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2月5日17時50分訊(記者 黃軍) 約214萬年前,「巫山人」就開始在重慶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這一消息連日來引發了公眾廣泛關注,可是,自「巫山人」發現以來,國內外學術界關於「巫山人」的爭議始終未平息。爭論什麼?「巫山人」是人還是猿。然而,在「巫山人」化石發現30周年之際,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魏光飈首次提出了「巫山人」是什麼的三種可能。
約214萬年前的「巫山人」是什麼? 爭論不休
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被一些學者譽為「東亞人類搖籃」,1984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研究員等首次發現,並在此後的發掘中發現了約214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因此該遺址又稱「巫山人」遺址。
「巫山人」是我們理解意義上的人麼?國內外學術界對此有爭議,其焦點集中於1985年在龍骨坡發現的靈長類下頜骨化石究竟屬於人還是猿。
類似的爭論不只是在「巫山人」上。魏光飈介紹,與龍骨坡「巫山人」下頜骨類似的標本,同樣出土於湖北建始龍骨洞、廣西柳城巨猿洞、廣西田東麼會洞、廣西崇左三合大洞、越南等地,有人認為應歸入猿類, 也有人認為應歸入人類,還有人稱其為似人似猿化石。
「這種爭論局面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對龍骨坡遺址的發掘尚不夠精細,不夠系統;對該遺址的綜合研究尚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魏光飈說,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三峽博物館(三峽)古人類研究所於2011-2012年對龍骨坡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
在此基礎上,魏光飈博士等撰寫的《龍骨坡文化及其主人》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國際第四紀》上,他提出「巫山人」有可能不是生物學家或考古學家概念中的傳統意義上的人或猿,這對「人」這一概念的定義或許會提出新的挑戰。
是人還是猿? 也有可能是東亞古猿後裔
魏光飈說,目前龍骨坡遺址共出土3種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最早一段下頜骨出土於1985年10月,爭論也正是圍繞這段下頜骨展開。
1986年,考古人員發掘出一顆高等靈長類動物門齒化石,這段化石已經被推測為人所有;同時,考古人員還陸續在多處發現巨猿牙齒化石,總數多達14顆。
「 這三類化石,除了可能是人和猿,還有可能是一種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等靈長類動物。」他說,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這三種高等靈長類標本所代表的個體,都有可能是「巫山人」。」
哪一種可能性更大?魏光飈更傾向於第三種,那就是如雲南祿豐古猿一樣的東亞古猿的後裔。魏光飈推斷,或許在體質人類學上,這些古猿尚處於「猿」的階段,但在考古學上他們又屬於「人」的範疇。數百萬年前,他們在適應長江三峽半封閉的森林、河流環境中,開創了一套全新的技能,從依賴天然工具發展到了依賴自製的石器進行生產勞動,進而跨過了猿類的門坎。
不過,他也表示,這種可能還需要更多、更充足的證據來支持,尚有賴於對該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和高等靈長類化石新材料的出現。
巨猿可能有3米高 會否製造使用工具也是謎
如果「巫山人」是巨猿,那會是什麼樣子?有學者曾推測,巨猿的身高可能在2.5米到3米之間,體重可能超過300公斤。巨猿的下頜骨粗壯,頰齒碩大,是人類牙齒的2倍。在飲食習慣上,巨猿屬於雜食動物,喜歡吃水果等,因此在巨猿的牙齒化石中,研究人員發現有不少是齲齒。
那麼問題來了,高大的巨猿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嗎?龍骨坡出土的上千件石器,是它們的嗎?魏光飈表示,目前,尚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證實或否定巨猿會製造和使用工具。
龍骨坡遺址未來或就地建博物館 目前正搶險加固
關於龍骨坡遺址的考古以及保護有何進展?記者今日從巫山文物管理所了解到,目前已啟動了對龍骨坡的危巖搶險加固工程,工程預計持續一年多。
隨著「巫山人」考古研究的推進,公眾對此也越發好奇,那麼未來公眾能否一睹「巫山人」生存環境的風採呢?巫山文管所有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計劃在龍骨坡建設遺址博物館,就地保護展示。
(微博報料方式:網友可登錄新浪微博「@華龍網原創新聞」提供新聞線索)