院士贈送了本科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紀念牌,感謝潘院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思想和理念的盛宴。
  • 席南華院士為成都樹德中學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
    席南華院士為成都樹德中學學生作專題科普報告 2015-03-25 成都分院 【字體:3月25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在成都樹德中學作題為《認識數學》的科普報告時作上述表示。他指出,應試刷題是必要的,就像吃飯,但吃得過量反而傷胃。   報告中,席南華不斷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有用性、審美性和趣味性。他例舉勾股定理指出,直角三角形三邊聯繫不僅是等式計算而是事物間的相互關聯,它體現了數學的美感。
  • 14名中國大陸科學家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義大利的裡雅斯特11月28日電(記者陳佔傑)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第28屆院士大會27日在義大利開幕。大會主辦方當天宣布,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46名科學家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其中14名為中國大陸科學家。另外,4名大陸科學家獲得201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獎。
  • 與眾不同的背後,是無比寂寞的勤奮
    1902年,27歲的詩人裡爾克應聘去給62歲的畫家、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在初出茅廬的詩人的猜想中,名滿天下的羅丹一定過著十分浪漫、瘋狂、與眾不同的生活。 是什麼讓某些人變得與眾不同?我覺得羅丹說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夠的耐心。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想一夜成名,張愛玲說過的,「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句話真的耽誤了很多少年人。其實,你如果把人生當成一次馬拉松長跑的話,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情嗎?
  • 9名院士雲集「黃馬」,53歲施一公半馬136:放鬆自己,享受跑步
    12月27日上午8時,黃埔馬拉松鳴槍起跑,值得關注的是本屆黃馬發令槍由施一公、王曉東、徐濤、趙宇亮、HenryH.Radamson、林東昕、徐紅星、陳勇、葉思宇九位院士扣響,其中施一公、王曉東院士參加半馬比賽,其他院士參加的是迷你跑。
  • 說話有事實依據,做事有一定的規矩
    會提問的,像木工砍木頭一樣,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疤,這樣,問題就容易解決。不會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對待會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像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就小,用力大鐘聲就大。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從容地回答。我認為不僅用在學習中是這樣,做任何事,都會有個過程,可是有很多人就會因為太著急,而忘了,種子去一點一點長大的。
  • 院士大咖匯聚廣州 探討生物醫藥產資融合發展趨勢
    官洲國際生物論壇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國際論壇  匯集全國生物醫藥創新投融資頂尖機構代表,中科院院士等生物醫藥行業大咖學者群英薈萃    大咖齊聚一堂對生物醫藥進行探討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
  • 邱愛慈院士做客「青創論壇」第一期 講述科學與人生
    1999年她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起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院長。邱院士雖已76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工作的一線,瞄準國家重大需求,指導傳承青年教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201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
  • 院士大咖齊聚羊城,共同展望生物醫藥未來發展趨勢
    需關注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就生物島實驗室成果轉化探索進行了主題演講,重點介紹了生物島實驗室的建設目標、平臺實力以及科技成果。
  • 14位中國學者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了解一下?
    新一屆院士名單揭曉,本次大會共增選了46位院士,其中14位來自中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 徐濤,1970年5月出生於湖北宜昌,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德馬普合作小組主任。
  • 數學家彭實戈對話少年:提問是人的天性,「荒謬」蘊藏著未知
    12月30日,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上,一位小朋友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金融研究院院長彭實戈提問。今年,73歲的彭實戈獲得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使用方式不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